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树木一样成熟:我的三个「人生工具」

发布时间:2025-05-18 05:04

家具搬运时,工人用错工具,导致书架像滑稽的木偶一样摇摇晃晃。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家居生活趣闻# #家居装修搞笑瞬间#

文|沈时

过往的人生中,我信奉着一种「跟着感觉走」哲学。这带来两种完全相反的效果:在升学、工作、婚恋这些节点性的「人生大事」上,我因完全听从自己的内心而总是主动的,但在日常生活的层面,反而因为缺乏理性的反思与筹划而一直处于被动的、被外部环境和情绪带着走的状态之中。以往尤其是学生时代,人生所面对的事项单一,时间也充裕,似乎一切都可以等以后再说。但当要面对的事项数量和种类都突然变多也更加复杂的时候,「跟着感觉走」哲学越来越不足以应付我的生活了。我意识到,我们的人生是需要工具辅助的。过去这一年,我开始建造自己「人生工具箱」。(「人生工具箱」这个概念来自一档英文播客,虽然我从未完整听过任何一期,但它的名字——Life Kit——很适合借来一用。)

「人生工具箱」之于人生的意义很像现实中的工具箱之于居家生活的意义——它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如果缺乏它的帮助,我们在现实世界面前将会吃力很多。设想一个简单的日常场景——比如往墙上敲钉子,如果没有锤子,难度会突然变得很大;而如果只靠自己的手,则完全不可能。人生中缺乏「人生工具箱」便像需要钉钉子的时候缺乏锤子。虽然我们时常抱怨人在现代社会之中沦为工具、人在被普遍地工具化,但另一方面,一个人在面对现实生活之时所需要的「工具」却几乎无人传授——家人、老师以及整个社会都完全忽略这一点。

我的「人生工具箱」里目前备了三种工具:解题思维、沟通以及觉察。后续我相信工具箱里的工具会越来越多,但这三个工具可能会始终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我写下这些,并不意味着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因为我觉得它们是重要且有效的。但「知」与「行」之间必然存在着鸿沟,隐约地「知」、较为清晰地「知」、初步踏上「行」的道路以及熟练地「行」之间都存在着距离(有的距离可能还很长),因此我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具一:解题思维

两个多月前,我为一家教育自媒体撰写某教辅机构的营销推文,访问了一位数学老师。她在介绍自己和同事们所做的幼小阶段数学思维启蒙的工作时谈到一个观察,她说,成人世界很多问题都出在他们不会「审题」上,而数学思维给她的影响是,她遇到问题首先有一种信心,相信它们是可解的,然后她会先认真地审题。后来我在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内部刊物撰写文章的时候访问这家公司某部门的负责人,他也讲到他和同事们喜欢拆解问题——先界定清楚问题是什么,然后一步步往下拆解,逐步得出解决的办法。

我意识到,解题思维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遇到问题,先去看一看问题是什么,然后去像解数学题一样,找解题思路。我们所熟悉的应试教育一直在训练我们解题,但我们很少将这种思维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果我们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解题思维的习惯,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的确只要用心去解,一般都是有解的(剩下的无解问题,也本就不需要解,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只有接受);而我们很多时候遇到问题却只是恐慌、抗拒,根本无心去认真解题,结果自然是越急越乱。

工具二:沟通

我是一个回避沟通的人,最近一份全职工作让我更切实地意识到回避沟通的问题。回避沟通意味着将自己的感受憋在心里,而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不会就此消失,只会在内心滋长。

沟通则能解决很多问题。

我们因为个性、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种种不同,在共处同一种现实情境之中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与「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并不一致,彼此的立场之间也会有诸多不同;沟通起到的作用正是弥合这些信息鸿沟。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他人的行为未能达到自己的预期,可以先将此作为一种「现象」,想一想:对方为什么这样?自己希望对方怎么样?自己的希望合理吗?如果自己的希望是合理的,那完全可以真诚且心平气和地将自己的需求反馈给对方。如果自己是受到伤害的一方,或者对方是一个不讲理的人,也可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愤怒——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我们很容易像婴儿一样期待外部的一切都能满足自己,但现实不可能如此。我们首先需要接受这一点。

当我有了沟通意识之后,我发现,很多时候其实「轮不到」自己生气,沟通之后问题往往便解决了——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被满足了,或者,误解被澄清,自己的「失落」得到了精神弥补。

当然,社交网络上的表达也是一种沟通。我在这方面也开始有一些变化。我越来越意识到,我需要过一种真实的生活,以一个「完整的人」的面目出现。我需要告诉世界,「我」是如何想的,「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们可以将世界视作巨大的无边界的AI,只有「我」时刻作出反馈,世界才会离「我」想要的样子更接近一点(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我们要想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做成自己想做的事,都需要先从沟通开始;我们需要告诉他人,「我」是谁,「我」想要怎样。我现在甚至会将发朋友圈以及在视频号点赞也视作一种沟通。

工具三:觉察

觉察是一个更基础的工具,沟通和解题思维的起点都是觉察。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视作一部由自己主演的全息电影。某些时刻,我们可以让自己从现实之中抽离出来,像看剧中人一样看自己。当生活出现「卡点」的时候(事情发展出现困顿了,人生出现挫折了,自己的内心出现焦虑、压力、恐惧、怨气、愤怒了,或者像我在修改这篇文章的某个下午,总是分心到其它地方而不能像自己希望的那样专注地工作之时),我们都可以先静下来问自己——

「我」在做什么?「我」经历了什么?「我」的感受是怎样的?「我」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是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卡点」,可以继续问下去——

他/她在做什么?他/她为什么会这么做?他/她的感受可能是怎样的?他/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上帝视角看,整件事情是怎样的?「我」与他/她之间实际发生了什么?

如果不使用觉察工具,日常生活中遇到种种「卡点」便只能凭本能去应付;这让我们很多时候处在被动且无助的状态——总是寄希望于外部环境的「友善」,在「顺」的时候开心、得意,在「背」的时候痛苦、颓丧、绝望。凭本能行事相当于闭着眼往前走——我们习惯如此——觉察其实只是要求我们睁开眼而已。睁开眼之后,便容易看清事实,从而更主动且有效地行动。觉察是掌握人生主动权的第一步。

而且,由于我们很多时候面临的困境都是心理事实(区别于手被刀割破了这样的物理事实),一旦你用上帝视角旁观它们,它反而很容易消失,就像魔鬼见到光之后便自行消失了。比如当你生气的时候,只要你以觉察的方式看着自己生气,那么,反而生气这个情绪很容易便消失了;如果只是陷在本能里,「执着」于导致生气情绪产生的人/事,反而会在生气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人一旦有了觉察这个工具并且使用得当的话,几乎相当于获得了面对现实的一剂「灵丹妙药」。或者说,这是一个特别能为人生「托底」的工具。人生的很多内容都是「精神」的,解法都在「心」里。即便是一些与「物质」有关的困境,如果我们抽丝剥茧到核心一层,仍会发现内里是精神困境;物质反而相当于麻醉药、止痛药。

以上三个「人生工具」有一些共同的基础,比如,接纳一切(允许一切发生),尊重自己的感受,以耐心面对现实。

接纳一切并非将所有已经发生的都视作无关紧要,而是先接受事实,然后去尽力看清它,以此为基础再作出相应的行动。尊重自己的感受意味着不回避「自我」,回避「自我」并不会让问题自行消失,相反被遮蔽的问题会以种种更糟糕的形式表现出来——轻则会让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产生疏离,重则会让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生出敌意。只有以「我」的感受为起点,一个人才能与外部世界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爱」的关系。而耐心始终是重要的。缺乏耐心,无法解好生活给我们出的一切题。诗人里尔克曾对向他求教的青年说,「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我相信,生活会馈赠尊重它的人以礼物,带着觉察与耐心面对生活,其本质便是尊重生活,尊重现实本来的样子。

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渐进式地发生的,这几个工具似乎也很难说是我在过去一年突然之间获得的;但较为清晰地有了使用工具、创建工具箱的自觉意识的确是在2024年。

觉察除了「看」日常生活里的具体事件,也可以从自己的种种困扰之中梳理出一些底层逻辑。于我而言,我逐渐识别出我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来自人际交往中的「恐惧」。它耗费了我很多不必要的心力(而我原本可以将它们用在更值得我去使用的地方),也持续影响着我的生活质量。甚至阻碍我一直难以达到专注状态的我以为也是「恐惧」。当一个人持续地处于容易受到惊扰的状态,沉浸在此刻的生活之中当然是困难的;只有当世界消失了,一个人才能沉浸于世界之中。2024年最后一天我与妻子以及2014年9月刚到北京读大学的外甥一起到KTV唱歌跨年,我唱了王菲的《心经》,妻子调侃说,「哪个好人会在跨年的时候唱《心经》啊。」但这一首反而是我唱得最投入的一首,其中的「无有恐怖」一直是我心向往之的状态。我觉得它很适合跨年的时候唱,跨年不就是以仪式的形式给自己新的一年一些期待和激励嘛,而《心经》有力量又很「吉利」;《心经》说,它可以「度一切苦厄」。

人际交往中习惯性地带着恐惧心理讨好他人的另一面是我在亲密关系中的苛刻,这是我在恋爱、结婚之后开始更清晰地意识到的。尤其是我与妻子在一起的最初几年,我时常因为种种小事而「不满」,产生一种「怨」和「气」的情绪。经常地,就像妻子说的,「跟触了你的逆鳞似的。」另外我也发现,我在亲密关系中或与自己熟悉的、较有安全感的朋友面前聊天,有时会「急」。我自己分析,「怨」和「急」也是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情绪的影响。我现在会在所有必要的时刻尝试将「镜头」对准自己,然后向自己描述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并告诉自己先接纳它们。因为唯有如此,改变才能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生,才能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一些。

网址:像树木一样成熟:我的三个「人生工具」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90937

相关内容

去“私熟”木工坊,和孩子来一场由手及心的手作旅程|亲子假期
工匠汇·南海工匠|周凤姣:“像海黄一样沉淀自己”
有关树木的对联
为什么我们在圣诞节装饰树木:一个充满历史的传统
像生活一样跑步,像跑步一样生活
知识 | 柞木=橡木?两种木材的内心泛起那熟悉的旋律:“我们不一样!”
像山一样思考,像花一样开放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像拼积木一样搞装修,居然是一个6000亿大生意
树木成活率不高?12招树木养护秘诀,要知晓!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