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百人会
面对挑战,百态人生给予勇气和智慧 #生活乐趣# #人生百态#
编者按:3月1日下午,2025年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春茗会在银湖CDI大厦举办。创会总召集人李罗力、总召集人郭万达、执行副总召集人刘炜、副总召集人杨勤、陈燕燕、段建仁、马敬仁、苏跃、严铁鹰、张媛媛和80余位成员汇聚一堂,再次以总结+研讨的形式进行智慧碰撞,为开启新一年蓄势聚力。
以下为温州医科大学同一健康研究院通识教育研究员张媛媛的发言内容,现整理以飨读者。
在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7亿,占总人口的18.9%。无论是乡村农民、居住养老院的老兵,还是居家养老的退休工程师、退而不休的老教授,老年人的需求因不同的生活场景而呈现多样化。在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科技手段做好养老服务,不仅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注重他们的情感需求,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对每个人来说,幸福都是指一种满足、快乐、有投入感和有意义的生活状态。因此有温度的数字化老龄社会是指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始终保持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
图为:王治河博士、樊美筠博士陪同95岁的小约翰.柯布院士出席2019年10月出席韩国郦州生态文明论坛。
数字技术的力量:革新晚年生活
数字技术的力量正在深刻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根据《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报告(2024)》的数据,约53%的老年人拥有智能手机,健康监测设备的使用率也在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支付、在线购物等应用,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常生活中,科技产品和服务如健康监测设备、家务机器人和安全定位装置,不仅能提供便利,也为老年人及其家属减轻了生活负担。例如,气囊防摔衣、防走失定位鞋等创新成果,通过实时健康监测确保了老年人的生命安全。这些技术在提升便利性和安全感的同时,为老年人打造了一套与时俱进的数字化照护支持系统。然而,过于追求全面数字化可能让部分老年人,尤其是对复杂设备操作感到困难的群体,产生抵触或焦虑情绪。
因此,数字技术的应用应以人性化为核心导向。在科技设计中融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例如优化界面字体、简化操作步骤,同时保留适当的人工服务选项,是推动智能产品普及的关键。这种以简易性和可接纳性为核心的产品创新,能够构建一个真正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包容性技术体系。
个性化关怀:以数据驱动的定制化养老服务
构建有温度的社会,无疑需要精准了解每位老年人的独特性。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健康状况和日常习惯,可以为老年人设计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与生活照护方案,以适应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养老院生活等不同的模式。例如,智能养老平台通过分析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数据,为每位老人定制个性化的健康提醒服务,如定时服药、适度运动等,同时结合远程医疗平台,实现健康管理的无缝衔接。动物友好助老平台为饲养宠物的老人提供定期服务。
与此同时,个性化关怀的重点还在于尊重老年人的节奏与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需求不应因技术的植入而被硬性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以技术辅助、减少干预的“随需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更大自主权之余,增添更多定制化照护服务,从而为他们保留适度的生活自由。
在代际关系疏远的背景下,许多老年人依赖视频通话、社区社交平台和语音助手来恢复‘即使距离遥远也依然亲近’的感觉。这些科技确实在互动设计上一定程度弥补了陪伴缺失的问题,但它们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取代家人亲身关怀所具有的温度。即使技术改变了交流的方式,老年人仍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而不仅仅是被疏离于屏幕之外,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结合技术赋能,推进心理和情感补偿,或许能让老人获得双重的归属感。
技术与教育融合:拥抱智能化时代
为了让科技真正成为惠及老年人的工具,更需通过持续教育提升老年人的适应能力。例如,社区开展的数字银龄课堂项目,通过一对一辅导和小组互动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基本操作,同时鼓励他们参与线上兴趣社群,增强社会参与感。
这种教育并不局限于老年人,还涉及更广泛的家庭、护理人员和社会组织。在智慧养老推广项目中,培训家属如何有效利用智能设备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监测,或组织志愿者为社区的老年人教授数字技能,都是应推广的关键实践。此外,将老龄化和生命关怀教育列入公共教育体系,可以自孩提阶段起就培养代际间的同理心和尊重,促进所有群体对老年人需求的深入理解 。
直面阿尔兹海默病:积极的数字化支持系统
阿尔兹海默病(AD)引发的认知障碍不仅挑战患者生活的独立性,也增加了家属和社会的照护负担。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化支持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社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社会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全面支持不仅在于技术上的辅助,更在于通过多层次、人性化服务的协作,满足他们生理、心理与情感上的所有需求。数字化照护支持系统,创建家属互助平台,建立医疗机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联合支持体系。
强化同理心服务,理解患者的困惑和恐惧情绪,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耐心倾听和温和沟通,关注家属的心理压力,提供情感支持通过结合智能化与人文关怀。例如,英国的一些养老机构已引入此类VR体验项目,患者在体验过程中显示出对过去的更多记忆反应,同时社交互动能力和情绪状态也有所改善。VR程序能带患者“游览”他们熟悉的地点或场景,如过去的家乡、著名的自然景点,甚至是老照片所反映的环境。通过提供沉浸式的体验,这类技术能够激发患者的大脑神经活动,并减少情绪上的低落。
提供生命关怀的具体实践,保持患者的社会联系,设计适合患者的互动活动,重视患者的生活品质,帮助患者保持剩余能力,患者及其家庭才能在数字化社会中更好地面对与适应这项挑战。例如,应用程序“Memory Lane”,可以让患者和家属一起上传、整理照片和视频,系统会根据时间轴或主题分类生成个性化的记忆画册,给患者提供直接的视觉刺激。这不仅有助于记忆的唤醒,还能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并增强与家人之间的联系。
生命关怀的价值:根植人性化社会建设
数字技术虽是一种工具,但其根本价值还需服务于生命本身。一如怀特海曾提到,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本真审美意识”,以此来看老龄化社会,则会产生对老年生命阶段“慢”生活的深度欣赏和尊重。如果技术仅以效率为目标,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丰富的情感层面,最终反而将老年人推向更深的疏离境地。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远非“依赖”智能设备活出快乐,而是拥有充实的社会联系以及自我实现的机会。比如,同龄人间的自发活动乃至社会公益参与,都能让老年人以新的角色重新定义自己。技术应为这样的参与提供更好的赋能,而非局限于单向性的服务提供。
当然,面向老年生活的数字科技的发展显然需要老人的参与,因此相关单位如何能够在以技术增强老年人的自主生活能力的同时,也面向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协助老人挖掘其自身的数字活力,保持为社会贡献价值,感受到“老有所为”。
结语:在智能社会中创造温情
构建“有温度的数字化老龄社会”是技术与人性融合的艺术,而非单一思维下的技术堆砌。现代社会需要通过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技术服务设计、情感支持网络和全面个性化关怀,将“效率”与“温度”作为同等重要的目标予以实现。在不断革新的数字化进程中,唯有信任老年人的潜能,尊重他们的节奏,把技术服务植根于善意与共情,才能为所有代际建立起幸福与和谐的“共享未来”。
正如《庄子·天道》所言:“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人类作为这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链接技术和情感,终将帮助每个生命找到属于生命阶段的独特意义,引领他们穿越数字时代的人文之光。
网址:智库百人会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23460
相关内容
百度文库AI助手百度文库AI文档助手
公需课法律知识百度题库
百度网盘、百度文库联合发布「AI笔记 业内首个多模态一站式笔记
百度文库AI文档助手,个性化服务,生活工作两不误
从ChatGPT到AIGC:人工智能重塑千行百业
思客智库
广东回收库存玩具,惠州回收库存日用百货,库存工艺品回收
智慧百货结合的意义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