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问数字化转型中的劳动与劳动者
推动数字化转型以驱动变革 #生活技巧# #领导力技巧# #变革驱动能力#
不仅是一场技术升级的竞赛
劳动的方式与手段,体现人在对象化活动中的深度与广度。劳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体现的是人类依赖于大自然又改造大自然,在与自然界物质变换中形成人类自己的生存状态。
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过去一百年人类把握外在世界能力整体性提高的阶段性质变产物。但是,与漫长的农业文明和近几百年的工业文明相比较,数字文明则是在综合二者的基础上高速发展形成的新文明形态。
2021年6月,上海街头的年轻人。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升级换代,也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交换与分配要素。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场技术升级的竞赛,更关键的是形成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在实际生产中,每一位劳动者都要主动适应数字化文明的新要求。
形成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
数字化转型中的劳动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劳动思维、劳动价值、劳动技术?既是时代之问,又是时代之变。劳动者塑造,就是劳动者不断调试自己的劳动思维方式,不断校正自己的劳动价值观,不断提高劳动技术来适应数字化的时代进程。
数字化转型中的劳动者,首先得适应新的概念框架结构。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诸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评估、数据中心、机器人、云计算、物联网,如此等等词语,逐步进入我们的概念框架,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对接。与传统工业时代的劳动“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相比,当下的数字化转型,则具有了新的概念框架。
当下的劳动者不能简单被动地等待适应框架,而是要不断探索新的框架。“学会学习”,无疑已成为面对世界的基本技能。学会分析数字化转型中与自己相关的劳动形式的转变与不转变的趋势,学会如何克服附着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虚的概念,学会主动作为,去引领时代,都是劳动者需要锻炼的技能。
数字化转型中的劳动者,还应该主动认知生产要素的整合趋势。劳动形态的变化已是一个当下形成的共识。劳动形态的数字化,标志着传统的机器工业化正向智能化、网络化转型,逐步形成了数字制造业和数字服务业两大类劳动形态。
同时,劳动形态的非物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呈现为数据表征的体现价值、情感、关系等非物质形态。劳动工具也呈现出超越实物形态工具的非实物形态劳动工具,模仿人脑思维的深度学习和数据挖掘,越来越多地替代许多传统劳动的工作经验和劳动技能。
研判自己所在的劳动领域或想进入的劳动领域的总体性整合趋势,有助于我们不走弯路,坦然应对并能微观引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革。
数字化转型中的劳动者还应该主动调试自己的精神状态。劳动者面对数字化飞速发展带来的世界变化已经无法逃避。人类总体也不可能回归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意性生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深度广度,必然会对人的精神产生一系列冲击。
克服劳动异化首先需要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同时也需要劳动者个体的调试。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规律,就个体的劳动者来说,劳动过程和个体生命过程都是具体的。深刻认识数字化转型中隐藏的劳动异化密码,有助于劳动者主动认知自己所处劳动的历史过程性,在时代精神特征中去寻求克服劳动异化的方式方法。就社会和国家而言,不断通过规范去保障劳动者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权利则是克服劳动异化的必要手段,这需要考量的是政治国家的历史性功能。
(作者徐志坚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本文系第一届“数字化转型中的‘劳动·生活·城市’”——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反思与构建”理论研讨会暨第26届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的会后笔谈。)
网址:再问数字化转型中的劳动与劳动者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21604
相关内容
从“休闲劳动化”到“劳动休闲化”:数字时代劳动的新想象[中国青年研究]:数字时代的“田螺姑娘”:家务数字化与女性劳动隐形化研究
提升劳动者数字化技能亟待突破软肋
王峰明: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商品与资本
数字时代的“田螺姑娘”:被隐藏的家务劳动
数字化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雇佣劳动的质量与数量优化建议:深入探讨中国的雇佣劳动市场特点
优化工作流程的自动化与数字化转型.docx
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的组织方案
移动支付趋势下,传统商业如何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