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幸福
幸福心理学研究个体的心理韧性与幸福关系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幸福心理学#
是什么使人感到幸福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呢?
在它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上,心理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焦虑、沮丧、神经质、痴迷、偏执、幻觉等。心理学家的目的似乎就是将人负面的,病态的状态中拉回到一个中性的普通人的状态。近年来在美国,心理学的研究却出现了新的趋势,或者说出现了一种新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或称幸福心理学,这说明心理学开始更加关注如何提升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在中国,报刊杂志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幸福的讨论以及对人们幸福感的评价,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只是简单地“过日子”,而是开始考虑怎样把日子过得更好,提高生活的质量。
让我们看看美国的心理学家们都有些什么新的发现吧,也许对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会有所启发呢!
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发现一旦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更多的收入对提高一个人的幸福程度所起的所用就微乎其微了;良好的教育和较高的智商水平也未必会使一个人更幸福。
年轻(青春)?也不一定,往往老年人比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更容易满意,也满意得更持久,老年人也不易产生晦暗的情绪:近期美国疾病控防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0—24岁的美国人一个月平均有3.4天的时间是情绪低落的,而在65至74岁的人中这个数字只有2.3天。
一般来说,已婚者比未婚者要更幸福一些。
看太多电视不会使你的幸福感有所增加,每天看电视超过3个小时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喜看肥皂剧的)比看电视较少的人更感到不幸福。
宗教信仰似乎真的能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当然这不一定是上帝的力量,有可能是因为参加教会的活动使人感受到更多的温暧和关怀。
亲友?起很大的作用。 2002年伊利诺斯大学的Diener和 Seligman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该校学生中享有最高水平幸福感并最少受不良情绪影响的前10%的学生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与家庭和朋友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并能够经常同亲友一起共度美好时光。Diener说:培养社交能力,建立亲密的家庭和朋友关系及取得社会支持对幸福来说至关重要。
鹿特丹伊拉默斯大学的幸福研究专家Runt Veenhoven教授搜集了大量的关于幸福研究的资料,其中包括一些很有趣的知识:
每天喝一两杯酒的人要比滴酒不沾的人更快乐(呵呵,这可能说明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会减损自己的幸福感噢!);
30—50岁之间的人比其它年龄阶断的人幸福度要小一些,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断的人拥有较少的自由却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教育子女,工作,房屋按揭等);
有一定的自由,同时享有一定决定权的工作能够大大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看来还是要当老板哟!)。
在“幸福”这个研究领域工作了25年之后,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得出的结论是:幸福是你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有些人可能生活在天堂中也未必会感到幸福,因为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能会把所有的事都搞糟。
网址:心理学与幸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96272
相关内容
幸福心理学,幸福心理学讲师,幸福心理学课程,幸福心理学视频,幸福心理学授课见证幸福心理学与生活
幸福心理学:探索幸福的科学与实践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
《幸福心理学》
幸福心理学
心学问心理教育,正向心理学与幸福感培养:让孩子学会感恩、乐观与幸福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心理学论文
幸福心理学第一探讨幸福
幸福心理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