家庭教育应回归于生活

发布时间:2024-11-15 08:11

作者:马淑霞

家庭是由夫妻关系和亲子(女)关系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生存与生活的场所,是个体自我发展的起点。家庭有许多职能,其中一条就是教育职能。这就是——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家庭教育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用一言一行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它对人的一生发挥着独特而必要的基础性作用。父母长辈的生活习惯、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都会成为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判断是非、分辨对错的标准,为家庭成员形塑了最初的行为遵循,也奠定了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雏形。如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利用家人宅在家里,学生停课不停学这段时间,平顶山市的李素萍老师在家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读书,共同做游戏,共同做家务,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卫生习惯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爱心担当大爱无疆、全国一盘棋团结合作教育等等。生活丰富多彩,教育内容也就应该如此多种多样。孩子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精神得以慰藉,思想得以升华,而且孩子的梦想也可能因此得以启航,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有益而深远的。要知道——十几岁的孩子的家长最最重要的事是帮助孩子做梦啊!

然而,有的家长把教育理解为纯粹的知识教育。所以,利用宅在家里这段时间,天天逼着孩子上网课,不停地唠叨。孩子烦、自己烦,导致亲子关系异常紧张。提到亲子关系这件事,这类家长满脑子好像就是孩子学习这一件事。亲子关系变成了学分关系,成绩关系。 这种单一的教育,使家庭生活枯燥无味,儿童缺少了精神支撑和人生生活获得感的体验。这些儿童很容易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人生道路不会顺利,也很难成功。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李兵弑父弑母事件、马加爵事件等等。遇到挫折就轻生的孩子,无一不是家长没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不懂得孩子,不懂得教育的结果!中国心理专家武志红一再强调:“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孩子对掌握学习方法的急迫、孩子的内心要求和成长所需,家长不懂,看不到,没回应、回应不及时或错误回应,将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遑论帮助教育孩子了。

“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出问题吗?显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光是让孩子圆满地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学会适应生活,继而创造生活。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一味顺从听话,而是培养他自主的行为。孩子是教在学校,育在家庭。

家庭教育应回归于生活。家长不仅可以向孩子传递劳动经验、生存经验,还可将课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教育大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信手拈来皆学问、皆教育,如日常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电影、电视、小说、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所走过的路、心理的成长、人生的哲理故事、家庭关系的处理方法、思维启迪方式、带孩子外出时工程中的方程式、麦田中的数学题、美丽乡村的诗情画意等等等等,无不是活的教材。这种教育的实施,对家长来说应该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但教孩子时,要让他感到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应该是溶于有形和无形的生活之中的。生活是家庭的根本,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是为了生活,生活是学习的环境和对象。因此,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教育不是指令、也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长成他人希望的样子,而是使孩子发展出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

事实证明,人的成长不仅仅与学习成绩有关,与生活的体验、感悟联系更为紧密。人的品质和心灵是需要锻造的,锻造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

生活伴随着人的一生。生活里的成功,是个体用实践和创造能力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塑造环境而获得的。因此,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养中有育,育中有养。养是基础,育是重点,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才是根本。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 。

家庭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是人们心灵的港湾,是人生的加油站。“一家仁,一国兴仁”,家风,民风,国风。家庭教育影响和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只有让教育回归于生活,让家庭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儿童成长才有动力,将来才可能有责任与担当,家庭才能充满生机与希望,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才能有十足的后劲,中华文明才能更加辉煌!

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九日

责任编辑:

网址:家庭教育应回归于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0770

相关内容

让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生活——家庭生活教育探析
让家庭教育回归美好
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才更健康
呼唤生活教育回归
教育与生活——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 >> 教育研究
回归家庭?
张志勇:“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回归
试论回归生活教育学.doc
走出家教误区 回归美好生活
从经验视角谈“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