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发布时间:2025-05-01 22:10

虚拟现实的伦理挑战,如游戏成瘾和虚拟现实中的身份认同。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伦理讨论#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三、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正直的人(epieikos)是自爱(philautos)的。正直的人对自己始终能够保持其正直(eikos),真诚的人(oudaios)对自己始终能够表现其真诚(oudee)。所以,善良的人愿意与自己做朋友,从不回避自己,坦荡地回味过往;卑劣的人则灵魂分崩离析,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憎恶自己,逃避自己,时常处于悔恨之中。[xlix]显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自爱是伦理意味上的自我关照,倘由此意味之自爱依"黄金律"推己及人就形成了对他人的关照。在中国哲学传统中,亦讲究修齐治平和慎独之道。故如何善待自我,乃是一个基础性的伦理问题。

先有生活后有伦理,网络空间为自我伦理的建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人透过网络面对世界,网络既是敞开的窗口和自我电子书写的界面,也是隔离人与世界的帷幕,这时主体不仅照面他者的电子书写,而且必须面对身体与心灵同在的自我。这种情境是以往人们从未遭遇过的,自我在真实与幻想、幻想与幻想之间不停的转换,自我如同通过多棱镜的复合光,被分解为离散的谱线。如何从"精神分裂"中获得创造的激情,而又不至于丧失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如何让幻像带来愉悦而又不沦为多重身份的"自恋狂"?如何避免上瘾和沉溺?如何使自我在网络这一新的境遇中获得幸福的生活?毋庸置疑,要实现这些诉求,必须建构一种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1.网络依赖与网际自我异化

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生活使很多人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感,常见的情况是轻度依赖,即习惯了上网的人一旦无法上网就会有一种缺失感,而另一部分人的依赖程度则较深,进一步表现为网络沉迷(oeion)甚至网络沉溺。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xxxiii]atriciaWallance著:《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第256页。

[lxxxiv][lxxxiv]王逢振主编:《网络幽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第172页。

[lxxxv]W.E.Bijker,J.Law(eds.)(1992),ShapingTechnology/Buildingociety:ociotechnicalChange,Cambridge,MA:MITre.

点击查看全文

付费查看全文

付费后可以一键复制全文

本文限时特价:9.9元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如果您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请联系 在线客服

已付款的用户输入账单详情中的商户单号可以再次查看全文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网址: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07929

相关内容

虚拟管理读音
虚拟助理个人化的数字生活伴侣
虚拟现实前沿:虚拟人与元宇宙
使用 ChatGPT 构建虚拟个人助理
虚拟生活生活模拟游戏下载
虚拟现实生活模拟器游戏
虚拟生活模拟器游戏下载
虚拟个人助理
虚拟家庭生活模拟器下载
虚拟现实生活模拟器下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