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有社会工作者的身影。为弘扬社会工作大爱精神,展示社会工作者专业形象与服务成效,提高社会工作认知度、认同度和参与度,省民政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主题为“汇聚社工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的宣传周活动。 我们将通过优秀社会案例像大家展现社工的职业风采和专业作为,进一步弘扬社会工作大爱精神,让更多人走进社工、了解社工。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老年人通常被认为是流动性低、生活从容无压力的一个群体,但在城市化及家庭化流动进程显著加快的今天,我国有一个因照顾孙辈等原因离开故土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生活的流动老人群体(俗称“老漂族”)。他们像被连根拔起的大树,被栽插到城市水泥地,脱离故土,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等情况。
元旦前一天,天气寒冷,但淮安市区的上海路社区活动室里温暖如春,淮安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正在同“他乡变故乡”项目的服务对象举行“欢乐告别,继续前行”小组活动。漂族老人分享一年来城市适应的经验和体会,并与社工们依依惜别。该项目服务对象涉及城区五个社区207位漂族老人,针对其城市适应困境,以生态系统重构视角,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激发权能,强化社会环境中的助人系统,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恢复受损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关系,帮助适应当地城市生活。
针对每个老人的不同情况,社工建立了漂族老人服务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精神需求和存在问题等。通过专业小组活动、手工工作坊、社区教育等,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社会网络,有效适应和融入当地城市生活。对有特殊问题或需求的老人,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同时,积极开展关爱“老漂族”社会倡导和社区宣传,通过社区教育活动、招募与培训志愿者、创办“候鸟驿站”、链接社会资源等强化社会环境中的助人系统,改善社区融入环境。
分别在5个社区开展“我行我秀”小组活动,组员通过画出家乡的某种代表物品,既展现绘画水平,也在过程中回忆自己的美好家乡,展现自我。
“甲沓气”(自行车)、“西业的”(很热)、“渗不拉机的”(龌龊)……。这些遍布大街小巷的淮安方言,成了这些来自外地的漂族老人与当地人交流、交往的严重障碍。为了使这些在淮漂族老人消除语言交流障碍,融入淮安当地人际圈,同心社工组织了“学说淮安话”系列讲座和互动小组,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老人们与当地老人语言交流障碍。“老人们其实特别期待走出家门,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多交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项目主管小李颇有感触,“我们组织的系列社工服务活动感觉效果越来越好,老人参与的积极性也愈来愈高,社区接纳漂族老人的整体氛围也被逐步营造起来”。
组建淮安方言学习小组,邀请淮阴工学院老师作为小组指导老师,带领组员学说淮安话。
颜奶奶2014年随儿子来到淮安市生活。她对同心社工小刘倾诉:“作为一个外乡人,当地没有朋友,子女因工作繁忙很少陪伴自己,始终觉得比较孤单,思念家乡”。社工小刘多次上门探访,开展个案服务,带去关怀和照顾,疏导不良情绪。现在的颜奶奶生活乐观,每次见到同心社工都会主动分享身边高兴的事儿。
经过一年的服务,漂族老人城市适应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前后测评显示:语言沟通适应方面,沟通不便的问题由22.4%降低到7.2%;人际交往适应方面,参与社区活动的比率由28.7%提高到62.8%;心理适应方面,心情沮丧或孤独无聊的情况由60.3%降低到30.5%;有95.2%的回访对象及家人对项目服务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来源:厅慈善社工处
原标题:《优秀社会工作案例项目② | 叶落他乡树 他乡变故乡——“老漂族”城市适应的社会工作服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