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济南旧书业发展史 小书摊“练”成大市场
《行业专家访谈录:职业经验分享》- 听行业大牛讲述职业成长故事 #生活知识# #生活指南# #职场建议# #职业发展规划书籍#
宁福泰先生接受专访。 杨文斐 摄
2013年,宁福泰在旧书市场整理旧书。雍坚 摄
我1946年出生,老家是章丘明水的。我是老三届中顶头的“老高三”(1966年高中毕业生),文化大革命闹腾了两年,1968年春天,我就上山下乡,在日照待了将近三年。1970年底回来后上工厂,1978年恢复高考,考的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带着工资上了4年大学。上完了大学我就去了山东政法干部学院工作,2007年退休。从1985年,我开始业余搞旧书经营,退休后还一直在干。33年来,先后换了好多个地方,亲身经历了济南文化市场、尤其旧书业的发展变化。
1983年,英雄山早市 自发形成
我搞这个旧书是出于对图书的喜欢。那个时候,我是经三路古旧书店的常客。1983年前后,英雄山下大树林广场自发形成一个早市,在这个树林子里东边儿那个东墙根儿下,首先有些卖菜的,那个时候晨练转山的人下来以后捎点菜。英雄山早市后来一两年就发展起来了,当时是很兴旺了,天天有,经十路以南,马鞍山路以北,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市场,稍微收一两毛钱的摊费,还有邮电新村后面那个路,义和庄、信义庄连成片出摊。当时不光有零售,还有批发,包括外地的,成车的东西来这儿卖。除了原来搞的蔬菜,吃穿住用啦、花鸟虫鱼啦,杂七杂八什么都有了。
大约是1985年,我看一个老头儿在英雄山早市卖那个线装书,过去书塾里的教材,四书五经这类的。受了启发之后,我就拿些过剩的旧书也去搞了搞。与此同时呢,就是1985年、1986年这一块儿,有两个卖新书的出现了,一个是蹬着三轮车,一个是拉着地排车。蹬三轮车的这个是机床一厂的老万,他比我年龄大点儿。那个拉地排车的是新华印刷厂的一个退休职工,姓杨,都叫他老杨头,新华印刷厂它不是印书嘛。当时生活类的、文学类的新书比较多,社科及其他类的还差一些。那时候,我是纯业余时间搞,我弄点书,让我岳父多少地干一干。后来呢,我就雇着人干,也就星期六星期天。
当年,废品收购站 只收书不能卖
一开始我搞旧书的时候,收废品、废旧物资都是在公家的铺面里头,像人民商场对面路南那里林祥南街这里有个大来兴废品收购站。但是那时是计划经济,公家的废品收购站只收不能卖,市中的、历下的收来的货都拉到铁路边的北关仓库,然后装运。那个时候我一个街坊正好在市中废旧物资干仓库,他跟我说:“废品站收的那些书都上我那里去了”。当时仓库有卖的权利,然后我就跑到那个北关仓库里挑书。那时货源很多,出版社都在市中区这边,北关仓库里那个新书一包一包的,有出书的样书,有销不了的书。逐家逐户零碎收的书也都进了仓库。那时候旧书堆积成山,拿货几毛钱一斤。
到了1994年、1995年以后,开始有了自由市场,有了个体收废品的地排车、三轮车,就逐渐取代了公家的废品收购站。当年,咱们济南市的旧书报纸很多都运到了阳信,运过去之后卷炮仗。有段时间,我们这些搞旧书的和搞新书的都跑到阳信去挑书。阳信从收旧书卷炮仗逐渐发展成收旧书卖旧书,然后它又印开了盗版书,后来就被取缔了,因为它搞盗版书这些东西。
90年代起旧书业 经历了数次搬迁
英雄山早市延续到1994年6月,当时烈士陵园东面靠山根的苗圃盖起了别墅楼,就把这个市场给取缔了,据说是影响了交通什么的。现在的英雄山文化市场原来是果品批发市场,取缔了外头树林子里头这个早市后,就把果品批发市场这一块儿开成了以图书批发为主的文化市场,门面里头批新书,外头怎么办呢?就把我们搞旧书的引进去了,搞地摊儿,后来又弄起柜台来。当时卖旧书的也得一二百家吧,柜台、地摊儿大概搞了三四年,这个地摊儿火起来了,人也招过来了,然后市场主管方又有了别的思路,说这个空间有限,想搞古玩,搞古玩的话呢,可以一米半米的那么收费,我们这些搞旧书的一弄一大摊子,很占地面儿,收钱又不多。
我们这些人被清理出来后,就一起上了海右文化市场,在杆石桥北边儿,现在这个顺河高架的东边儿,这一块儿原来是振业火柴厂的地方,在它那个院儿里头我们又搞了一年旧书经营。这大概是1999年吧,在那里经营旧书的起码有百八十家吧,当时,还有些人去了老东门儿大益文化市场,那儿可以卖旧书。
在海右待了一年后,这个地方又要开发盖楼。我们这些搞旧书的又没有地方去了,就又回到了(英雄)山上,在树林子最西边这边有个儿童乐园,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地盘儿。在这个地方又搞了有三四年吧。然后人家又盖楼,不让干了。2002年,我们被清理出来后,又联系了中山公园。都是自己联系啊,生计所迫,不得不找出路找地方。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赶上工厂改制,有些工人下岗了,有些是买断工龄,他们就摸索着干点事。因为干旧书经营不需要大本钱,300、500块钱就能起步。这个行业解决了不少困难职工的生计问题。
中山公园旧书市场做出全国名气
中山公园它本身也没有什么其他的项目,就在温室苗圃那儿划一块儿地方搞搞图书。一开始弄些水泥板子搭搭台子,允许自备放书的柜子,后来又建了简易门面房。中山公园旧书市场规模最大的时候,铺面和柜台的经营业户加起来,得二百来家。每到周末,很多爱读书的教授、学者都喜欢这个地方,社科院的、大学的,报社的,文化人很多。在全国除了北京,大概旧书市场中就得属它了。
山东其他地市没有专门经营旧书的市场,但是有文化市场可以卖旧书,你看像德州、周村、临沂那里。中山公园市场里那些年轻的,后来经常上德州,去的时候带个货,买点货然后回来再卖。
2013年6月,因为消防不达标,中山公园旧书市场停业改造,一年后恢复。因为那些房子都是不防火的,消防不过关。原来的市场周边是铺面,里面一个大院儿一个西院儿。东、西院儿周边,边上全都是板房。重新开业后,简易房都拆了,拉起院墙来围了那么一旮旯,面积差不多比原来缩小了一半。
国棉四厂那边的成通文化城,原来是个以经营邮票为主的文化市场。2002年中山公园刚刚开始搞旧书的时候,每到周末,成通文化城东面也有部分卖旧书的。后来,中山公园的旧书做大了,国棉四厂那边卖旧书的就都吸引到这边来了。2013年,中山公园旧书市场因消防问题关门整顿,这期间,部分业户就去了国棉四厂,在文化城的二楼租房卖书。一年后,中山公园旧书市场恢复后,取消了原来的简易房,只剩下了柜台,有部分搬到成通文化城的旧书经营业户就没再搬回来,因为那里的铺面收费便宜,又是单独的房间,在那里既能卖书,还能上电脑,在网络上经营网店。
药王楼古玩城那里原来是宏济堂的厂房,后来效益不好,就把仓库改造成了文化市场。大约2011年左右,那里又弄古玩地摊,一开始几十个摊子,后来发展到三四百个摊位,与英雄山文化市场一北一南,成为济南两个规模相当的古玩市场。中山公园旧书市场关门改造的那一年,我和部分业户就到药王楼去搞了搞过度,不然没地方去。
因为爱好,退休后坚守旧书摊
2007年我正式退休后,一直在经营旧书。今年书市的宫老师因家里有事不去了,我算是年龄最大的卖书的了,论起搞旧书这套,其他人谁也没有比我更早涉足这一行了。算起来,改革开放至今40年,我搞了三十三、四年旧书了。光存的书得有20来吨吧,家里的书都顶着天花板,楼头小屋里也全是书。
这么多年来,咱也捡过漏儿。曾经遇到一幅字,落款签名是郭沫若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风格,一般人不大好认。他当废纸收过来的,咱给他几百块钱,他都高兴。内容是王安石的一首诗,我当时卖了10万块钱,放到现在卖的话,得20万或30万。
我不是天天出摊,光星期六和星期天,这两天客户来得比较集中,就像赶集一样,平常书市稀稀拉拉,也有卖书的。我有退休金,不以这个为生,就是个爱好。有以这个为生的,还有两口子都干这个的,他们有济南周边的,还有安徽、河南等外省的。
2005年以后,很多人不光是搞书摊子卖书,还增加了网上卖书这一块。书摊子也就是维持个温饱问题,孔夫子旧书网上卖书就挺好,它是面向全国的,有人上了几万本旧书,天天往外发货,国外的一些客户他都能网上买,还不计价钱。书摊上卖3块5块的,有的网上都能卖到30元、50元。据我了解,每月网售上万元比较难,除非碰巧收到好字画。我是2006年、2007年前后开的网店。一开始我女儿搞,我女儿那个时候毕了业还没上班儿。后来我女儿工作了,我对象去给女儿看小孩儿,网店就中断了。
英国有个叫海伊的小镇,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交界的地方,有三四十家旧书书店,号称“世界旧书之都”。济南是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出版社多,文化科研单位多,离京津也比较近,北上货源供应充足,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浓厚,因此咱这个旧书文化行业就搞应运起来了。希望省里、市里有关部门能把这个当回事,给它提供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还能做得更好更大。不妨我们也搞一个“旧书之都”之类的称号,除泉城名片外,再创一项文化名片,岂不很好。
记者 郑希平 通讯员 刘晨曦
实习生 董映雪 杨清清 颜圣东
网址:讲述:济南旧书业发展史 小书摊“练”成大市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11320
相关内容
忆济南的旧书市场济南中山公园书市只拆不建 旧书市场成停车场
南京成为推广“旧书新知”试点城市:书有“归处” 城有“来路”
“金陵旧书市集”又“出摊”啦
南京成为推广“旧书新知”活动试点城市——书有“归处”,城有“来路”
全国旧书市场
“金陵旧书市集”又“出摊”啦!快来南大鼓楼校区淘“宝”
新书店旧书摊 申城“淘书乐” 苏州河畔旧书市集成为多元文化体验场域
旧书市场艰难前行 二手书该不该被遗忘?
旧书摊探秘:书籍背后的文化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