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幸福泉”,快速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内容
=======================================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的实验
他们挑选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把他们分成两个实验组:
对第一组的孩子许诺说:“如果你们画得好,老师就给你们奖品。”;
对第二组的孩子说:“我很想看看你们的画,我喜欢你们画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起来。结果,第一组得到了奖品,第二组得到了具体的点评。
三个星期后发现:
第一组的孩子绘画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愿意再画;
第二组的孩子则和以前一样喜欢绘画。
后来,该心理学家又把这个实验在不同国度、不同兴趣组作过多次论证,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
奖赏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让他们短时间内提高积极性,但它又有使人只对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失去兴趣的危险。孩子还小,尚未形成一个稳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用金钱奖励,让孩子觉得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奖赏,孩子将变得贪婪,逐渐发展成惟利是图,对感情变得淡薄,同时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孩子潜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靠奖赏激发起来的行为不可能持久。
普遍存在的中国家庭金钱教育
对孩子采用金钱奖励的情况,普遍存在于中国大多数家庭当中并且金钱奖励的标准多样,有简单的考试成绩兑现金、家务获取酬劳,还有达到一定的目标或积分即可兑换一定的现金奖励。一些家庭已经将如何实施金钱奖励的方式进行细化和规范化,并且出台相关“规定”,单纯运用金钱奖励指导孩子的行为已经成为中国不少家庭的最常用教育方式。
金钱教育的背后
诚然,孩子的某种良好行为与某项成绩的取得,应得到家长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但是,金钱奖励更多是一种外在的手段,而不是内在需求,奖励孩子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应该以精神方面的鼓励为主,必须慎用金钱奖励的方式。
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中单纯运用金钱作为手段指引孩子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很容易使孩子错误地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占有,把获得金钱作为自己生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种做法对孩子是十分有害的。
编后语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性,不断提高自己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追求精神世界里的满足。让孩子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它能够使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断地迸发出来,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从而巩固孩子好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一味的放纵,因为过度的精神奖励会让人自我膨胀,导致孩子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不需要任何努力了。
幸福泉——宝宝一生幸福的源泉
幸福泉——未来创新英才的摇篮
感谢您的关注与分享!幸福泉微信平台,您贴心的育儿专家。
好东西当然要和朋友分享啦,点击右上角按钮,赶快“分享到朋友圈”和“关注官方帐号”吧!
========关注幸福泉========
幸福泉儿童发展集团
地 址:中国 北京
关注幸福泉,关爱儿童成长,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幸福泉”微信号:18610206462
(微信“发现”——“扫一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幸福泉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