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立起“智慧大脑” 让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带来更多“幸福通勤”
城市交通的智能化,让出行更加便捷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城市新鲜事物#
城市通勤效率,是衡量城市宜居指数的一项重要指标。前不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对全国45个重点城市的通勤时间等内容进行了统计。
近半数超大特大城市
45分钟内通勤比重提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这份《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45个国内主要城市中,有超过1400万人上班需要进行单程时间超过60分钟以上的通勤,这个比重达到了12%。其中,超大城市这样的通勤人口比重达到17%,特大城市达到11%,像北京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达到28%。整体看,超大城市需要花费60分钟以上的通勤状况比以往有所改善。
虽然极端通勤的数据仍然较高,不过《报告》也显示,超大、特大城市45分钟以内的通勤比重也在提高,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例平均为76%,其中超大城市平均69%,特大城市77%。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赵一新:从监测的数据上来看,表现最好的深圳(达到)77%,14个特大城市里面,超过半数都在78%以上,像昆明、佛山还有东莞已经超过了80%,45分钟通勤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报告》也指出,虽然通勤有向好的部分,但由于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幸福通勤人口连续3年在下降。所谓“幸福通勤”,就是单程距离小于5公里的通勤。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的幸福通勤人口比重为50%,平均通勤距离普遍有所增加。与此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工作地与居住地分离程度变高、平均通勤距离增长等等,这都需要各地在城市规划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地铁精细化运营
提高通勤效率
面对通勤时间长、路途远等问题,不少城市正在采取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路网结构、推进交通治理等措施来方便通勤。在北京,作为全国运营里程最长的地铁之一,如何在运送大量旅客的同时,做到更加准时、安全、快速呢?
总台央视记者 金晓曦:在北京地铁应急指挥中心,这里是整个北京地铁运行的中枢大脑。在我身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着27条地铁线路的运行情况,上面的线段和不断变动位置的小点,代表着地铁路线和车辆的实时情况。在早晚高峰、大型活动等客流量增加的情况下,相应路段会从绿色变成黄色乃至红色,这里就会指挥各线路及时增加开行列车。同时,这张图上也能监测到故障信息,做出报警提示,第一时间指挥处置。保证了通勤高峰时间近700次列车的平稳有序运行。
在应急指挥中心的这块大屏幕上,正显示着北京地铁二号线的信号图,上面的14条红色线段代表着全线运行中的14辆列车。而让它们保持前进速度一致、间隔相等的,是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它让所有列车在系统当中组成队列,就像在数字空间中手拉着手,如果有列车掉队或发生故障停运,其他列车也会相应调整步伐,保证运行安全的同时,也让每班列车到站、出站时间都能够精准计算到秒。同时,北京地铁还基于大数据统计的客流模型,加强设计投放区间车、越线车和跨线车班次,从而实现运力和运量之间的精准匹配,这样既提高了通勤效率,又节省了运输资源。
北京地铁丰台东大街站区助理 刘倩:北京地铁工作日早晚高峰期间实现房山线与9号线部分列车跨线运行,无需换乘。同时,同步对房山线早晚高峰期间的小交路区段进行精细化调整,进一步优化乘客出行体验。
目前,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已开通27条线路,总长807公里,准点率超过99.97%,10条线路最小行车间隔达到2分钟。今年,北京还将开通2条新线,并推动多条线路的提速改造和跨线运营,从而让市民的地铁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大数据支撑交通指挥
减少道路拥堵
如今,城市运行越来越智慧,许多城市都建立了“智慧大脑”。在四川成都,近年来为了实现市民通勤更快捷,交管部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方式,利用“智慧大脑”来实现交通指挥精准有效。
在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情报指挥中心,民警向记者展示着一张特殊的“万能地图”。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指挥室副主任 祁炳森:在这个图当中可以看到现在实时的整体城市交通出行状况,包括地铁的出行量、公交的出行量,以及绿色出行共享单车的出行的情况。还有汽车出行量变化情况,包括的警情位置以及我们的警力位置,对于积水(路段)也是能够检测得到,引导群众科学的避堵,方便群众的出行。
据了解,这张集成众多数据的地图共有接近60个数据来源,为各类交通管理工作提供精准而高效的科技信息化支撑。
在成都市交通信号灯控制中心的这片大屏幕上,成都中心城区的2000余个交通信号灯一目了然,通过智能化控制信号灯,可以在交通拥堵和大型赛事期间形成匀速驾驶下连续绿灯的“绿波路段”,快速疏解车流。
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设施处 吕宏伟:绿波带就是指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通过交通信号控制手段,根据路口的间距,机动车的流量还有平均时速等控制参数,对沿途的信号灯它的亮起绿灯的时刻进行一个精准的控制,以人民南路为例,在实施绿波带之后,平峰时段可以实现不停车一次通过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市民出行体验感。
截至目前,成都中心城区建设绿波带的路段已超过190条,里程超过250公里,有效地支撑了道路交通的高效运转。
客流动态“云”分析
公交出行增便利
在陕西西安,作为我国中部的特大城市,西安的公交路线达到了567条,日均承运乘客超190万人次。为了科学运营这些路线,西安充分利用公交智能调度系统,通过科技赋能,让公交跑得“更聪明”,让乘客出行更高效。
总台记者 李栎谦:我所在的位置是西安市的康乐路北口,这里临近5所中小学校和多个小区,午间的乘车需求十分旺盛。但是每天中午,像我身后这样拥挤的情况不会持续很久,因为一辆跨线支援公交正在赶来的路上。
乘客们登上的这辆“605”路公交车,就是在调度调控下,于午间12点至12点30分专程跨线来到康乐路北口的支援车辆。该车辆与原有的227路相互配合,将此路线的午间行车间隔由8分钟缩短至5分钟,在保证原路线运力充足,且不额外配置车辆的前提下,快速疏散客流。
而像这样的高峰期跨线支援方案在内,西安公交还采取了区间车,大站快车,多车联发等多种措施,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便利。而这一切调控措施,都离不开智能调度系统。在西安公交集团智能调度指挥大厅,电子显示屏上显现了对全市所有运营车辆的动态监控。工作人员可以实时获取车厢满载情况,驻站候车客流等数据,同时借助智能调度系统的辅助提示,给二级调度枢纽下达调控指令。
西安公交集团营运生产部副部长 董龙辉:比如我们通过系统监控,发现客流积压或者车辆存在大车距、可以实时指挥,采取空放车辆、越站运行、双车并发等措施,平衡车距,及时疏散聚集客流。
除了实时调控措施之外,智慧调度系统还为常规运力的优化和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持,更为定制化“公交”服务产品的顺利推行保驾护航。
长三角:高铁“公交化”
跨城去上班
不仅是地铁公交日益方便,在我国的长三角地区,如今20多条高铁线路、200多座高铁站构筑起快速客运网络,让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半小时至三小时高铁都市圈。随着高铁网越织越密,城际通勤、跨城上班的人越来越多。
在上海虹桥火车站20/21号站台,平均5分钟就有一趟高铁列车抵离,高峰时这个站台就要容纳近1000人。
城际通勤,公交化开行的高铁正在改变长三角地区人们的生活。
乘客 刘女士:今天从上海虹桥到苏州站,选的动车是40分钟,平时正常情况下(高铁)20分钟就能完成了。
刚刚过去的暑运,上海虹桥火车站日均发送旅客超25万人次,创下了长三角地区单体车站客发量的新纪录。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铁路部门正强化有效供给,推行“一日一图”“一车一策”,让人们乘坐更便捷更高效。
目前,长三角区域内除舟山外的所有地级市均实现市市通动车,动车组列车实现公交化开行,1小时至3小时生活圈变为现实。今年长三角铁路计划开通4个项目,计划开工6个项目,续建23个项目。根据规划,未来三年,长三角铁路将新增营业里程2950公里,其中新增高铁2500公里,建设项目投资总规模预计超8000亿元。
期待更多优化措施
带来更多“幸福通勤”
通勤是否便捷,关系到城市里每一个出行参与者的舒适度和幸福感,因此,保障通勤的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积极优化市域空间格局,也正在积极打造多元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让出行的空间距离缩短,让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希望更多的优化措施,为我们的城市带来更多的“幸福通勤”。
网址:城市建立起“智慧大脑” 让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带来更多“幸福通勤”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52898
相关内容
幸福“小”事:智慧交通 让城市更智慧 让生活更便捷绿色、智慧、便捷,城市交通让出行更美好
打造更加快捷便利的通勤交通
智慧交通让人们出行更加便捷
2023“民生答卷”丨绿色、智慧、便捷,城市交通让出行更美好
智慧交通:让城市出行更便捷的未来
智慧公交:为城市出行带来更多便利
打造更加快捷便利环保动态的通勤交通(新视点)
张家口交通让市民出行更绿色更智慧更便捷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让城市生活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