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和反思:这是你想要的数字生活吗?
生活美学实践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生活美学实践# #生活美学理论#
旧年新岁交替,正逢疫情留杭过年,我也得以回顾近几年给自己筹划的所谓「数字生活」,看看有哪些被我抛弃,又有哪些确实值得延续。
用纸笔还是手机:数字生活起源
最早听说「数字生活」这个词语,其实是在一个台湾作者的博客,称作「数位生活」。我在这个作者的文章中看到了非常舒适的一种即时记录方式:使用手机打字。也许你会觉得习以为常,或许你也习惯于在手机上直接记录即时的想法。但是,即便是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难以接受这件在数字时代理应非常自然的事情。
我的同事们每逢开会总是会携带本子和笔,而我无论是会议或是讨论,带着手机就可以记录下所有需要的内容。领导们至今无法完全接受这样的做法,他们愿意看到大家埋头在本子上写字,却偏偏不希望大家在手机上做记录。
我也记得我在大学时,我们班主任曾经夸过他带的一个学生,事无巨细,每次和老师说话都会带个小便签,随时做笔记,把老师的话记录下来。而像我们一样喜爱在手机上做记录的学生,则会被老师们理解为「老师讲话时管自己玩手机的不懂礼貌的学生」。这样的偏见,即便是大学教授也无法避免。
我曾在家人聚会时,使用手机记录大家所需的饮品,一并去吧台点餐。家人们各自说着自己想要的饮料和要求(例如冷热、加糖),我则埋头在手机上记录。有一个长辈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都直接用手机记下来,听不出是夸赞,还是叹息年轻人对手机使用过度。
在我看来,在备忘方面,手机优于纸笔是显而易见的:
手机比纸笔携带更方便文字录入的速度更快后续更能够快速整理、同步例如我在手机上记录了会议纪要,后续直接可以在电脑上继续编辑,或者发送给相关同事,而如果用纸笔记录,还需要重新录入电脑,显得繁琐而赘余。
当然手机也有不敌纸笔的时候,那就是在涉及画图、大量引用连接的时候。就纯文本的记录而言,我还是更愿意使用手机。
备忘:快速记录
最早的时候,我使用 Evernote 记录。那时候,我刚接触「数字生活」的概念,决心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次「重构」。Evernote 使用「大象」的概念,意图帮助我们记录所有事情,这种 All in One 的设想非常吸引我。于是,我把所有的笔记需求全部尝试使用 Evernote 去实现,这之中也包括了即时备忘。
可惜没多久,Evernote 体积就显得过于庞大,Windows 客户端加载实在过于缓慢,同步也总是出问题,后来还出现了「印象笔记中国版」这样的独立服务,一系列的原因促使我开始尝试其他的备忘工具。
如果仔细回想自己对「备忘」工具的需求,这个场景应该是和生活中的「便签纸」或者「草稿纸」相匹配的:
我可能用来做会议记录,也可能是在小组讨论的时候随时记录各位同事提出的工作意见;我可能走在路上,想起来要家里要买些什么厨房用品,也可能忽然想到要去 B 站上找一下某个视频;我可能在刷公众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些有趣的内容,但是马上要有别的事情,来不及看完或者准备去公司摸鱼继续看;我也可能在使用公司产品的时候,发现了 Bug 或者设计上值得改进的点,需要快速记录,但又没时间去走复杂的缺陷流程(也许打开 Jira 已经忘记刚才想提的 Bug 了)我可能发现了一本好看的书、一部好看的剧,想找时间来看;所以我对备忘工具的要求大概是:
它必须随时在那儿,需要的时候,我可以快速记录,像是「打开」、「等待」、「加载」这样的过程最好全部消失;它必须可以快速同步,拥有完善的跨平台体验,随时保存、不丢数据;它必须足够自由,不要对我的输入有任何的要求,界面上也不能有太多干扰,最好全屏都是编辑区域;它必须支持快速存档,当我用完一条内容之后,我可以把它从列表中移除,但是当我需要的时候,又可以把它找回来;它最好支持分组,至少要有「置顶」的功能;Evernote 在第一点上就输了一半。虽然 Evernote 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桌面插件、快速笔记入口,但是客户端本身的臃肿和网络服务的不稳定,却让我在每一次想要做记录时都感到暴躁和烦闷。
当然,Notion 也不适合做这件事情,所以即便在我重度使用 Notion 的当下,我依然在「备忘」这件事情上放弃了它。各个手机系统的「备忘录」按理说拥有最好的体验,唯一的缺陷是不支持跨平台同步。我还尝试过 Google Keep、Simplenote(Wordpress 家的)等服务,也不尽如人意。
最后我选择的是滴答清单(TickTick 中国版),并一直用了好多年。
在设置中,我关闭了所有的复杂功能,这使得打开滴答清单之后不再显示底部的多标签工具栏,主界面全屏都是内容列表;点击加号之后,出现的是几乎占满全屏的编辑区域,右上角可以直接设置优先级;不同的优先级分别显示,区分成高、中、低、无四类,简单又够用;拥有功能完备、体验一致的 iOS 客户端、Android 客户端,还有 Windows、macOS 和 Web 端;在 macOS 中,可以直接使用 Shift+command+A 快速录入新内容,非常方便;用完一条内容之后可以点击☑️直接标记为「已完成」,并随时可以去已完成列表中找到;打开非常快速、同步非常即时、干扰降到最少,这不就是我想要的那个备忘工具吗?虽然滴答清单最初的设计是有些 GTD 的意思,但是把它作为轻量级的备忘工具,未尝不好。
备忘,与笔记工具不同。我在设计备忘工具的时候,刻意回避了那些看起来很重、操作起来复杂的服务。
例如我记录了跟同事的一次交流,足够快速的开始记录,才能保证我不会因为需要记录,而打断了交流的思绪。事后去电脑上把零散记录的内容整理到笔记工具中,这条内容就会被我勾掉,丢进「已完成」中存档。如果我需要繁复地填写交流时间、交流主题、交流地点,需要勾选交流人,那就已经失去了快速记录的意义了。
又例如,有朋友给我推荐了一部剧,我迅速在滴答清单中写下了朋友名字和剧名,至于这部剧的具体内容、是否值得看,我可以留到后面再去检索,并没有立刻就把信息补全的必要。
笔记:系统而又全面
和快速记录的备忘工具相比,笔记工具应该是非常系统而全面的。
从大概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开始记日记,最初写在本子上,一直到高中,日记本累了满满一抽屉。高中毕业之后,得以更加自由地使用电脑,所以我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日记工具。
最开始的时候,我使用 Word 记录。为了同步,我尝试过 Evernote,尝试过国内的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最后还是用了很久的 Evernote,在上面记录了:
生活日记微博、博客同步(借助 IFTTT)书签和文章正文(借助 Evernote 的浏览器扩展)课堂笔记读书笔记(阅读时的摘要)零碎的想法因为买了 Evernote 的会员,我开始向 Evernote 中上传了许许多多的文件、图片、录音、聊天记录,试图真的通过 Evernote 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但是没过多久,大概只有一年多的时间,Evernote 就开始因为同步缓慢、客户端卡顿等问题,让我觉得不太满意。这时候,我逐渐转向了 Microsoft OneNote,它的自由排版尤其吸引我。但那时候 OneNote 的跨平台体验不是很好,因此也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录。
徘徊中我开始思考:
笔记内容真的应该面面俱到吗?每天在笔记软件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整理,这真的值得吗?写作时复杂的排版,真的有必要吗?于是我尝试简化我的笔记,我回到了最初的起点:Word。我发现,只需要在一个文档中,每天的日期作为一个标题,持续不断地更新,就可以把每天的生活直接记录下来。而且,在 Word 中还可以直接插入图片,可以照顾到需要图片说明的情况。
不过,为了同步,我选择了 Google 文档,开了两个文件,一个写生活,一个写工作。就这样一直记录了几年。与此同时,我还开了一个专门用于记账的 Google 表格;开了一个专门用于记录当前在用的软件、Chrome 扩展的 Google 表格;开了一个专门用于记录在看的电视、电影的 Google 表格。
我也开始寻找合适的书签管理工具,尝试了 Diigo、Pinboard,分别用了一两年。
就这样,原来 All in One 的 Evernote,被我替换成了多个不同的服务分别去实现。仍有一些内容找不到合适的工具,只好暂时停滞。
直到我开始使用 Notion;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又开始把所有的内容全部 All in 到 Notion 中。现在,我的 Notion 大致的结构是这样的:
微博、博客(通过脚本自动备份全文)消费(通过脚本辅助记账)生活、工作(继承之前 Evernote、Google 文档的内容)豆瓣(电视、阅读、电影)点评(大众点评)链接(继承之前 Diigo、Pinboard 的内容,通过自动化工具全文获取)应用软件(隔一段时间跑一下脚本,记录各平台在用的软件)数字商品(记录各项订阅服务或买断的软件)代码笔记(技术相关的记录)折腾笔记(生活或软件使用过程中的小技巧)得益于 Notion API 以及一些第三方的 Notion 库,我可以把我以前散落在各处的笔记全部导入到 Notion 中统一管理,甚至包括以前发表在各个平台的微博、博客文章。同样也是因为方便的 API 能力,我可以很方便地甚至自动地加入新内容,而不需要人工去花费过多时间。
我担心过 Pinboard 中上万条书签会不会影响性能,但是 Notion 的数据表没有让我失望,几万条数据即使在同一个数据表中,也依然可以快速地显示、搜索、排序。
同时,Notion 数据表中的每一个页面,都支持字段和正文。字段可以在表格中显示和操作,而正文可以充分自由地书写。无论是作为详细的记录,还是作为简单的条目,都可以有相似的操作体验。
未来:不忘初心
备忘和笔记,只是「数字生活」中的一部分。无一例外地,所有的工具,所有的流程,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都经历了纠结和变化:
事无巨细和时间花费的矛盾内容数量和软件性能的矛盾手动整理向自动脚本的变迁工具调整过程中的导入导出我总是相信,包括 Notion,包括 1Password,它们总有一天会被替代,就像曾经我以为 Evernote 能够一直用下去,却最后还是让我不得不放弃。所以我会去避免使用过于定制化的功能,就像在 Evernote 中,我使用了大量的页面链接,在导出之后却完全失去了意义。
我也依然在不断地加入新功能,比如我最近在尝试让抖音的收藏,可以自动加入到 Notion 的链接表中。当我觉得一件事情总是需要手动去完成,我会尝试自动化的脚本,促使这件事情完成的难度降低。
我同时也会去抛弃不合适的工作流。同样是链接库,我曾经想过给每条新增的书签,加上标签,方便检索。后来逐渐发现,加标签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了方便检索带来的时间节省,而且每次加标签都给我很大的心理压力,于是就坦然地不再做这件事情了。
不忘初心,是我重新审视数字生活之后的想法。清晰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再去寻找合适的工具、设计符合自己需要的流程,并保持动态的调整。同时,无论是滴答清单,还是 Notion,工具本身仅仅提供可能性,而如何使用、如何自定义地满足我们各自的愿望,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址:实践和反思:这是你想要的数字生活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09964
相关内容
生活中的数字教案和反思说课材料生活中的数字教案及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数字》教案与反思(精选8篇)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数字》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数字》
《生活数学》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数字教学反思(通用8篇)
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数字》.doc
幼儿园幼儿中班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数字》含反思
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数字》(通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