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营养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5-05-02 11:11

[营养] 营养知识——多吃蔬菜少吃肉 #生活常识# #烹饪食谱#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营养素的载体,饮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表现。饮食生活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今天来聊一聊关于烹饪营养的话题。

烹饪的目的与作用

烹饪是人类饮食活动中,为了获得健康安全的食物所采取的对自然状态食物进行加工的技术,通过烹饪,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健康美味的食物,通过烹饪加热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同时也为人体健康提供卫生安全的食物。

1. 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

经烹饪加热以后,原料的特征会发生各种变化,包括色泽、风味、质地、成分、形态的变化等,这些变化直接与菜品的质量密切相关。

2.促进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

食物原料如果不经烹饪加热,营养素被人体利用率较低。烹饪加热对有效利用食物的营养素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加热能分解食物成分使人体易于吸收;但不合理的烹饪也可能会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的损失、结构的破坏,甚至产生有毒或有碍消化吸收的不利物质。

3.保障食物安全

烹饪是杀灭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最古老而经典的方法,在杀灭和清除有害微生物的技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烹饪前不同处理方式

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清洗

各种食物原料在烹饪前都要清洗,洗涤能减少微生物,除去寄生虫卵和泥沙杂物,有利于食物的卫生。但也会有一些水溶维生素流失。

淘米时,应尽量减少淘洗次数,一般以2-3次为宜,尽量不用流水冲洗或用热水淘洗,不宜用力搓洗。

各种副食原料如蔬菜等在切配前清洗,不要在水中浸泡,以洗去泥渣异物即可。这样可减少粮食中维生素B1、蛋白质的流失,更多地保存蔬菜中维生素C及无机盐。

涨发

干制原料在烹饪前需要涨发。一般采用水发、碱发、油发和盐发等方法。原料在干制的过程中,会丢失水分和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干制后再涨发,特别是碱发和油发,对原料营养素的组成和结构都会有所改变。

切配

各种原料应洗涤后再切配,根据烹饪工艺的要求,尽量不要将原料切得过碎、过细,切配后尽量不用水冲洗,或浸泡;如蔬菜,切得越细越碎,细胞结构破坏越多,与水、空气的接触面越大,维生素C的氧化破坏越严重。小白菜切段炒后维生素C的损失率为30%,切成丝炒后损失率为50%;减少放置时间,现切现烹,现做现吃,也会减少维生素的氧化损失。

上浆,挂糊

烹饪原料加热前先投入用水、淀粉或(和)鸡蛋调制的“浆”,使外层均匀粘上一层薄质浆液,形成软骨的保护层,此过程称为上浆工艺。

挂糊是指用淀粉、面粉、水、鸡蛋等原料调成厚糊,裹覆在原料表面的工艺。经挂糊后的原料一般采用煎、炸、烤、熘、贴的烹调方法,原料烹饪前上浆,挂糊,在表面形成一保护层,减少了烹饪过程中水溶性营养素的外溢。

烹饪过程中食物营养素的变化

不同的烹饪方法,食物加热的温度相差比较大。以油作为传热介质的烹饪方法,温度最高。一般烹饪温度可达200℃左右,最高可达300℃以上。

炒、爆、熘也是以油为传热介质,由于油脂的使用量比较少,油温会明显低于油炸的烹调方法;以水或汽作为传热介质的烹饪方法,温度对烹饪产品的营养价值会有比较大的影响。温度越高,对原料中营养素结构的变化影响越大,但辅助的烹饪方法,会改善高温烹饪对营养素结构的改变。

例如烹饪原料初步处理后不经挂糊就投入油锅,在炸制过程中原料的水分由于吸收大量的汽化热而迅速汽化,蛋白质因高温炸焦而严重变性,脂肪发生一系列反应,使营养价值降低,对于蔬菜来说,油炸要比沸煮损失的维生素多;炸熟的肉会损失更多的 B族维生素。

如将原料初步处理后经挂糊或上浆,再下油锅,糊、浆在热油中很快形成一层脆性的保护层,原料不与热油直接接触,蛋白质、维生素损失减少,同时防止了原料内部水的汽化,使食物所含的汁液、鲜味不容易外溢,形成外层酥脆,内部软嫩的质感,如软炸鸡块、香酥鸭子。对营养素的损失比较小,但同时也增加了成品中脂肪的含量。

蛋白质的变化

蛋白质是原料中主要营养素之一。烹饪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改变,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分解,有利于人体内消化酶对蛋白质的分解,促进消化吸收;使有害的蛋白质失去活性。因此烹饪提高了食物蛋白质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但若不注意合理的烹调方法的运用,也会使营养价值下降,甚至产生对健康有害的物质。

脂肪的变化

烹饪原料的脂肪以油和脂形式出现。油是液态形式,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脂则以固体的形式出现,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高。油脂是人体重要的产能营养素,也是膳食的主要组成成分。在烹饪工艺过程中,油脂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原料。

油炸制品中淀粉糊化、焦糖化及蛋白质和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类黑素;油脂本身的热聚合反应、油脂中磷脂的分解反应所生成的产物使油脂颜色变暗;油脂在高温下发生聚合反应,均能生成分子量更大的产物,使油脂的黏度增大,由稀变稠;而油脂热分解的产物丙烯醛沸点低,仅为52℃,油温稍高,就会产生烟状物;油脂的氧化产物,如醛类、酮类等化合物沸点也都较低,故油脂反复作用次数越多,氧化分解的产物聚积越多,发烟点会越来越低。

因此,油脂氯化不仅使油脂的味感变劣,营养价值降低,而且也使烹饪产品的风味品质下降,甚至产生健康的风险。

维生素的变化

维生素在烹饪工艺中,随着在原料中的存在部位和环境的变化,导致化学结构改变。营养素在烹饪中损失最大的就是维生素,其中又以维生素C受损最为严重。

1. 脂溶性维生素在烹饪中的变化

脂溶性维生素能溶解于脂肪,因此菜肴原料用水冲洗过程和以水作传热介质烹制时,不会流失,但用脂肪作传热介质时,部分脂溶性维生素会溶于油脂中。所以在通常烹调中,无论是维生素A还是胡萝卜素均较稳定,几乎没有损失,当加水加热时,一般损失最多也不超过30%。短时间烹调食物,维生素A损失率不超过10%。

维生素A易溶于脂肪中,油炸食物时,部分维生素A溶解于油而损失。然而,与脂肪一起烹调却可大大提高维生素A和维生素A原的吸收利用率。凉拌菜中,加入食用油不但可以增加其风味,还能增加人体对凉拌菜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K易被氧化破坏,它们在食物的储存和烹调加工过程中,氧化破坏的损失比较高。

2. 水溶性维生素在烹饪中的变化

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原料在初加工时,细胞结构破坏,水溶性维生素通过扩散或渗透从原料中浸析出来。原料切配的体积大小、清洗环境的水流速度、水量及水温等都是影响原料中的水溶性维生素损失的因子,尤其是对叶菜影响最大。将切好的叶菜完全浸泡在水中,烹制后维生素C可损失80%左右。

水溶性维生素,在烹制过程中因加水、加盐及其他调味品,改变了所处环境的渗透压,随原料中水分的溢出形成的汤液而溶于其中。水溶性维生素在汤汁中溢出程度与烹调方法有关,采用蒸、煮、炖、烧等烹制方法,汤汁溢出量可达 50%,水溶性维生素在汤汁中含量较大;采用炒、滑、熘等烹调方法,成菜时间短,尤其是原料经上浆或勾芡,减少了汤汁溢出,增加了水溶性维生素的保存。

无机盐与微量元素

加工烹调方法不当,例如原料洗涤过程中水流速度过快,原料刀切形状过细,大米加工精度过高、淘洗次数过多等,都可引起钾、钠、镁、钙、铁、锌、铜、锰等的无机盐的损失。

动植物原料在受热时发生收缩现象,无机盐大部分以离子状态溶于水中,随着水分一起溢出。如炖鸡汤,鸡中部分可溶性无机盐溶于汤中;在烹制排骨时,加放食醋,骨中的钙与醋酸生成能溶于水又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醋酸钙;涨发海带时,若用冷水浸泡,清洗三遍,就有90%的碘被浸出;用热水洗一遍,则有95%的碘被浸出。

烹饪原料中的一些无机酸或有机酸盐,如草酸、植酸、磷酸等,能与一些无机盐如锌、钙、铁、镁等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盐或化合物,而影响无机盐的吸收。酵母发酵时,植酸酶使植酸水解,提高了磷及其他无机盐的利用率。对富含草酸、植酸、磷酸、有机酸的原料,可先焯水,再制作烹饪,可减少无机盐与微量元素的损失。

总结一下,合理烹调要注意

多用蒸、煮、炒

蒸、煮是值得推荐的烹饪方法。适当蒸煮可以促进蛋白变性、纤维软化,利于改善菜品口感。蒸是隔水加热,更利于营养素的保留。

烹调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容易破坏营养成分,并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挂糊和上浆。

少用煎、炸

煎、炸用油量较大,不建议经常使用。煎、炸前可能也会用到挂糊方法,但注意挂糊用的淀粉会吸收一定的油脂。烤、熏在家庭烹调中应用相对较少(小型的烤面包除外),电烤、炭烤温度高达 240℃和 350℃,不适合长时间加热,避免安全隐患。烹调好的饭菜趁热进食,避免反复加热,导致营养流失进一步增加。

烹调油用量控制

不同烹制方法用油量要特别控制。炒菜时通过量具加油,并养成习惯,即便是

炒素菜,油量控制不好也会成为高脂肪菜着;尽量利用动物食物本身的油脂,低、中火"压榨"出动物脂肪,尽可能减少烹调用油;如油炸过,尽量沥干挂在食物表面上的油。

用天然香料

盐、糖和其他调味料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味,对盐用量控制实质上是控制钠的摄入总量。厨房中食盐、酱油、醋、味精、鸡精、咸菜、豆酱、辣酱等都是钠的主要来源,因此烹调时这些调料的使用均应统计在盐(钠)的用量下,同样要学会计量。利用葱姜蒜等天然香料帮助调味。

烹调赋予了食物美味,也让食物更好地消化和利用。为了使烹制出的饭菜更健康,要注意根据食物原料采用适宜的烹调方法,确保饭菜熟透,最大化地保留营养,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油、盐用量,学会使用天然调味料,清淡饮食,享受食物自然美味!

网址:烹饪营养知多少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10564

相关内容

烹饪营养知识
烹饪基础营养的知识
营养知识与家庭烹饪
如何烹饪减少营养的流失?
烹饪与营养知识汇总.
家庭烹饪营养
你知道这些烹饪技巧吗 七个烹饪技巧减少食物营养流失
营养烹饪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食物怎样烹饪营养流失最少
烹调营养学烹饪原料知识1.ppt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