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刍议

发布时间:2025-03-12 14:12

医生需有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师则需有严谨治学和关爱学生的职责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职业道德#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重要的德育使命,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不可或缺的教育载体。随着新课改深入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被广泛普及,善用生活的源头活水,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教学过程、强化学习实践,成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路径。为此,现立足教学实际,探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多元应用,改善传统依参而教、理论灌输的低效教学现状,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性,以期彰显课程价值、丰富育人硕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多元应用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素质教育背景下,生活化教学价值引人关注,成为诸多学者教育研讨实践的重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中给出的诸多案例也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执教时需立足生活教育视角,广拓生活资源,善创生活情境,注重生活实践,以课堂为阵地、以生活为延伸,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一座链接的桥梁,两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入,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1教学内容生活化,促进学生理解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也提倡教学回归生活,教材内容不应成为教学唯一资源,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或删减,而且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内容案例,虽然很多取自生活原型,但实际却与学生距离甚远。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取材、用材,以此丰富教学内容,用更加鲜活的案例,帮助学生实现理解性学习。例如,执教“我们爱整洁”,教师取来一面镜子,让学生亲自照一照,对着镜子中形象,判断自己的衣装打扮整洁与否,以学生主体作为素材,列举一些学生实际生活行为,运用对比的方式阐释“整洁”的含义。同时,把话语权交到学生手中,鼓励学生大胆说说保持整洁的“小绝招”,以此培养学生爱整洁、重形象的意识。又如,执教“干点家务活”,组织一场关于家务劳动的主题活动,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结合自己家庭生活,归纳有哪些形式的家务劳动?你们参加过哪些家务劳动?”立足生活场景,激发学生探讨热情。然后,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家务劳动,设置猜谜游戏:身材像竹竿,顶着齐刘海,它能做什么,每天把地搓...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猜谜,并根据自己经验说一说各家务劳动工具的用途、用法,在快乐的氛围下,唤醒学生劳动意识,起到良好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于小学生而言,犹若水之于鱼,把静态化的知识内容融入适切的情境中,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创设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时,教师可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经验,用生活资源作为情境架构载体,融手、嘴、脑活动于一体,唤醒学生学习活力,提高学生学习体验。例如,执教“四通八达的交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利用手机拍摄一段生活中真实的交通录像、路况,最好是学校附近,学生经常走过、路过的地方。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用色彩图片、动态画面创设真实的感官情境,结合呈现的内容,进行教材知识教学,总结各类交通工具的用途、优势,加深学生对交通工具、出行方式的全面了解。同时,围绕交通出行,引出交通岗位相关知识,讲解各交通岗位工作职能,帮助学生明白自己之所以可以充分享受交通带来的生活便利,离不开这些默默工作、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渗透感恩、敬业道德意识教育。在对交通岗位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围绕交通工作场景,创设角色扮演情境,组织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和乘客,模仿场景活动,在趣与学、说与演、想与做中,更深切体会平凡工作人员的伟大。

3教学实践生活化,践行知行合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容更多偏于理论,学生懂了并不代表会做,如此一来,课程育人价值会遭受极大程度弱化。为此,教师要善于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以拓展学习空间的方式助力学生内化知识内涵,践行知行合一。例如,执教“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通过长辈,调查家乡过去的交通状况,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并把调查发现的成果整理后进行课堂分享,结合实际数据、案例,探讨交通发展为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有利改变。又如,执教“我们不乱扔”,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校园,带上扫把、簸箕、垃圾袋、水桶、毛巾、地擦等清扫工具,分组让学生进行环保劳动实践,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能把负责的区域打扫干净,谁能获得“环保小能手”称号,在感受劳动辛苦中,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强化其环保意识。再如,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借浓郁的节日气氛,让学生做一件孝亲、敬师的事情,在实践中强化道德教育效果。

4教学评价生活化,助力学生反思

评价具有反馈、导向、调整、助思等功能,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常规评价模式下,教师更多关注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的多少,更加倾向于终结式评价,这导致评价功能彰显不足。而新课标要求教师实施评价需贯穿过程性原则,需注重生活化评价,以生活这杆真实的“量尺”,丈量学生思想水平。具体而言,教师遵循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原则,拓展评价内容,丰富评价过程,以生活为阵地,以实践反馈评价为主线,要求学生对自己每天生活学习表现做出客观评价,包括今天做了哪些“好人好事”、遵守了哪些“生活规则”、进行了哪些孝亲、友善举动等等,书写生活成长记录卡。教师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其他教师评价掌握学生真实思想动态,建立长期观察追踪档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不吝表扬,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引导教育,通过生活化评价助力学生反思,强化教学效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是源头活水,是天然的教育舞台,小学道德与法治实施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改教育要求,符合小学生个性化认知需求,对于打造生本课堂、高效课堂而言大有裨益。教师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维度寻找生活化教学落脚点,优化设置教学结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良好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纯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24):115-117.

[2]于波.融入生活化理念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3):124-125.

网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刍议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20559

相关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研究
推动学生自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探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