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能带给人幸福吗?

发布时间:2025-05-08 08:19

乐于助人,付出也能带给你幸福感 #生活乐趣# #生活态度# #幸福观念#

《一周哲学课》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夏尔·佩潘哲学随笔,十七年来长踞法国畅销书榜。本书共分七章,从幸福说到审美,从信仰说到死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七个基本问题。

今天分享本书第一章《思考能带给人幸福吗?》的节选。夏尔梳理了关于“思考”的哲学观点,最终发现,思考是获取真正幸福的条件,而只有通过行动,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才能收获幸福。

作者: (法) 夏尔·佩潘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哲学入门七问

原作名: Une semaine de philosophie : 7 questions pour entrer en philosophie

译者: 赵鸣

出版年: 2023-6

思考能带来幸福吗?(节选)

第一问

思考是获取真正幸福的条件

一列火车上,男人邂逅了女人。他错过了前一趟车,她在最后一刻决定退掉机票,改搭高铁。两人很快互生好感,在站台上决定共进晚餐,共度良宵。一般人都认为,幸福是偶然降临的礼物,不要多想,欣然接受就好。应该反驳说,让人感到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这个“幸福”来得有多么出人意料,而是我们对这个“出人意料”究竟认识了多少,用理性理解到了何种深度。火车上的这名男子,如果是个“幸福的傻瓜”,那么他就不会提出任何问题,只会享受这场艳遇带来的所有美好。相反,他要是个“思想者”,就会陷入深思,想想怎样的机缘巧合下,才有了这场相遇。他会在心里琢磨,自己是怎样错过了上一趟列车,碰巧又遇上这个女人突然生出害怕坐飞机的念头;他会来回思忖这场相遇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能发生的,越想缘分的来之不易,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男子是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他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一样,拥有了通过思索让自己更加幸福的能力。

伊壁鸠鲁秉持的观点绝不是让人完完全全沉浸在享乐当中,而是说,人应该将欲望控制在追求那些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上(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此外,可以通过思考偶然性来获取幸福。在伊壁鸠鲁看来,大千世界,希腊人赖以生存的空间,是原子之间相遇的产物,一切都源于偶然,而非神意。宇宙万物完全有可能不是这样的,至于个体的人,更有一千种可能不存在。只有深入地想到这一步,我们才能品尝到幸福的真正滋味,体会到存在本身就是莫大的幸福。看着时间不断流逝,想到自己身处的世界完全有其他的可能,越思考这种偶然性偶然性(contingence)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必然性(nécessité)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出现、必然如此的趋向。我们就越容易达到对自我和存在的满足。人活于世,就像火车上的那段邂逅,没有任何特殊的理由,但就是发生了。这本身便值得庆幸。即便幸福像邂逅那样,是从天而降的礼物,也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思考。越思考,反而越幸福。

伊壁鸠鲁对偶然性的思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他的原子论虽说早已过时,但现代科学,不论在宇宙起源的问题上,还是对生命孕育之初精子与卵子结合的讨论,都依然强调偶然性发挥的重要作用。伊壁鸠鲁倡导从偶然性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不再对未来感到焦虑不安,而要快乐地活在当下,这是伊壁鸠鲁对人生发出的感叹。他当然不是在引导大家耽溺于纵情享乐。一旦清楚地意识到此时此地的偶然,那么即便是最平凡无奇的快乐(不缺衣少食,无疾病痛苦),也会让人感受到存在的充实与幸福。

的确,思考的目的不是预测未来,就是总结过去。总之,它与当下的幸福相对立。然而,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先贤却说,通过思考,可以寻回当下。一旦学会如何用理性思考——伊壁鸠鲁称之为“精神训练”——摆脱过去或未来带来的烦恼负累,自然就能享受眼前的幸福生活。斯多葛学派提出一种主张,可以用来安慰对过往无法释怀的人。过去,我没能去做一件我本该去做的事(例如,没能娶到自己深爱的女孩,对方后来嫁给了别人)。假设我因此感到后悔,那么,我就相当于在懦弱这第一重错误之上,又加入了第二重错误:悲伤。第一个错误已经造成,无法弥补,但第二个错误是可以纠正、避免的,正是这种能够挽救自己的能力让我得以幸福。之所以幸福,不仅因为驱散了忧愁,也在于我由衷地为自身意志力的强大而高兴。既然无法做个“幸福的傻瓜”,那么,思考第一步肯定会把我拖入煎熬的苦海,让痛苦的过去在头脑中反复回放,但是,思考同样拥有减轻这种痛苦的方法。总之,它具备了存在主义的优点,让我们能够像摆脱“无因的恐惧”那样摆脱掉无意义的后悔。

至于“精神训练”的内容,其中有些部分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塞内卡(Sénèque)的建议是尽可能多地去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哪怕每时每刻都在想;想得越多,它就变得越平常。伊壁鸠鲁则认为,死亡没什么好怕的:人活着的时候,死亡尚未到来,人死了,也就不会有任何感觉。与死亡一同消失的,也包括痛苦。在叔本华看来,死亡不是突然坠入令人恐惧的未知,只是回归虚无。出生让人从不存在走向存在,死亡不过是重新回到不存在的状态。想得到幸福,就不能指望用享乐麻痹自己,驱散死亡的念头,而要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死亡,用恰当的方式面对死亡。做智者,不做逃兵。

斯多葛主义者马克·奥勒留(Marc Aurèle)曾写道:“你能决定的,只能是接受或拒绝不由你决定的事情。”死亡的决定权不在人的手上,但如何面对死亡却是人能决定的。理性和意志赋予我们一项根本的自由,即拒绝或接受的自由。拒绝接受自己决定不了的事情(亲人逝去、职场上遭遇比自己更强的竞争对手、妻子另有新欢……),等于雪上加霜:在原本的痛苦中又加入愤怒、仇恨、妒忌……而接受现实,就是超越了现实,将痛苦的体验转化为一次磨砺心志的机会,更懂得珍惜幸福。人经过思考,才能找到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路上塞车,这种状况不由人决定,但有没有因为塞车影响了心情,却是人可以决定的。冷静且理性地想一想,之所以被堵在路上,是因为出发正赶上了高峰时段,往大了说,这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面临的问题。我们无法改变眼前拥堵的现实,但它究竟能给情绪造成多大影响,却在人的控制范围内,否则,我们就在浪费时间的同时,又白白搭上了情绪成本。不妨利用这点时间听听广播,了解一下正在发生的新闻动态,如此一来,我们就驾驭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感受到自身意志力的强大。奉行斯多葛主义的人用这套独特的世界观来看待不能改变的现实:伊壁鸠鲁主义者用“偶然”解释世界,斯多葛主义者反过来,认为世界由“必然”主宰。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人所处的具体状况得到解释,没有任何东西是偶然的。

有趣的是,除了分歧,先哲们在思想上也有共通。希腊哲学与大部分现代哲学体系不同,提出的往往是有关生活方式的哲学。在实践中思考问题,通过理论在实践中发挥的效果反思理论,反思它对获取幸福究竟有多大作用。奉行伊壁鸠鲁主义,意味着既要按伊壁鸠鲁的方式思考,也要按伊壁鸠鲁的方式生活,不去追求非必要的东西(荣誉、财富……),邀知己友人,同思共悟这种生存方式上的自给自足,它让我们活得快乐似神仙。思考并不是获取幸福的的唯一途径,除了精神训练,还需要身体的配合。

伊壁鸠鲁主义认为,幸福感也会取决于身体的舒适程度,只不过要真正享受到身心舒畅带来的幸福感,还得通过思考这里的思考也是集体性的,即与他人共同思考。知识之所以让人幸福,是因为它得到了分享与讨论。独自思考可能是危险的:反复在一个地方打转,钻牛角尖,弄得自己焦虑不堪。一个人独处时,就总会想到死亡这件事。与他人共同思考,会让生活变得更好:这就是为什么,在衣食温饱之外,当人类出现“心灵”的需求时,友谊就自然伴随哲学而出现。,学着破坏幸福的疑虑、担忧、恐惧,还有对死亡及鬼神的偏见误解伊壁鸠鲁认为,鬼神无意害人,只是对人间漠不关心,且法力有限。……

经这类思考而生的幸福,伊壁鸠鲁和斯多葛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叫“不动心”(ataraxie),也就是说没有纷扰、心神安宁。“不动心”不单单是从否定意义上消解痛苦,也有积极正面的意义:代表了一种“神圣的满足感”,这种状态下的人趋近于神。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就是因为渴望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不动心”带来的幸福是自给自足式的:因为一无所缺,所以感到的尽是幸福。平常人对幸福的描述,无外乎躺在沙滩上,有爱人陪,有冷饮喝,此时就觉得自己什么也不缺。但他却忘记了一点,人需要透过思考,也只有透过思考,才能明白自己什么也不缺。斯多葛和伊壁鸠鲁教给我们的就是,要对自己的欲望进行管理。面对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物,诸如权力、永恒等时,人要学会无欲无求。同时,还要学会抵抗想象力带来的诱惑,它总在撩拨人心,煽动着我们对另一种生活、另一个欲望投射对象的向往,痛苦地执着于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思考之所以使智者获得幸福,乃是因为他用理性平息了想象。

古人精神思考与生活实践不分家的做法思考与生活不分家的做法能帮助希腊人确定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比例关系构建的封闭体,人可以通过思考宇宙获得幸福。斯多葛学派认为的幸福是,宇宙受必然性支配,人要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伊壁鸠鲁认为的幸福是,宇宙受偶然性支配,人要珍惜自己存在于这个宇宙的机会。但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是要我们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先贤告诉我们的是,人生活在世界之中,思考是拥抱世界的方式之一。看到这个完完全全用真理构建起来的宇宙,我们的内心便充满了幸福。倘若我用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论来理解世界,明白偶然才是世界的真相,那么,我便有另一种活法,仅仅是自己存在于世上这一点,就能让我感受到幸福。,在现代人中早已失传。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数学领域,抽象代数取得了胜利,成为真理的化身。哲学领域,技术用语取得了胜利,成为少数专家的特权。可对普通人来说,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系列的方程式或晦涩难懂的哲学语言当中……现代性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即思想与生活的割裂,原因正在于此。

寻回思想的本质意义,丢弃“思考,意味着停止生活”的想法,对我们有诸多益处。生活中遭受打击、萎靡不振时,我们常常“忘记了”思考生活的意义。常年奔忙,只为在社会上谋取一席之地,没有人再花时间想一想人在大千世界中所处的位置。现代人有着永无止境的欲望和行动力,相比之下,我们会嘲讽那些论辩说理的智者先贤,他们总是摆出一副无动于衷、心如止水的样子。直到有一天,我们因为看病就医,不得不停下脚步的时候,才会突然意识到,已经读不下手边任何一本杂志。不是思考阻碍了生活,而恰恰是长期以来缺乏思考,影响了生活。

……

思考之外,

行动才能为我们带来幸福

让我们获得幸福的首先是行动,而非思考。这个答案乍听很幼稚,但就在这么浅白的回答中,却隐含着一个关键问题,一种类似诗歌修辞所讲的“交缠”(chiasme):价值观念的颠覆。古代人之所以认为思考能带来幸福,原因在于行动的价值在当时是被低估的,它之上有着“观照生活”这样更高层次的追求。行动往往被看作徒劳无用的躁动,真理才是那个“永恒不动”。巴门尼德提出的“不动的一”、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都超越了人们活动的真实世界……智者的幸福,就是要通过思考,接近不动的、永恒的真理。

但今天的真理观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往往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中,真理是偶然发生、突然出现的。人们开始将行动视为真理。犹太—基督教的神用行动创造了世界:按照这个逻辑,神本身也应该是“挪动过的”。孕育我们文明的宗教认为,世界是上帝的作品,这种前提下,就很难低估行动的价值。现代天文学的研究对象绝对不是柏拉图“理念的天空”,而是一个处于加速扩张中的无限的宇宙。对现代人来说,行动不再是无端的躁动,而是创造。我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思考,意味着参与到行动当中,准备行动,考虑行动要达到什么效果。

从低估行动再到重视行动,当中涉及另一种幸福观。行动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我们从中体会到的感受是古代人完全无法理解的。人不再满足于已经存在的事物,而是向往存在以外的其他事物。人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状态,而是感到匮乏,这种匮乏感将人不断引向自身以外的他者与世界。幸福不再是与自我的叠合,而是对自我的超越。古代人以自给自足为幸福。现代人追求幸福的方式却是不断叫喊“不够”。也就是说,人不是享受幸福,而是总在追求幸福。

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思考能让人率先意识到这种匮乏或者说欲望。不断地追求幸福,人于是变得不幸福、不满足,意识到自身存在与赖以存在之物的局限。我们一直向往、期待着幸福,将它摆上高高的神坛,为得不到而痛苦。

话说回来,有追求的目标、理想,对某个事物产生希望、想象并付诸努力,这又不失为一种重新定义的人生幸福。思考不再只是以乐天知命为目的的精神训练,它成为这种重新定义的幸福的必要条件:我想的不再是自己现在的样子,而是自己还没有成为的样子。我尚未拥有的东西和我尚未成为的样子,都在思想中呈现,继而付诸行动。古代人的幸福是泡在浴盆中。现代人的幸福是投入水中。

这是里程碑式的颠覆:世界有无限可能,也包括种种不合理的可能,我们身在其中,不知其所起,不知其所终,仅靠思考是无法获得幸福的,它往人的头脑中塞入了太多引发焦虑的东西。反倒是行动能平息我们的焦虑。观察一下身边患有焦虑症的人就能明白:“听从理智”,能起到多大作用呢……你没法活得像不问世事的神仙,只有通过行动,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才能收获幸福。

原标题:《思考能带给人幸福吗?》

网址:思考能带给人幸福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41054

相关内容

对幸福的哲学思考
设计思维思考——游戏中的幸福感设计
关于幸福的思考,幸福生活是什么? ← 幸福智慧 ← 智慧身心健康网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
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专心做事,感受幸福!
提升基层公安机关民警幸福感的思考
【第七期】对幸福的简单哲学思考
爱因斯坦送给当代年轻人的“幸福秘籍”
意义带来健康,幸福=不幸
用美味给人们带来幸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