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不食:立冬节气饮食攻略
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介绍——美食分享攻略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方式分享# #美食分享攻略#
不时不食
立冬节气饮食攻略
农历 十月初七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表示季节转换的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此时秋季农作物已经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都藏起来准备冬眠,人们活动也会减少。立冬即冬季开始,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LI DONG
饮食养生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应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有虚实寒热之辩,故冬令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中医认为冬季天寒,寒邪易伤肾阳,宜食温性食物,以食物之温热制约天气之寒冷。肾脏是先天之本,与人体生长发育及其寿命长短密切相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其既能滋养五脏的阴气,又可温补五脏的阳气。
所以,冬季养生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宜温性或平性,忌寒凉。常以鹿肉、狗肉、羊肉、麻雀、虾仁、韭菜、栗子、锁阳、肉苁蓉、胡桃仁等温补肾阳、肾气,以鹿茸、雪蛤、银耳、海参、淡菜、龟肉、鸭肉、黑豆、黑芝麻、枸杞子等滋补肾阴、肾精。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看,冬季补益类的食品含热量较高,营养丰富,滋养作用强,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利于御寒抗病,增强体质,强健身体。
LI DONG
气候特点
立冬分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地始冻”,是说此时自然界阳虚阴盛,天气寒冷,因此水面初凝,开始能结成冰;地始冻,是说土气凝寒,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雉”是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是指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古人认为大鸟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其实,我国幅员广阔,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地区、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以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在立冬之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平均气温连续5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在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地区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既是二十四节气中季节转换的节气,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又是个重要的节日。如“迎冬”“祭冬神”“补冬”“吃羊肉”等传统就与立冬节气密切相关。
LI DONG
节气习俗
立冬这一天,天子要穿黑的衣服,骑铁色的马,带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强,字玄冥。《山海经》上说他住在北海的一个岛上,长相比较怪异:人面鸟身,耳上挂着两条青蛇,脚踩两条会飞的红蛇。
祭祀冬神的场面十分宏大。《史记》上记载,汉朝时要有七十个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阴,蛰虫盖臧……籍敛之时,掩收嘉榖。”意思是说,天冷了,要收藏好粮食。秋收冬藏。
“冬”是“终”的意思,《说文解字》上说:“四时尽也。”冬字下面的两点,表示水凝为冰。立冬的第一个物候就是“水始冰”,河水才刚刚开始结冰,薄薄的,扔块石子就破了,不能上去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离真正的寒冷还早。但这时候就要准备冬衣了。天子立冬开始穿皮袄,有时候也会赏赐给大臣。《中华古今注》里说:“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多以五色绣罗为之,或以锦为之。”老百姓没法这样讲究,脱下身上的夹衣,在里面塞上厚厚一层棉花,抹抹平,用长针缝一缝,一样暖和。
立冬这一天,人们还惦记着生活在阴间的祖先。担心他们那边,天气也冷了,会受冻。所以,还要给他们准备衣裳。《帝京景物略》上说,有专门的纸坊,用五颜六色的纸,剪出一尺多长的男女不同的衣裳,叫寒衣。家里人买回去,在门口烧了,嘴里念叨着,请祖先来拿,叫送寒衣。也有人愿意做好事,在给自己先人烧纸衣的同时,会在旁边的空地上,给孤魂野鬼烧一点。无家的鬼是最可怜的。
立冬是秋与冬相交的日子,过年是两岁相交,都要吃“饺子”。其实也是辛苦一年了,找借口犒劳一下自己。揉饺子皮的面要好、白,而且要有韧性。不要怕花工夫,面要细细地揉,揉好了,切成均匀的小块,再用擀面杖压成薄薄的、圆圆的皮子。饺子馅也是十分讲究的。白菜要切得碎,肉要剁成肉泥。包饺子是一门艺术。看谁拙还是巧,就看他包的饺子。饺子下锅要三滚。等一个个露出透明的颜色了,在沸水的面上翻滚,就要立即用笊篱捞出来。笊篱要是竹子编的,不能是铁丝的,否则会伤了饺子的香味。捞出的饺子要一只一只摆放在洗得干净的筛子里。稍微晾一下,把水滴掉。不要急着吃,要先敬土地神,感谢他在秋天里慷慨的给予。
LI DONG
药膳推荐
01 当归炖羊肉
【原料】
当归15g,羊肉350g。生姜、精盐、胡椒粉、味精、甘蔗汁、花生油各适量。
【制作用法】
羊肉洗净,切成块,放入沸水锅中焯水,洗净血污,待用。当归与生姜一起洗净,当归清水泡软,姜去外皮、切片。锅置火上,加适量清水,放入当归与姜片,煮沸后加入羊肉块、甘蔗汁,盖上锅盖,用小火炖至烂熟,弃除当归与姜片,放入精盐、胡椒粉、花生油、味精,调味出锅即可。食肉喝汤。
【方解】
当归味甘微辛、性温,入心、肝、脾三经,功能补血养血为主,兼以活血祛瘀、散寒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所致头昏、目眩、心悸、健忘,妇女痛经、经闭、产后腹痛、崩漏下血,以及头痛、胸痛、胁痛、腹痛、风湿痹痛、跌仆损伤诸种疼痛,适用于老人、产后妇女、久病体弱之人以及便秘者,亦是体虚消瘦倦怠者与美容养颜者的调补药食佳品。
羊肉味甘、性温,入脾、肾经,具有益气养血、补肾助阳、温中健脾等功效,主治肾虚所致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冷、腹痛寒疝,以及脾胃虚寒引起胃腹胀满、冷痛、大便稀软等病症。
本方实为医圣、东汉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最为著名的药膳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方中以当归与羊肉为主,合入温中散寒、开胃醒脾、药食两用的生姜,以及性质寒凉、制约羊肉与生姜性质温热、易于“上火”的甘蔗组成。全方合用,具有温阳散寒、养血补虚、通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立冬前后或冬季,阳虚血弱体质者神疲乏力、头昏心悸、畏寒肢冷、胃腹冷痛等不适的调补。也适用于男子寒疝腹痛和妇女产后气血亏损感寒引起神疲乏力、腹部疼痛、畏寒肢冷等病症的调治。
02 虫草蒸老鸭
【原料】
冬虫夏草5枚,老雄鸭1只。黄酒、生姜片、葱白段、食盐、胡椒粉各适量。
【制作用法】
老鸭宰杀,放血,煺毛,去内脏,清洗干净,放入水锅中煮开至水中起沫捞出,洗去腥污,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用线扎好,放入大钵中,加黄酒、生姜片、葱白段与清水适量,再将大钵放入沸水锅中,隔水炖约2小时至鸭熟,取出虫草,弃除姜、葱,加食盐、胡椒粉调味,再将虫草摆在鸭肉之上,即可上桌。食肉喝汤。
【方解】
冬虫夏草味甘、性平稍温,入肺、肾经,具有补肺益肾、止咳平喘、止血化痰、固表止汗、补益精气之功效。主治久咳虚喘、劳嗽痰血、自汗盗汗,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等病证,也是年老体弱、产后体虚、病后体衰者的调补佳品。
老雄鸭非一般性凉滋阴的鸭子,因其性质偏温,有温阳补虚的功效,如清代医学家张璐《本经逢原》即谓:“男子阳气不振者,食之最宜。”
本方源于《本草纲目拾遗》,是知名度较高的药膳,以冬虫夏草为主、老雄鸭为辅组成。两者合用,即具补肺益肾、健脾益气、温阳益精的作用。适用于立冬前后或冬季,年老体弱之人出现虚喘多汗、腰膝酸痛、畏寒怕冷、大便清稀等不适的调补。也适用于肺肾不足所致咳嗽虚喘、脾肾阳虚致使慢性泄泻、肾虚引起男子阳痿遗精,以及肺结核咳嗽咯血等病证的调治。
03 芝麻粳米粥
【原料】
黑芝麻25g,粳米50g。蜂蜜适量。
【功效与适应人群】
本方具有补肾养阴、补脾益气的功效。适用于冬季脾肾不足,所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不适的调补。也适用于肝肾阴虚、病后体弱引起须发早白、头发脱落,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以及脾肾不足致使神疲乏力、身体消瘦、面色不荣、大便干结等的调治。
网址:不时不食:立冬节气饮食攻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21830
相关内容
立冬养生攻略:起居饮食需注意冬季饮食攻略,温暖从口入!
立冬节气最佳饮食养生法
立冬节气养生:饮食调养小贴士
立冬时节,盘点养生饮食小技巧!
二十四节气冬至养生攻略大全.docx
适合立冬吃的十大滋补美食 立冬节气十大传统食物排行
“立冬养生好,一冬病不找!”饮食养生有哪些讲究?
小雪节气养生养生攻略食谱
二十四节气养生小课堂 —— 立冬养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