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菜根谭:不睦繁华 ,宁静致远!

发布时间:2025-04-29 23:01

家居环境的宁静哲学:‘静以修身,宁静致远’ #生活知识# #家居生活# #居家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理念#

不睦繁华 ,宁静致远

原文: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译文:在山间树林、清泉、怪石旁流连忘返,那么凡俗的心就会逐渐平息;寄情于读书、吟诗、作画的情趣中,那么庸俗的气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虽然不因为沉溺于外物而消磨意志,也常常借助外物调节心境。

徜徉于山林泉石中,红尘的心灵平复,是因为我们心在山水;读诗作画陶冶心性,世俗的心升华,是因为我们心在诗意画境。当我们沉静在山水和画境中时,就摆脱了外物繁华,只专注于在其中调养心性。所以“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的言下之意就是让人们勿恋繁华,专注内心清净。

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得到幸福,见到任何繁华,不去蝇营狗苟;遇到任何逆境,自然舍得放下,这样才可远离烦恼,享受生活。世间一切繁华有生必有灭,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有繁荣必然有颓废,一切皆如梦幻泡影。何必过于在意呢?坦然接受吧。放松心情,陶冶心性,我们就会发现在这繁华喧嚣的无常世界,我们享有了一片安静的心空。

宋代汾阳有位善昭禅师,得佛法奥义,修行真挚涅槃,他曾自我揶揄:“我不过是一个混日子的粥饭僧。传佛心宗,并非我的职责。”当时许多僧众、官员前后八请,求他出来讲法开示,他都坚卧草庵,不肯出山。

那时的得道僧者皆喜游历,四处看繁华事态,寻觅优雅风景,但善昭禅师却很少出行,时人批评他缺少禅者的潇洒与韵味。善昭却严肃地说:“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行脚云游,是因为圣心未通,道业未成,所以驱驰丛林,以求抉择,而不是为了游览山水,观风望景。”

在善昭看来,风景再繁华,不过是风景,大德的禅师之所以游历,是因为感悟天地之道,而不是因为风景之美。

出家人不慕繁华,如泥中青莲,清新入脾,令人敬佩。游历山水,欣赏美景是次要的,关键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天地之道。

同理,人活一世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好的物质生活、高的社会地位,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享受活着的幸福。而幸福应从内心清净中来,世界上的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一个人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过分执著外物,就会让生命流于形式。

有一位老和尚,自出家以来,数十年严守戒律,从未破过戒,整天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一旦违犯戒律,死后坠入地狱。

一天晚上下小雨,老和尚从外面赶回寺院,为了抄近道,就走过一片茄子地。走着走着,忽然脚下踩着一样圆鼓鼓、软辘辘的东西,伴随着“咕”的一声。天色黑暗,伸手不见五指,老和尚忙着赶路,没有细看就回寺里了。

老和尚感到是踩死了一只蛤蟆,肚子里分明还有许多卵子。他越想越惊慌,后悔不已,整整一晚都没睡好觉。那只被踩死的蛤蟆不时出现在眼前,还带数百只小蛤蟆向他讨还命债。

第二天天一亮,老和尚就跑到昨夜经过的茄子地里查看,找来找去也没找到癞蛤蟆的尸体,只有一只被踩到开膛破肚的黄黄的老茄子。他感慨万分,做偈子说“梦是一个谎,本是心头想,蛤蟆来索命,踩烂茄子响”。

修行多年的老和尚一夜未眠仅仅因为感觉自己踩到了一只肚子里很多卵子的蛤蟆,这未免有些谨慎过头。其实如果他心静,自然便可安眠了。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情况,过哪种生活,只要他内心不执于外物就可以过得无所忧虑了。

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执著于世间万物,就会有千种折腾,万般烦恼;如果随缘任运,就会处处自由,时时潇洒。

百年如同一场大梦,人更应该珍惜现在,减少忧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别去想着“未来一定发财”“将来一定富贵”,谁知道将来又如何能?现在过得好,活出了真我,就已经很快乐,何必强迫自己非要把未来建设得如何辉煌呢?认真享受沿路的风景,这才是我们活着的证明。“不恋繁华性自真”,什么时候我们能放下世间繁华,什么时候就能真正享受心中的诗意画境,那么我们就能来去自由,洒脱轻松。

原文阅读 | 诗歌鉴赏 | 名家解读 | 原创解读

网址:嚼菜根谭:不睦繁华 ,宁静致远!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95765

相关内容

读《菜根谭》悟出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清风丨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菜根谭》读书分享.pptx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何为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不争自赢
[转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随笔
宁静致远意思简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