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自然的交织

发布时间:2025-05-04 00:14

骑行郊游,感受自然与速度的交织 #生活乐趣# #运动乐趣# #休闲运动#

“你觉得极端天气下,什么是脆弱的?”这是 “冷暖织间”不止音乐会现场,绿色和平对公众发起的提问。沿海居民?农作物?精神?另外两个问题是“说到暴雨,你会想到什么?”“你对全球气温上升1.5度的想象是什么?”

当气候这一看似宏大的话题,越来越落实为具体的日常,一根根彩色丝线交出我们的答案。在世界地球日这一天,这件由织线、木板和答案组成的艺术装置,表现大众对以上答案的认知偏向。丝线缠绕,也连接着气候变化下的每个个体。

一根编胡萝卜、一颗白菜、一个搪瓷杯,都被缩小为只手可拿的编织物。这一系列源于绿色和平与北京史家内务社区、青海达玉村、青海巴干乡的居民合作的一批由彩线制成的、名为《冷暖织间》的年度礼物。礼物由城市与乡村两个不同社区、两种不同身份的人手作而成。

在北京史家胡同,老人们常把“要吃应季菜、本地菜”挂在嘴边。“气候变化”虽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的“大词儿”,但暴雨中的防水问题和气温忽高忽低间的供暖问题,时不时地摆在眼前。青海湖北岸的达玉村以放牧为生。当青海湖受气候变化影响而湖面升高,沿湖牧场面积逐渐退缩,牧民不得不开始调整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转向手工编织。

2024年4月初,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将北京与青海社区的编织作品带到了大众视野。伴随一场音乐会的开启、一个装置的发布,气候变化这样遥远的话题落为可感知的附近,在具体而细微的手工织品上,我们看到手作背后人们的生存状态与思考。

不止音乐会的现场

同一时间,我们邀约摄影师达佤央金踏上了前往那曲的火车。这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被称为离天最近的地方。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一场贯穿全市11个县级行政区的技艺技能比赛即将展开。我们想知道,他们如何看待手头的编织技艺?气候变化是否对他们的社区生活产生了影响?在他们的认知里,编织意味着什么?

摄影:达佤央金

这些疑问在高海拔的区域随风消解,化为牧民手中坚定的线。像85岁的手工艺人德庆卓玛说的那样,她会一直编织下去。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到,应加强社区的“气候韧性”(Climate Resilience),特别是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而我们始终觉得,人是大地上最坚韧的生命。

摄影:达佤央金

达佤央金在拍摄后记这样写道:“那些关于游牧生活和浪漫草原的浅薄想象固然早已淡去,我已再也无法回避,无法回避游牧生活的残酷性。与此同时,我逐渐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那便是,狂风、暴雪、稀薄的氧气、浮扬的沙土…在这世界上,能将这一切视作恩赐,而非惩戒的人;对这一切淡然接受,而不怨恨的人;在这样的状态下仍乐于创造,而非仅仅消耗的人,才是游牧精神的主人。”

《说文解字》说:“织(織),作布帛之总名也。”段玉裁注:“经与纬相成曰织。”如果说经线为人心,纬线则是自然。经纬相连,天地人交织,才能合为完满。

将织线的另一端交给绿色和平

我们也向他们发出了问卷。

《生活》:那曲是西藏市海拔最高的地方,那里的生存条件真的非常恶劣。在那曲,我们感受到手工艺给到牧民实在的温暖,成为牧民在放牧之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且能给到很好的收益。在气候恶劣的社区,绿色和平会选择以什么方式关注到这些人的生活?以何种方式介入,给予支持?

绿色和平:见证、记录、行动,以及以小见大、以小博大是绿色和平的重要工作方法。我们会深入当地,通过文字和影像,记录下当地真实的生活,而后以绿色和平擅长的传播方式,例如影展、工作坊、装置艺术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当地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现状。以此,为当地(及在地NGO )吸引更多关注和资源。

以小见大、以小博大,是指绿色和平通常需要找到一个能够产生连接的抓手来进行对外的传播。例如,我们会展出气候行动者们重要的物件、会聚焦修复森林的女性等。编织,如下面问题所答,不仅是增加收入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法,也是能够唤起温暖联想的手艺。因此,今年我们选择以编织为主题,与更多人一起看见气候脆弱的社区,一起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多方法。

绿色和平提供的手工艺品图

《生活》:“冷暖织间”社区故事关注气候变化下的生活与社群,特别聚焦了编织这一手工艺。为什么选择手工编织这个切入点?对比绿色和平组织关注的其他手工艺者,这种方式有什么特殊性?

绿色和平:编织,虽然纹样和技法千差万别,却是普遍存在于不同地区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传多年的传统技艺。编织能够带给人以家庭、儿时记忆、传统文化这类很温暖联想。通过编织品故事的讲述,可以更好地与读者、观众建立情感连接,从而吸引他们了解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如下个问题所说,编织现除了文化和实用属性外,还增加了生计属性,相较于很多更加精密的工艺(陶器、绘画等),需要的技艺和材料更普适、易得,有需求的家庭更易上手操作及量产。

《生活》:是否有案例显示传统手工艺(如编织)帮助社区减少对高碳经济的依赖?从绿色和平的角度来看,手工编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什么作用?是否能给到一个清晰的循环链条?

绿色和平:气候变化已经对农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长期来看,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草原区干旱出现的概率增大,持续时间加长,土壤肥力进一步降低,初级生产力下降;高温会对牲畜本身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引起牲畜热应激,出现明显的生长缓慢、采食量减少、生产性能下降等现象,还会导致动物免疫力下降,极易感染各类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甚至引发日射病或热射病致死。

尽管全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短期极端事件的影响的情况也是普遍的。而作物受到影响,则会进而持续性地影响本地农户/牧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收入。短期极端天气对农户造成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持续的;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极端性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机制复杂,农户较难凭借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应对。

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050年,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将升高约1.5℃,极端降水明显增加,横断山区强降水日数将增加2-4天。

在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收入受气候变化影响,下降或不确定时,像售卖编织等传统手艺作品,可以缓解支柱收入压力,成为改善生计的选择。

《生活》:这次“冷暖织间”社区故事实际上连接了城市与部落两种社群,在这两个案例中,从绿色和平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编织在两个社群中产生了怎样不同的作用?

绿色和平:对于北京社群来说,编织的作用更多的是由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的过程。北京内务社区老龄化高达75%。老年人经历了“本地食物的变化”,也是气候变化在更大跨度上的亲历者。然而,老年人面对极端天气又是非常脆弱的。一个是老年人身体的适应性是更弱的,极端天气带来的极冷极热极湿,对于他们来说是危险的(心血管、中暑、关节炎、支气管炎等)。再有是老年人生活是有很强的规律性和依赖性的,比如饮食习惯和用药习惯,极端天气会打破这些规律。此外,老年人腿脚不便利,遇到如暴雨等极端天气,会有更大风险摔倒。老年人居住房屋通常也更“老”,住了很多年的老房子在保温御寒,防水等方面会有更多隐患。

参与社区所组织的编织活动的阿姨们,最初是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没什么概念的。更多的只是常把吃“本地菜”、“应季菜”这样的一个生活经验挂在嘴边,却不知道这是一个很具体的气候友好行动,也是他们其实是在无意识之中坚持、践行的行动。在27号院的带领下,北京社区的编织大多循环使用废旧毛线,这也符合阿姨们回忆中“毛线并不充裕,经常把前一年的旧毛衣拆掉做新年款式”。慢慢地,阿姨们将旧物回收,旧物利用,吃本地菜和应季菜这些平时会做的小事,与应对气候变化连在一起。他们让气候变化这样的大词变得具体,也成为了向邻里宣传具体气候行动的窗口。

采访、编辑:陈爽

那曲特约摄影:达佤央金

图片提供:绿色和平

新媒体编辑:良乐

网址:心与自然的交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18538

相关内容

发现家门口的风景:当文化与自然交织
探寻心灵秘境:将生活与冥想交织的艺术
人在景区心系股市——股市风云与旅游体验的交织,股市风云与旅游体验的交织,人在景区心系股市
语音与自然语言处理(NLP):智能交互的核心技术
自然与自然的和谐
自在此间 时间笔触交织历史纹理
《情感狱》读后感:爱恨交织的内心世界 (700字)
徒步公司组织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团队协作的力量
环境与时间交织成城市生活的剧场
幼儿自然教育如何组织户外探索与实践活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