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 旅游与艺术

发布时间:2025-05-05 20:02

艺术爱好者可参与艺术节或博物馆主题游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主题旅游#

导读Introduction

艺术

艺术与旅游,从来都不可分割。它们是知与行,是情与景,是头上的浪漫星空与脚下悠长的路。

东晋,遨游于奇峰灵水间的顾恺之画下《庐山图》,奠定了中国山水艺术的基调;南宋,被贬黄州的苏轼游览赤壁,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荡气回肠;十九世纪末,欧洲艺术家们穿梭于世界各地,一边追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传统,一边将遥远异国的风土人情带回家乡,刺激着大众旅游的浪潮在工业社会蠢蠢欲动。

时至当代,文学艺术作品中,保罗·索鲁以其《在中国大地上》等旅行作品促进着世界公民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阿兰 · 德波顿 的《旅行之道》等随笔,敦促读者对存在与自我进行反思;影视艺术中,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韦斯·安德森的《穿越大吉岭》等浪漫作品为目的地披上了令旅行者无比向往的外衣,让旅游旺季的国际航班常常人满为患。

人文艺术的主题,绘画、电影、舞蹈、音乐、文学、故事,凡此种种,无不激发着个体的旅游动机,营造着特定地区的强大引力,并催生了艺术馆参观、目的地电影、民族风情表演、文学目的地、历史目的地、创意旅游等诸多旅游产业现象与产品类型。

那么,在旅游研究中,艺术与旅游的关系都有哪些体现呢?本期【专题聚焦】选取了近年来自发表于《旅游学刊》、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等期刊的8篇文献,分4大主题,与大家一起踏上艺术与旅游的奇妙旅程。

本期编辑:孙佼佼

主题一

旅游中的艺术

对旅游中的艺术及其元素进行探索是该领域最为直观的主题。目的地会呈现多种艺术形式以增强自身吸引力,打造独特的意象与品牌。传统的目的地艺术形式主要包括曲艺表演、民族节庆、艺术馆建设等,近年来目的地则更注重将艺术元素融入当地的文化情调和日常生活氛围之中。以下两篇本年度的最新研究分别从艺术演艺和街头艺术角度探索了旅游中的艺术元素。

1

ZHANG Q Q, LIU X Y,LI Z Y,TAN Z M.

Multi-experiences in the art performance tourism: Integrating experience economy model with flow theory[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21,38(5): 491-510.

推荐亮点:文章以作为旅游吸引物的艺术表演为研究对象,综合经济学与心理学思维,将体验经济模型与旅游者的心理“畅爽”体验进行了有机关联,勾画了一幅融合艺术、旅游、经济、心理等多领域的研究图谱。

研究概要旅游中的艺术表演反映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释放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魅力,满足了旅游者对休闲和精神享受的追求,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研究对携程网2781条评论进行编码,以测量游客的多类别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意向。进一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了体验经济模型的多重维度和畅爽理论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为促进艺术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启示。

2

FARKIĆ J, KENNELL J.

Consuming dark sites via street art: Murals at Chernoby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推荐亮点:文章具有深刻的审美与哲学思维,并且超越了一般意义上产生感官“快乐”的直觉体验,深入到一个更具反思性的旅游艺术领域,即黑色旅游中的审美及其体验。同时,研究也跳出传统的艺术馆等“正式的”艺术场所框架,探索了渗透于社会空间的街头艺术。无论在哲学深度、审美复杂性,和观察的敏锐性上,作者都提供了一场思维飨宴。

研究概要该研究旨在推动学术研究关注人的本质存在与“黑色场所”具有的力量,激发读者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进行思考。研究主要关注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后几年出现的街头壁画艺术,从游客的感知角度,也从我们身处世界的角度,探索它们对切尔诺贝利禁区的意义。基于此,研究将黑色旅游、存在主义和街头艺术结合起来,解构黑色旅游场所的具有的独特体验。

主题二

旅艺联手与经济发展

旅游与艺术二者之间不仅并蒂生长,强强联手更是发挥着促进地方繁荣的功能。以艺术为吸引力,通过旅游业引流而促进的乡村建设与城市复兴运动在近年来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在经济产业、文化遗产以及社会与社区发展等多领域激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以下两篇研究分别从旅游艺术产业和博物馆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3

姜辽,雷熠雯,张洁.

旅游引导文化产业空间审美修复的有效性研究[J].

旅游学刊,

2021,36(3):109-117.

推荐亮点:研究选取的案例地独特且有创意,体现了中西结合,艺术与经济结合,审美与产业结合的多重特征,也典型展示了旅游如何作为一个有效的机制,在推动乡村文化审美不断演进、提升乡村经济方面具有的动力机制,同时也精辟地指出了大众游客与当地审美之间存在的鸿沟。

研究概要研究援引法兰克福学派"审美救赎"思想与旅游影响历史谱系,以深圳大芬油画村为案例地,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旅游引导文化产业空间审美修复的基本特征与内在机理。研究结论有:(1)商品化导致艺术的美学"灵韵"消散,旅游业可以吸收艺术的美学价值,并加以审美化改造,形成气氛美学作为现代生活的一种补偿,但是大众游客的知觉很难有效参与到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之中,美学接受效果有限。(2)大众游客基于经验和知识逻辑展开审美体验,日常生活经验、文化审美经验和艺术知识既是审美体验的前提,又是知觉通往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的中介,经验和知识的丰度决定了审美理解的深度,审美理解影响审美情感的深入。研究结论在拓展旅游审美基础研究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园的文旅融合、城市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4

ANTÓN C, CAMARERO C, GARRIDO M J.

What to do after visiting a museum? From post-consumption evaluation to intensification and online content generation[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9,58(6):1052-1063.

推荐亮点:研究将艺术参观与网络评价进行了综合考虑,并结合了消费者行为学中的两大理论,为博物馆管理游客体验,引导游客产生高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参照。

研究概要针对博物馆的参观,本文分析了游客对体验(成就、情感和满意度)的评价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他们的短期在线行为:即进一步进行在线内容消费(强化)和在线发布内容(内容生产)。基于最优刺激水平理论和平衡理论,研究提出体验评价对访问强化意图具有倒U型效应,而对访问后生成内容的意图具有U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满足感促进了强化效果或消费更多内容的意图,而获得最大成就和情感价值的感知则产生了限制性作用。

主题三

旅游作为一种研究工具

在当代社会,随着自媒体和各种创作工具的普及,艺术不仅是艺术家专属领域,带有艺术性质的创作已成为大众化、日常化的行为。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新进路,一是能够拥有大量可供分析的现实资料,通过采集社交平台的海量原创照片与视频,可以进行基于数字化田野数据的内容分析,从而把握真实的游客体验。二是能够采用创新性的科技工具,例如眼动轨迹追踪等手段对最直观的游客体验进行挖掘。以下研究正是这两大进路的示例。

5

YU J, EGGER R.

Color and engagement in touristic Instagram pictures: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推荐亮点:这是一篇“五光十色”的有趣研究,解释了人们未曾注意到的色彩的奇妙作用,揭开了旅游吃穿行等多要素中那些五彩斑斓的心理暗示和营销技巧。

6

王敏,江冰婷,朱竑.

基于视觉研究方法的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感知探讨:广州红专厂案例[J].

旅游学刊,

2017,32(10):28-38.

推荐亮点:在理念上,研究指向了艺术与旅游最令人激动的新话题,即“创意”元素的巨大潜力。在方法上,研究综合了游客自主生成内容、评价内容与眼动追踪等多重手段,展现了视觉数据在探索艺术与旅游主题时具有的强大功能。

研究概要视觉研究方法对旅游地空间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结构认识和旅游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而工业遗产作为转型期独特而新兴的旅游地,其视觉空间文化意义如何被塑造传达和被感知尤值得关注。文章利用游客自助摄影、照片评定和眼动轨迹追踪等方法对广州红专厂这一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感知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州红专厂空间结构取决于工业文化和艺术创意这两个属性,游客对艺术创意景观的空间感知强于工业文化景观,而工业文化功能区在游客的感知中趋于模糊;游客对艺术创意景观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名称等符号标识系统之中。眼动仪等视觉研究新方法的使用将会对工业遗产地的改造等工作提供新的佐证与参考。

主题四

旅游本身作为一种艺术

最后,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议题关乎旅游与艺术最本质,也最抽象的关联,即对旅游本身作为一种艺术的哲学思考。这既指行为层面旅游作为一种艺术行为,也指精神层面旅游能够激发的沉思;既包括对旅游本质作为一个整体的思辨性探索,也包括对旅游与某个具体哲学分支的关联性判断。正如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诉说的,“旅行能催人思索,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带着哲学的沉思,请大家与以下两篇国内外研究一起,曲径通幽,感受烧脑后的快乐。

7

杨振之.

论旅游的本质[J].

旅游学刊,

2014,29(3):13-21.

推荐亮点:这是一篇有关旅游本质讨论的经典文章,将存在主义的哲学沉思、诗意的人生体验与旅游的本质意义融会贯通,用哲思的艺术讲述着旅游的价值。

研究概要文章通过对海德格尔现象 学的理解,提出了旅游的本质是 “人诗意地栖居 ”的观点,运用现象学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认 识旅游本质的方法、路径,对当今流行的一些思潮进行了批判。

8

LAI K, LI X (Robert).

Tourism in a semantic mirror: Retheorizing tourism from the linguistic tur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1,June.

推荐亮点:针对“旅游是什么”的问题,研究首次运用语言哲学的思路进行探索,不仅提供了该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为旅游研究的未来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

研究概要虽然以往学者们尝试从一些重要的哲学转向(例如,认识论/反理性/后现代/实践)来探究旅游(tourism)的本质,但仍有一个关键的转向(即语言)尚未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本研究试图基于该转向对旅游本质做新的探索。研究首先介绍了哲学领域中的代表性含义理论(作为语言转向的核心部分),然后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旅游”语义空间。该空间由围绕“旅游”的多元语义维度(由具体的含义理论来界定)所构成;每一个语义维度包含不同的“旅游”含义脉络(由亚含义理论来界定);而每一个含义脉络又包括众多的“旅游”语义节点(即实际的旅游理解)。这一规定性空间在语义之镜中捕捉了旅游的肖像,它构成了语义/语言场域中的旅游本体(或是态)。该空间还为先前旅游本质研究中出现的四个问题提供了(值得关注的)解决方案。本研究首次把旅游与语言哲学联系起来,丰富了学术界回答“旅游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可能路径。

结语 Epilogue

如今,艺术不再只属于精英, 旅游也不只是贵族的专享,旅游与艺术的大众化发展让人们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外更能体验到作为人的思想价值。并且,二者展现出了奇妙的共同点,都代表着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抽象,一种剥离生存形式外壳之后的,对世界的敏锐体验与深刻的自我反思。

无论是赞颂生命的希腊精神,还是虚怀若谷的中式哲学,都在人们的旅程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审美观。有人说,美术馆是现代人的圣地,那旅行本身,甚至当代生活本身,是否就是一场悠长的心灵之旅呢?

感谢与您一起完成这趟旅游与艺术的探险,希望本期【专题聚焦】让您感受到沉思之美,旅游之美,人生之美。

参考文献:

[1]ZHANG Q Q, LIU X Y,LI Z Y,TAN Z M. Multi-experiences in the art performance tourism: Integrating experience economy model with flow theory[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21,38(5): 491-510.

[2] FARKIĆ J, KENNELL J.Consuming dark sites via street art: Murals at Chernoby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1, 90,103256.

[3]姜辽,雷熠雯,张洁.旅游引导文化产业空间审美修复的有效性研究[J].旅游学刊,2021,36(03):109-117.

[4] ANTÓN C, CAMARERO C, GARRIDO M J. What to do after visiting a museum? From post-consumption evaluation to intensification and online content generation[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9,58(6):1052-1063.

[5] YU J, EGGER R.Color and engagement in touristic Instagram pictures: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1,89,103204.

[6] 王敏,江冰婷,朱竑.基于视觉研究方法的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感知探讨:广州红专厂案例[J].旅游学刊,2017,32(10):28-38.

[7]杨振之.论旅游的本质[J].旅游学刊,2014,29(03):13-21.

[8]LAI K, LI X (Robert). Tourism in a semantic mirror: Retheorizing tourism from the linguistic tur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1,June.

责任编辑/技术编辑/插画 || 孙佼佼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语音主播 || 姚子璇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动图底板 || 图怪兽

网址:专题聚焦 | 旅游与艺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29966

相关内容

专题聚焦 | 旅游与日常生活
专题聚焦 | 旅游者幸福感
五五购物节|市文旅局聚焦“八大主题”,精心打造文旅系列活动
美术聚焦
第8届嘉德艺术周GFAA开幕!聚焦古董与经典艺术、设计与生活美学
释放焦虑:心灵艺术的疗愈之旅
旅游乡村聚落生产
圆桌丨聚焦“空间艺术”:人与人之间实实在在的链接
亮点频现聚焦首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
古董收藏、经典艺术与当代设计聚焦于嘉德艺术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