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经纬里的“再生”艺术

发布时间:2025-04-27 18:19

学习基本的经纬度定位,如经度向东增大,纬度向北增大。 #生活常识# #应急生存技巧# #野外导航#

  本文转自:团结报

  

□曹 敏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循环经济”在各行各业得到深入发展,时尚行业和时装产业亦是如此。在刚落下帷幕的几场国际时装周上,诸多颇具影响力的海外品牌都展示了“裂织”及相关工艺的服装设计,使这项小众织造艺术再次映入大众眼帘,引发热议。

  值得一提的是,“裂织”其实并非西方国家的现代独创,中国亦是古已有之。

  “裂织”作为“纬编织造”中的一种具体形式,源于“旧时人们将不舍得丢弃的旧衣剪成狭长条状再编织成布”的民间传统,在我国黔东南、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广为流传,是我国珍贵的民间艺术文化瑰宝之一。“裂织”的概念发轫于早期农业社会物质资源的匮乏之中,面对有限的生产力和显著的物质短缺,人们萌生出“惜物”的理念,日常生活中积累废旧布料,将其“裂”成细长布条充当“纬线”,装入织机并配以棉纱重新织造,制作出“裂织布”。

  对于务本力穑的少数民族劳动人民而言,“裂织”象征着一种器与物的生命“延续”和“再生”,不仅体现了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更展现出一种对资源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源于他们在制衣过程中的辛劳感受,棉花种植、纺纱、织造、印染、刺绣……纷繁复杂的制衣流程环节,孕育出了知物、用物、惜物的人文情感,继而沉淀出“惜物”亦是“惜福”的生活哲学。

  此外,由于是废布、旧布拆条再织造,最终织物成品的花纹通常并不可控,想要得到色彩绮丽、美观的造型,需要投入更多的智慧和创造力。以我国云南景洪的傣族“裂织”织物、黔东南苗族侗族“裂织”织物为例,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拥有其他织物所不具备的坚韧和朴素的美感,从配色设计到纹样创意,无不透露出别具一格的雅致审美和艺术魅力。

  除却少数民族世代相承、广为流传的“裂织”技艺以外,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中亦有类似的文化艺术——“百衲”。据传这个词来源于佛教用语,意指“由许多小块拼凑而成”,象征着一种修行者应持的谦逊和简朴。古时苦行僧为破除和摒弃对衣着的贪求,会拾取他人丢弃的旧布碎布,洗净后密缝拼缀成衣,此类衣物被称为“衲衣”,也叫“功德衣”,僧人自称“老衲”“贫衲”的说法亦是由此而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衲”逐渐演变成一种缝缀形式,任何由许多零星废旧材料拼接而成的东西都可被称为“百衲”,例如百衲被、百衲琴、百衲碑。在古代一些物质相对匮乏的地区,“传统百衲”不仅体现着节约精神,还被赋予了“驱病祛灾”“长命百岁”等特殊寓意,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传统百衲”逐渐成为中国女红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裂织”技艺相映成趣,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重要的造物形式。它们蕴含着人们对旧物的珍视,以及变废为宝、予纺织品以“再生”的独到智慧,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植已久的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

  近现代以来,“裂织”与“百衲”的技艺不断创新,其材质搭配的多样性、纹理设计的创新性与现代新技术深度结合,为时装产业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素材参考,也赋予了中国纺织工艺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至此,“再生织造”不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更成为中国具代表性的造物形式、装饰语言,以及中式美学、中华艺术的重要体现。

  如今,“裂织”与“百衲”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传统技艺,其取材早已走出了缺衣少食的年代,脱离了旧衣和破布褴褛,但其背后中国人艰苦创业、勤俭朴素的情怀和精神仍经久不衰。这种藏在经纬里的“再生”艺术,如同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展现出中式美学开放包容、多元自由的文化自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网址:藏在经纬里的“再生”艺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87962

相关内容

经纬府:人性化考量,还原生活本真
卡萨帝解码高端:生活的艺术,就藏在科技里
藏在景观里的“生活美学” 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
解锁地理奥秘:揭秘经纬度闭合算法的精准导航术
艺术品市场 那些揣在怀里 藏在家里 出不来的藏品 还能出手吗?
藏在景观里的“生活美学” 艺术与生活优质融合
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景致
藏在艺术村里的多功能DIY手作体验馆!!!
艺术品收藏手册:购藏和拥有艺术品的专业指导
元道经纬相机2024版下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