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不是来自技巧,而是理解自己如何与宇宙万物共振

发布时间:2025-05-02 17:06

当你觉得压力山大时,不妨对自己说:‘我可是宇宙超级赛亚人!’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生活妙语#

创造力究竟缘何而来,又如何消散?九次揽获格莱美奖的顶级制作人里克·鲁宾发现,成为艺术家,关键并非是一个人的具体产出,而在于个体与世界的连接。每个人的生活中,创造力都有一席之地,每个人都可以将之发扬。

在《创意行为:存在即答案》这本书中,鲁宾分享了在他眼中“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智慧,也为帮助人们突破创造力瓶颈提供了有用的思考框架。这不仅是创意工作者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存在”的哲学书。

1

人人都是创作者

不从事传统艺术的人,可能会对自称“艺术家”这件事感到忐忑。他们可能认为创造力是种超凡的东西,只在具备天赋的少数人身上存在。

好在情况并非如此。

创造力并不是罕见的能力。它并不难获得。身为人类,创造力是我们的基本特点。我们从出生就具备创造力。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创造力不只限于艺术创作。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涉及创造。

所谓创造,就是把一些之前不存在的事物带入现实。它可以是开展一次对话、解决一个问题、给朋友留一张便条、重新布置房间中的家具、选择另一条路线回家以避开交通拥堵。

你的创作不是非得被见证、被记录、被售卖或被装裱,才能成为艺术作品。在平凡的存在状态之中,我们时刻创造着自己的现实经验,构成我们所感知的世界。这已经让我们以最深刻的方式成为创作者。

我们时刻沉浸在混沌物质的领域,用感官收集信息碎片。我们所感知的外部宇宙并不像这样。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在自身内部通过一系列的电反应和化学反应生成的。我们创造森林和海洋、温暖和寒冷。我们阅读,聆听,阐释。接着,在一些瞬间,我们做出反应。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里。

无论我们的艺术创作正式与否,我们都在以艺术家的身份活着。

我们感知、过滤并收集数据,然后基于这个信息集合来构建自己和他人的体验。我们只要活着,就是这个创造过程持续而积极的参与者,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像艺术家那样生活,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感知方式,一种对注意力的实践。我们提升自身的敏感度,向更微妙的音符调谐。我们寻找吸引我们的东西和推开我们的东西。我们注意到不同声响引发的不同感觉,并体会它们在指向什么。

调谐的选择一个接一个,连成了你的整个生活——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在创造性的宇宙里,你作为创造性的个体存在着。这本身即是独一无二的艺术。

2

培养深度观察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我们针对事项,制定实现手头目标的策略。这相当于我们创造了一个程序。

觉察的运作方式不同。程序正在我们周围发生。是世界在行动,我们只是在见证。我们对内容几乎没有控制力。

觉察是我们的天赋,使我们能够在此时此刻观察外界和自己内心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且我们可以在不干涉观察对象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注意到自己的身体感觉、生生灭灭的思绪和感受、声音或图像、气味和味道。

通过抽离式的留意,觉察允许一朵花、一件作品或者一切事物,在我们不干预的情况下更多地展现自身。

觉察不是你能强行进入的状态。它几乎不需要努力,但确实需要持之以恒。它是你主动允许发生的。在永恒的当下,正发生着种种变化。觉察,就是接受这些变化的存在,并与它们同在。

一旦你给源泉的某个方面贴上标签,你就不是在注意它,而是在研究它。任何把你从当下拽出来,让你不能继续和觉察的对象同在的念头,都会导致这个变化,无论是试图分析,还是觉察到了自己的觉察。分析只是一个次级功能。觉察最先发生,它就是与你注意到的事物的纯粹连接。如果有一件事让我觉得有趣或美妙,我会首先停留在那个体验里。事后我才会尝试去理解它。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具体被哪个事物引起注意,但我们可以改变注意的方式。

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觉察,也可以收窄它,可以睁眼或闭眼来体验它。我们可以让内在安静,从而更多地感知外在事物,或者让外在安静,从而更多地注意内在事物。

我们可以凑近某物,尽可能地贴近观察,以至于让它是其所是的基本特征都消失了;也可以后退,远远看去,它就像是另一个全新的事物。我们对宇宙的感知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我们陶冶自己的觉察方式,就是在拓展宇宙。

这不仅扩大了我们创作素材的范畴,也扩大了我们生命的范畴。

3

为每天的生活设置标准流程

你可以考虑为你的创作建立一套框架,并一以贯之。通常情况下,你的生活习惯越稳定,你就越能在这个结构里找到表达的自由。

纪律和自由看似对立。实际上,它们是互补的。纪律不是缺乏自由,而是与时间形成和谐的关系。管理好自己的日程安排,形成良好的每日习惯,等于把自由集中在了创作实践上,这是创作出伟大艺术的必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说,效率在生活中比在创作中更为重要。对待日常生活,拿出军队执行命令一般的严谨精确,在艺术方面,才能更好地进入孩童般的自由状态。

培养有助于提高创造力的习惯,从每天起床开始。这些习惯包括在屏幕亮起之前先看看阳光、进行冥想(在户外,如果可以的话)、运动、洗个冷水澡,再在合适的空间里开展创作。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哪怕对同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每天也不尽相同。你可以在森林里静坐,观察自己的思绪,然后做笔记。或者开车转悠一个小时,在车里听听古典音乐,看看是否有灵感的火花迸发。

设定固定的工作时间,或者不受打扰的玩耍时间,让你的想象力自由舒展。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3个小时,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30分钟更合适。有些人喜欢从黄昏工作到天亮,而另一些人会以20分钟为单元进行创作,中间休息5分钟。

找到最适合你的可持续性的模式。如果你安排得太满,你可能会找各种借口逃避工作。为了你的艺术创作,最好制订一个容易实现的计划,再慢慢迭代。

如果你决定每天工作半个小时,那你同样可能做出好的成果,这会鼓励你再接再厉。然后你一看时间,发现自己已经做了两个小时。养成习惯以后,你总是可以选择延长你的创作时间。

随意尝试吧。目标是建立一个自身有生命力的稳定结构,或者每天起床时决定自己今天什么时候创作、怎么创作,而不是只有在兴致来临时才创作。

把决策力用在工作,而不是什么时候工作上。你越减少日常生活琐事对自己的占据,你可以用于创作的带宽就越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每天都穿同样的衣服:一套灰色西装。埃里克·萨蒂有7套相同的衣服,一周每天一套。少做生活琐事的选择,多释放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不利于工作的想法和习惯

• 认为自己不够好。

• 感觉自己精力不够。

• 将习得的规则误认为绝对真理。

• 不想做这项工作(懒惰)。

• 不把作品做到极致(将就)。

• 目标过于远大,以至于无法开始。

• 认为自己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挥到最好。

• 没有特定的工具或者设备,就没办法做这项工作。

• 遇到困难就想放弃。

• 觉得需要别人的许可才能开始或者继续。

• 觉得自己需要钱、设备或者更多的支持,这些没解决,很难办。

• 有太多想法,不知从何下手。

• 总也不收尾。

• 责怪环境或其他人干扰了自己。

• 把不好的行为和嗜好浪漫化。

• 坚信自己要想发挥好,就必须进入某种特定情绪或状态。

• 优先考虑其他事项和责任,把艺术创作往后放。

• 分心和拖延。

• 不耐烦。

• 把所有不在自己掌握之中的事情,当作实际的阻碍。

4

抽离而不断开的可能性

试着从你正在发生的生活故事里抽离出来。

你的小说手稿在一场大火中丢失了,那是你多年的心血。你的恋爱关系破裂了,你明明以为一切都进展顺利。你丢掉了自己很在乎的工作。尽管听起来很难,但你还是要让自己像看电影一样去经历这些事。你正在目睹一个戏剧性的场景,主人公面临着难以克服的挑战。

主人公是你,但也不是你。

面对失恋的心碎、裁员的压力或失去亲人的悲痛,与其沉溺其中,不如练习抽离。抽离的感觉可能是这样的:我没料到情节会如此曲折。我想知道在我们的主人公身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总会有下一场戏,而下一场戏可能无比美好和充实。艰苦的岁月,正是让这些新的可能性诞生的必要条件。

结果不是结局。黑暗和白昼,都不是终点。它们存在于不断展开、相互依存的循环里。无所谓好坏,只是存在着而已。

这种实践——永远不把某个经历当成你故事的全部——将给你的生活带来广阔的可能性以及长久的平静。当我们过度专注于这些事件时,它们可能看起来无可救药。但它们只是广阔人生中的片段,你站得越远,片段就会显得越渺小。

凑近并深陷其中,或者把镜头拉远、观察。这是可以选择的事。

当我们陷入僵局时,绝望感就会袭来。遇到困难,心态上置身事外,远远望去,看见能应对它或者越过它的新路径,这种能力有无限的妙用。

如果我们允许这一原则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我们的想象力就会解开我们心里那张缠住自己的、由个人叙事和文化叙事编织的天罗地网。艺术有能力让我们从麻痹中清醒过来,让我们敞开心扉,认识到一切皆有可能,并与流淌于万物之中的永恒能量重新取得连接。

内容选自

[美] 里克·鲁宾/著

重轻/译

中信出版社

新媒体编辑:袁欢

配图:摄图网

网址:创造力不是来自技巧,而是理解自己如何与宇宙万物共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11622

相关内容

万物皆可元宇宙,元宇宙x医疗= ?
探索自然的哲学:人与宇宙的和谐共处
宇宙间的我们: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悲观or乐观?哲学界如何看待元宇宙?
宇宙的礼物 IWC万国表节日季腕表推荐
爱在宇宙中心万家丽,共赴团圆
盛趣游戏王佶:元宇宙是科技、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元宇宙如何改写人类社会生活
沉浸式展览|具身性、叙事性、自我解构与重塑,“宇宙花园”特展中的数字艺术疗愈
情感陪伴将是元宇宙中未来虚拟人的必备属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