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你生活的另一种哲学
生活哲学感悟:失去也是另一种拥有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日常哲学思考#
自现代主义设计诞生起,我们的重心就不再是设计对象的外表,而是向设计的功用性倾斜了。设计师和建筑师们想方设法试图在狭小的空间里打造出功能齐全的生活空间,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能让用户衣食住都能在最简约的空间中完成,以达到“形式跟随功能(Form follow function)”的境界。
漫画,Heath Robinson,1976 Heath Robinson用漫画的形式讥讽了现代主义如何过分讲究实用而无视人文主义情怀,漫画里的妇女在狭小的空间里又做饭又带孩子,生活用的房间看起来却像一个加工厂
钢琴特地被设计成凹陷的形式,可以再多坐个人——这样“讨巧”的设计在现代主义很常见,在这幅漫画中,一家三口看似闲情逸致地挤在这个拥挤的房间里。
虽然这种设计方法节约了更多的土地,让更多的人拥有了功能齐全的房间,却舍弃了房间的美感和诗意感。在这样一种充满冷冰冰的机械设计感的房间里,人们很难再将现代房间的设计和“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了。如今,距离现代主义设计的辉煌时期已经过了一个世纪,在那些现代主义大师的铺路下,如何研究房间的实用性,在当代已然不算是什么难题了。于是,不敢枯燥的意大利人又想出了一个新的花样,在今年米兰三年展(Triennale)夏季的展览“房间”,则给大众展现了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的房间设计。
设计师:Elisabetta Terragni
项目名称:In prospettiva
让生活空间回归人文情怀,可以是像装饰主义那样用繁复的细节来装点房间的各个角落,让普通的房间重新找到典雅美感;也可以像日本、北欧系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家居设计一样,从沉稳的木纹中寻回生活的意境;甚至中式庭院、自然元素、返璞归真,我们可以想到各式各样的方式来为房间注入意境。但意大利设计师却另辟蹊径,将文学和设计联系起来,把文学的思想带入房间的设计概念中来。
展览入口
展览入口
恐怕没有其他元素能比那些才华横的文字更有情怀的力量。这些设计师们选用了诸如《理性的危机(Crisi della ragione)》、《思想的疲倦》(Pensiero Debole )、《复杂性的挑战》(La sfida della complessità)、《匠人》(The Craftsman)、《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各方面的书籍,用“房间”作为载体,将这些著作的理论与问题付之于家具、窗框、灯管、装饰……房间的各个细节中来,让欣赏者步入房间的同时,开始思考关于房间与生活的哲学。正如但丁所描述的,“在这点上,我得老实说说生命之精神,便是那内心最私密的住所,正开始颤动……”(《新生活》)人类生活的房间,如同我们的心房。
设计师:Fabio Novembre
项目名称:Intro
用这些晦涩的概念来设计房间,对设计师们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对观赏者来说,看似理解起来困难,但当你步入展区中的一件件独立的房间里,这些稀奇古怪的房间却能从视觉上和触觉上来帮助你更加多维地来理解设计师和作家的理念。
设计师:Elisabetta Terragni
项目名称:In prospettiva
展览伊始,Elisabetta的设计的房间作为领头羊,最先映入观赏者眼帘。从外观上来看,这间房间和普通房间毫无差异:雪白色的墙,矩形的窗。有趣的是,策展人似乎有意不将正门面对欣赏者,而是用一扇窗来点亮毫无趣味的墙壁,吸引我们事先从窗户里一探究竟。
设计师:Elisabetta Terragni
项目名称:In prospettiva
也正是这扇窗,我们才会发现:整个房间如同碎片化一般,房间内的床沿、桌子、门框皆由不同方向的轴组合而成,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透视角度的线条相互交错,既分割了空间,也分割了光线;我们既可以看到房间内部的丁点摆设,又无法完全看个明白。这种形似卡洛斯卡帕的古怪设计方式,让房间里的秘密随着观赏者的移动而逐渐展露出来,另一部分又随之消弭;房间内的个体之间互相接近,相互联系,却同时又相互独立。
设计师:Elisabetta Terragni
项目名称:In prospettiva
于是,房间——心房,这一联系自展览开始就很快表露出来:这种碎片式的房屋构造正如同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诗意的关系,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联系,却同时也需要各自独立。
如果说,Elisabetta的房间本身就从单薄的材料和平淡的用色上来刻意贴近了房间的人文情怀,那Duilio Forte的项目Ursus,则体现了人文的另一粗野的一面。
设计师:Duilio Forte
项目名称:Ursus
设计师:Duilio Forte
项目名称:Ursus
我们常习惯于生活环境的舒适与整洁,而Duilio的这个项目则与之前雪白、充满棱角的房间形成了天壤之别。整个房间的外部构造皆由木头组成,好似一间林间小屋,却不完全封闭,开放式的空间让这个小屋显得更为宽敞,内部的凌乱却也一目了然。我们可以看到,房间内部的家具歪七扭八,一些椅子吊在天花板上,生活用品随意地摆在外部,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野兽的派对。为了呼应“野性”的主题,设计师还在房间内部摆放了大量动物型的装饰,使整个空间平添了一种欢乐的气氛。
设计师:Duilio Forte
项目名称:Ursus
设计师却无意谈什么“人与自然”,而是通过《匠人》一书,重新发现手工艺的意义。这个具有高度想象力的房间,里面那些古怪的家具和装饰,都是通过设计师自己手工和3D打印技术建造出来的。在这个基础之上,Duilio的房间里既有传统的“匠人制品”,又结合了高科技元素,希望可以通过这样古朴与创新的结合,来重新评估人类手作创造力的方式。
而在Carlo Ratti的项目Lift-Bit中,高科技的力量再一次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设计师:Carlo Ratti
项目名称:Lift-Bit
恐怕高科技很难和人文情感联系到一起,但Carlo Ratti却渴望探求一种数据革命,基于《数字的意见》(Ansichten des Digitalen)的理念,电子设备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设计的这种沙发,可以通过手机软件来任意组合、调节高度,让科技与数据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设计师:Carlo Ratti
项目名称:Lift-Bit
打开一个人的生活房间,正如打开一个人的心房,他的个性、思想、行为、性别等各方面条件,都可以从窥视他的房间来了解。设计师Marta Laudani 和MarcoRomanelli的房间有别于其他设计师的项目,他们选用的起到“庇护”和“遮盖”作用的外墙,没有选用普通的坚实材料,而是用厚厚的布将每个空间围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个狭小的私人空间。
设计师:Marta Laudani 和MarcoRomanelli
项目名称:Antolini
欣赏者只能拉开布的一角,在极小的间隙中观察“房间”的内部陈设,从而猜测这个空间的用途。
设计师:Marta Laudani 和MarcoRomanelli
项目名称:Antolini
在这几个狭小的空间里,有的放上了精致的女士蕾丝手套;有的摆放了咖啡杯,像是刚刚经历了场下午茶;有的只是一大一小两张椅子。欣赏者通过撩起厚厚的布,仿佛掀起了剧场的幕布一般,窥视着这几个房间呈现出来的生活剧场。
米兰著名设计师Fabio Novembre对“生活剧场”的表现则更加激烈:他不像其他设计师选用那些晦涩难懂、具有现成哲学或科学概念的书籍来汲取灵感来源,而是选用了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本小说讲述了一段三角恋情的故事,却不是本不同的情感小说。昆德拉在这段故事中,讨论了政治社会的内涵、人性的考察、两性关系的本质、命运的轮回等等哲学上问题,而Fabio则描述他最终完成的项目为“一个用巨型的舞厅里反光镜做成的球形外壳和里面用高级皮革装饰的梦想的房间”
设计师:Fabio Novembre
项目名称:Intro
设计师:Fabio Novembre
项目名称:Intro
米兰Triennale这次的展览“房间”,重新定义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像个大型的实验展览一般,引发了人们对自己居住空间的思考。每年4月,米兰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米兰设计周”,而其中最负盛名、也是最声势浩大的展览,则是“米兰家具展”。这个世界各地的家具商、采购商、设计师都向往的盛会,何曾几时已然变成了一场大型的买卖交易场所,商人们拉着商务拉杆箱,提着大批的订单走进一个又一个品牌的展位,一样又一样炙手可热的设计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取悦消费者的商品,镀上了消费主义的影子。在这个4月开展的“房间”,遥隔“米兰家具展”的场地约半个米兰之外,重新将哲学、探索、思考、创新引入设计中,与前者浮躁的设计交易市场比起来,“房间”所表达的哲学成为了一种反思,让人们对未来生活产生了一种愿景,不仅是物体和文本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址:房间:你生活的另一种哲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36395
相关内容
躺平:年轻人的另一种生活哲学哲学是一种生活
9种哲学好书告诉你: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开放式厨房,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你勤劳致富,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学
生活哲学:当代哲学的一种可能路向
【P.哈道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
自嘲是一种生活哲学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种生活哲学
生活中的哲学修炼:培养哲学思维的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