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说天下 | 研究生学习“认知”与“方法论”漫谈

发布时间:2025-05-06 13:20

学习科学方法论,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式,有助于跨学科研究。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跨学科学习#

争鸣

春季学期以来,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大家逐开始触导师的项目工作,其中不乏焦虑和困惑,也必定对原有的学习规划产生一定冲击。细风(笔名)同学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但他却以此为出发点,去思考研究生学习认知和方法论的问题,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文章中“建立个人操作系统”的想法发人深省,有时候先理清方法上的问题,再去埋头苦干,你的生活会轻松许多。

研究生学习“认知”与“方法论”漫谈

文| 细风

应海狗同学的邀请,自己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把自己的了解与思考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也是对自己思考的有效整理和总结。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只是想认真地分享一下自己读研以来所经历的思考,从中对于认知与学习的感受和理解,其中个别观点若有不妥,还望能够指证并加以探讨。

我所谈论的主题呢,就是围绕认知以及方法论展开。而所谈论的方法论指的是广义的学习,而不仅仅是所谓的狭义上的学习。尤其是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终身学习也一直在我们耳边徘徊,所以要想让自己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社会,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培养学习能力对我们这些学生而言,可能更为重要。

研究生开学进入导师的实验室之后,对于即将需要做的工作可谓是很焦虑,最大的感受就是什么都不会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己就陷入了困惑当中, 某次刷手机公众号的时候,记得有篇文章是讲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学习方式的不同, 而自己从开学以来就一直有很大疑惑,所以当看了文章中的内容之后,自己稍微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之所以自己刚读研时很焦虑,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心态没有调整转变过来,而这种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与心态的转变是真的不太容易的。举个例子,对于电子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本科阶段我们学了好几种编程语言,如果说读研之后所需要做的工作或者项目是你所学过的,这个时候我们在心态上不敢说信心满满,至少说不恐惧,毕竟是我们学过的知识。而如果所需要用到的编程语言是我们所没有学过的呢,让我们去做相关的工作,我们是不是首先从心里面就有一种畏惧的情绪呢?但是回到现实当中,后一种情况的发生却是常态,所以说,如何解决这种状况呢?这是我和实验室的同学不得不去思考解决的事情。

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遇到了这个问题并需要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上述的例子,只是拿我们电子相关专业举例子,而对于别的学科专业,可能也会有其他类似的问题出现,把这种问题进行抽象,就是:我需要做一些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工作,我该如何进行学习才是正确有效的呢?

思考这个问题不仅对于读研的我们来说很重要,对于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比以往更要求我们具备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如何去培养这种学习能力进而不断去接触学习新知识,是我们最需要去思考解决的。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就不得不接触了解自己原来一直不太关注的东西,这就是方法论,它一直很重要,并且一直影响着我们,只是我们可能未曾对它特别关注。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我去知乎上看别人的回答,去简书和博客上去了解与学习方法论有关的文章,甚至去听一些名人的直播。这些了解让我更加意识到方法论的重要性。不得不说,互联网给与我们很大的方便就是我们与厉害的人隔了一个鼠标的距离,顺着一个一个链接,让我们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对方法论的分享,我想从以下几个问题出发。

首先,我们了解学习方法论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有效学习,所以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有效的学习?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有效学习之后,少不了就是多去练习实践,而我们了解信息的方式无非是碎片化的学习和系统化的学习,那么如何理解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呢?系统化地学习某知识,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有效的渠道,但是如何有效去读书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们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有时并不是我们很感兴趣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学习呢?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和拖延症进行抗争,那么如何正确认识拖延症并解决它呢?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功能,当我们知道了如何去有效获取信息之后,如何将输入的信息有效地转换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呢?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阐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存在着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自然主义的学习方法,另一种是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自然主义的学习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模仿,比如说学习外语,练习书法等。自然主义是模仿式的学习,遇到什么就学什么,积少成多,学完了就是自己的了,就可以去运用了。而结构主义要求在学东西的时候更注重一个结构,体系化地去学习,它是一种质变,比如说学习医药学、电子技术、艺术等。在有效学习之前,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学习对象什么,从而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处理我们的学习对象,在我们选择了适合学习对象的学习方法之后,把学习目标进行拆碎,针对难点细节进行反复练习,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有效的。那么知道了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要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之后,怎么保证我们学习时间的充足呢?毕竟我们成年人每天面对的事情很多,不可能每天都坐在图书馆认真学习吧,那么碎片化的学习可能就是我们学习的唯一方式了。那么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边更有效的去学习呢?

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之间有什么关系?

互联网领域知名博主“爱可可,爱生活”有一段话一直置顶,讲的就是关于系统化学习与碎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我把它张贴在这里,希望有心人可以很好地去体会其中的道理。碎片化学习一定要带着困惑和问题去进行碎片化的学习。毕竟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什么都学,对于这些碎片,我们要有目的的去捡,而不是乱捡。同时碎片化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就是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深刻,缺乏思考。所以我们在带着问题和困惑去进行碎片化的学习的时候,最终一定是要把这些碎片给关联起来。碎片在精不在多,选择很重要,藏而不读往往是因为不会选择。不会选择往往是因为对自己不够了解,认清自己才知轻重缓急。而没有知识体系,碎片无所依附也就难以留存,而读书才是体系正道。

既然读书是建立知识体系结构的方法,那么如何有效读书才是我们所需要关心的。

从头到尾去读一本书的姿势一定是对的吗?

试想这样一种情景,当我们拿起一本长篇巨著的时候,一看很厚,想必此时我们的心情一定是不太美丽的。我们自从上学开始,就接触了很多书,而一本书也应该从头到尾给认真读完,恨不得去抠字。但如果静下心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读书才是最有效的?估计大部分人都不能给一个很好的答案,我们所受的教育可能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去有效读一本书。《如何去阅读一本书》应该是好多人都知道的,里面讲了很多有效的读书方法,值得认真研读。但是我接下来写的文字却是别的方面。

所谓的经典书籍或者教材,每一章节看似写了很多字,其实最核心的不过仅仅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的东西,而那么多的文字只是用来阐释或者解释这些概念或者原理的。知道了这些有什么用呢?就是我们在了解学习一本教材的时候,完全不要被很多的文字吓到,而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概念和原理的把握上,把这些概念和原理圈出来,去深刻地理解,能用自己的话来进行解释出来,那这就算自己掌握的很好了,至于说那么多的文字,有的都是废话。从一本书中提炼出核心词并进行理解,会让我们的学习更为轻松。而费曼技巧给出了白板能力,通过它来更好地进行概念的掌握。

我们都特别喜欢书上面有很多图片插图的书籍,这和人的大脑理解记忆方式有关,这方面不多说,我想要说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重视插图,图表。当一本书读的吃力的时候,我们从它的插图图表入手,去深刻理解它们,可能会让我们理解的比较轻松。

重视概念原理和图画,会让我们的读书轻松点,具体其他的有关读书的方法,有心人可以去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对于我们手头上的任务,相信有很多是我们并不很感兴趣的,但是却是我们不得不做的,那么我们所熟悉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一定正确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谈论一个东西,那就是兴趣。事实上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的学习或许不应该纠结于是否有兴趣,而应该转变为以任务驱动而进行的学习。当我们没有任务的话我们来制造任务。比如说做饭,可能并不是兴趣导致,而是生活所迫,如果有人给你做饭的话,你就没有做饭这个任务了,可能你就不会想着自己做饭吃。职场人可能需要做好幻灯片,图片新闻记者需要很高的拍摄水平,这些都是它们的职业所迫,但是在职业中,会让我们练成一样技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情的时候,可以假想,我们有一个职业的强迫。比如说学习写代码,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目标,比如说做一个网站或者一个APP。若是以上的方式都不喜欢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以教为学的方式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从而让自己学的更好。

人生中我们需要掌握的东西和技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说对这些东西都感兴趣,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再去谈论什么兴趣不兴趣的了,而应该围绕当前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来驱动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在我们学习或者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拖延症,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困扰我们的拖延症呢?

如何理解困扰我们的拖延症?

我们必须认识一个事实,任何人都有拖延的表现。给想要解决拖延症,还是任务,只有对于我们来说真正严峻的任务才能解决我们的拖延问题。给自己设置一个真正严峻的任务,用小的目标去解决拖延的问题。我们可以从锻炼身体开始,设定小目标,通过做成这件事情来突破,然后形成一种惯性。逐渐去学习一些技巧性比较强的东西,来增加自己的信心。最后再去做那些需要由量变产生质变的事情,那这样可能我们就不会再为拖延症而焦虑了。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确实接触并了解了很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却未必都转换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了,君不见,广大同胞们天天刷手机去了解世界,也没见得对自己的知识水平的有什么显著增长。那么如何将我们了解的信息转换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呢?

如何去理解并使用我们的个人操作系统?

我们每个人其实就是一个操作系统,而操作系统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部分。因此,我们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这三个方面来提高我们自己的学习能力。

所谓的输入就是知识信息的获得,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的人看书就比较认真,有的就马虎,所以在输入的阶段我们每个人的状态就不一样。在处理阶段,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处理当前输入的信息的时候,每个人原来的脑中知识储备就不一样,这也就决定了同样的信息源每个人处理它的结果也不同。比如说同一个老师讲课,为什么有的人理解的效果好,有的人理解的效果就一般。而输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说,一个是写。而输入和处理的效果不同,也决定了每个人的输出能力的差别。前面所讲的有关于读书以及系统化学习相关的内容,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去获取信息,是解决输入问题,而对于信息的处理,由于每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身就是几十年的积累结果,这很难去改变。

接下来重点说一下输出。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我们每天接触了太多太多的信息,新闻、微博、公众号等,我们看似输入了很多信息,但同时也扔掉了很多信息,脑海中剩下的可能仅仅就是所谓的一些名词而已,这并未对我们个人的思考能力以及批判能力有任何的提高,相反,还会降低我们的判别能力。那么面对这么多的信息输入,我们怎么转换为自己的知识呢?答案是通过有效地输出。

对于我们所了解到的知识,我们应该通过说的方式分享给别人或者通过写的方式自己记录总结。输出本身就是自己的一种思考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是为了成为所谓的演讲者或者作家,而仅仅是作为自己的输出,当我们分享给别人或者自己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掌握记忆的也就越牢靠。比如说我们了解某些知识之后和别人进行讨论交流,我们看了某些书籍之后,或是听了某些演讲之后,及时地把自己的思考给写下来进行总结,这样长时间的话,会有很好的效果。正所谓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最后总结一下所分享的学习方法论的一点知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白自己学习的对象是什么,针对我们的学习对象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自然主义还是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从而让自己进行有效学习。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我们应该对碎片化学习和体系化学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用读书建立体系,用碎片来补充完善。成年人的学习应该应该抛弃兴趣驱动而转为任务驱动,通过任务来给自己施加压力去提高自己。每个人都有拖延症,根据任务的严峻程度,可能我们的拖延情况不一样,正确认识拖延症,通过小目标再到大目标,逐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如何去有效读书是我们需要多加关注了解的,书籍中虽然文字很多,但是我们应集中精力理解概念原理以及图表,这样或许能从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学的更为轻松。我们每个人就是一台操作系统,每个人的输入、处理、输出能力都是不同的,为了让我们获得的信息转换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我们更应该在输出上进行不断思考总结,坚持输出,通过输出来促进自己的思考。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功底不足,望读者海涵。

推荐书籍:

《如何阅读一本书》

《把时间当作朋友》

《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暗时间》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见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358499

https://t.qianzhan.com/daka/detail/170711-c7994957.html

See you again.

编辑:细风 海狗

审核:海浪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址:研说天下 | 研究生学习“认知”与“方法论”漫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34899

相关内容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研究性学习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之定性研究方法
哲学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接近——漫谈当前的生活方式研究
宗教学研究的理路与方法论探析
论生态美学的美学观与研究对象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与策略研究
学习、教学、科研与生活的平衡 ――第八期“师说”主题论坛成功举行
《提升小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高效率学习习惯养成的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
中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