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5-05-02 15:25

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增。 #生活常识# #教育资讯#

▶ 贾中华

我国再制造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产业在政策持续发力、行业自我突破、用户认可度提升、市场不断扩容的发展环境下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为“十五五”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再制造产业

呈现四大特征

再制造是指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设备和材料对旧件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使再制造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或超过原型新品的生产过程。相对于原型新品,再制造产品可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减排80%以上,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点,再制造产业是制造业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也是未来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海”和增量,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4个特征:

首先是技术储备丰富,设备改进效果明显。目前已经形成表面覆层、涂层、改性、镀层四大工艺体系,涵盖激光熔覆、等离子喷涂、电刷镀等主流技术,激光器、喷涂设备等关键核心装备的熔覆功率、材料沉积速率、结合度等技术参数不断优化;金属基材的种类与配比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油改电、永磁化改造、减摩自修复等新型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以往表面处理的单一模式,丰富了再制造的内涵与途径。总体来说,再制造技术装备已经基本满足我国废旧机电提升性能、延长寿命的市场需求。

其次,产业规模稳步增长,龙头效应逐步显现。产业年产值接近2000亿元,企业约3000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行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格局,央企子公司、上市公司以及具有技术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产值规模、技术创新、质量保证、售后服务、规范经营等方面成长迅速。

再次,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用户认可度提升明显。已覆盖了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机床工具、文化办公设备、机械基础件等众多行业,再制造产品在后市场服务体系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用户行业对再制造盾构机、汽车变速箱、电机等产品的接受程度上升迅速,风电光伏、航空器、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高端装备的再制造已经起步。

最后,进出口种类与范围实现有序增长。我国以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再制造产品出口呈现上升趋势,目的地正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扩展至欧盟、非洲等地,也逐步放开了对境外再制造产品的进口限制。自贸试验区和保税区的保税再制造业务试点范围与产品种类正有序放开,对用于再制造的料件进口管理日益规范。

多重利好推动行业

快速发展

回顾2024年,整个再制造产业在政策密集支持、持续苦练内功、产业研究推动等多重因素下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

2024年,多项政策密集出台有效引导了产业发展。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探索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路径”,进一步明确了再制造对实现循环绿色发展的重要性。3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技术工艺,提升再制造加工水平。深入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传统设备再制造,探索在风电光伏、航空等新兴领域开展高端装备再制造业务”。

10月,商务部召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等再制造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针对跨境再制造业务有序发展议题召开会议,就扩大试点产品、区域范围,加强保税再制造,完善再制造产品进出口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等事项达成一致,从机制上为我国再制造产业进出口扫清障碍。

除此之外,再制造产业较发达省份也出台了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国家和省级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为我国再制造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为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引导和支持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再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中,推动了再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规范了再制造产业的市场秩序,提高了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强了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信心,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协调带动了回收、拆解、检测、认证、环境保护等配套环节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在政策推动的同时,再制造行业自身能力建设也在加速。

2024 年,再制造生产企业普遍贯彻落实《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要求,从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产能扩张、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方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标准方面,再制造生产企业参与的国行标陆续发布实施,典型代表有《再制造等离子喷涂技术规范》《重型机械再制造设计规范》等等。

技术研发方面,一批先进高端工艺技术装备实现落地,例如等离子喷涂和超高速火焰喷涂技术首次应用于冶金轧辊再制造,减摩自修复材料与工艺取得应用突破。产能也持续扩大,例如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再制造电机制造基地、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工业母机中试验证基地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市场开拓方面,再制造的刀盘直径为9.08米的“防爆型”土压盾构机成功出口意大利,再制造钻头大量应用于中原油田,突破了钻井机械禁用二手设备的限制,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修复汽轮机、空压机的叶片,体现了再制造技术对大国重器的支撑作用。

此外,产业研究和公共服务也在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研究机构、协会联盟、科研院校为主的行业组织加强政策研究,推动团标制定,组织行业活动,加快技术攻关,协作组织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丰硕,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明显,为再制造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机械工业环保产业发展中心致力于支撑职能部门的再制造行业管理工作,一方面收集产业信息,了解行业诉求,形成政策建议并付诸实施;另一方面针对行业所需,组织召开了农业机械再制造和风电装备再制造研讨会,联合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与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启动了《废旧机电再制造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团标制订,完成了《再制造在“一带一路”与拉动内需双轮驱动中的作用研究》课题,启动了面向再制造中高级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的行业培训可行性研究。

再制造产业大有可为

在当前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双碳工作持续推进、需求市场疲软、采购资金紧张的大背景下,兼具节材、节能、减排、降碳特性的再制造产品大有可为。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高速发展期,再制造产业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包括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持续开展符合《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遴选,加快再制造产品认证的可行性研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要对标《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引导再制造企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尽快实施再制造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完善我国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再制造产品碳足迹与方法学研究,建设有利于旧件与再制造产品流通的电子商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与再制造企业开展“金融+非金融”合作。

此外,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用户行业对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加快建立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渠道,分区域分领域建设再制造产业基地。

2025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展望“十五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再制造产业将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辅以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保障、用户认可、市场扩容等条件加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一张新名片。

再制造产业是制造业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也是未来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海”和增量,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网址: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大有可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11324

相关内容

我国工业节能减碳技术发展迅速
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
再制造产业将成为我国“十二五”循环经济新亮点
【礼森观点】国内外再制造产业发展状况及临港再制造园区情况
从被“淘汰”到迎“新生” 我国废旧手机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迅速
上海市再制造产业发展联盟揭牌成立
国家发改委:有序推动二手旧货、再制造产业发展
2020年中国再制造产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发展前景广阔
2020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国家发改委:我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建设要有序推动二手旧货、再制造产业发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