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义?
极简主义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也是一种生活哲学。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创意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生活中与人的关系,与物的关系都一团乱麻。
社会的发展看似一直在给人的生活做加法,当我们越来越被花样繁多的物质所负累,有一个逆潮流而行的不同声音逐渐被人们所听到——“极简主义”,崇尚精简、精致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一些人所推崇。
说到极简主义,立刻想到的就是一种近两年流行起来的生活方式,但其实这种主义最先出现在艺术领域。极简主义(Minimalism)或极少主义最初出现在视觉艺术和音乐领域,指的是简化设计元素的艺术作品风格。
艺术中的极简主义
艺术中的极简主义出现在二战后的西方美术作品中,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的美国视觉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强烈。极少主义是在对现代主义风格进行精简之后演变而来,极少主义通常被理解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对立面,同时也是向后极少主义的过度。在极少主义这一领域小有建树的艺术家包括Donald Judd, John McCracken, Agnes Martin, Dan Flavin, Robert Morris, Anne Truitt,和Frank Stella。
让我们以Donald Judd为例来体会极少主义的艺术作品表现。出生于1928年的艺术家Judd从1962年开始制作几何抽象雕塑,作品多采用非天然材料,如铝合金、不锈钢、有机玻璃等,并以装置在墙壁上的矩形盒子的形式呈现。他强调作品的整体性,钟情于工艺精良的作品外观。但是,由于这些雕塑并不反映具体内容或对象,《无题》便成为贾德绝大多数雕塑作品惟一的标题。经过30余年不懈努力和认真探索,贾德以“极少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载入美术史册。
贾德以金属立方为主体的雕塑,成为“极少主义”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们被安排在室内或户外,每件作品的形体都是标准化制作,并且有时涂上色彩以强调其形体美。如果说,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中,绘画是决定性的主导力量,那么随着“抽象表现主义”的退却,“极少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崛起,雕塑在“现代主义”艺术的历史中,首次取代绘画成为现代艺术的主要角色。
在音乐方面,极简主义的音乐风格具有重复、反复的特点,极简主义的作曲家包括La Monte Young, Terry Riley, Steve Reich, Philip Glass和John Adams. “极简”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去除繁复冗杂,只保留核心要素的内容。这个词语也曾经被用来形容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代表作《等待戈多》)的戏剧和小说,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的电影,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柯林·查普曼的汽车设计。
这个单词最先在英语中的使用是在20世纪早期用来形容俄国画家Kazimir Malevich1913年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的内容是在白色地面上有一块黑色的方形。
生活中的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虽然从艺术中诞生,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慢慢走下殿堂,走入平常人的生活之中。以极简主义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为支撑发展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家居整理术、家装设计风格等方面。
越少越美好,断舍离的家居整理术
简约的家居整理术在日本非常盛行,前几年流行的《断舍离》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类似的书还有《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本书号称“这一本整理书,同时是一本心灵疗愈书。从精神层面到整理方法俱全。本书介绍“一旦整理,就不会变乱”的整理方法,教授按照心动的标准选择物品,按照先丢东西,后收纳的顺序,按照物品类别,进行一次性、短期、完善的整理等,使人通过整理找回人生决断力,找到最初的梦想,找到怦然心动的幸福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整理大师近藤麻理惠,据报道,她在2015年美国《时代》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具影响力100人”名单中两位日本人中的一位。她被称为家政女皇,将整理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来对待,靠着整理改变生活影响世界。书中含有很多实用的物品整理方法和技巧。
极简主义的家装风格
极简主义风格在装修中的表现:在布局上,极简主义讲究开阔与贯通,采光性好;在装饰上,极简主义去除复杂,保留原始的顶、地、面,而用线条和色块来做区分和点缀;在家具方面,崇尚简单直接,贴近自然;在材质方面,极简主义讲究原始质感和品味。
有一个德国女建筑师伊娃•玛利亚•斯特德尔这样评价极简主义:“这种极度削减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房间里那些为数不多的物件上。这种环境令人心绪平静,也使你的感官更敏锐。”对于极简主义的生活来说,减少物品只是手段,减少这些生活中无益的事情,从而腾出时间精力来留给更有益的事情,才是极简主义的核心。
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
在生活中奉行极简主义的人被称为“极简主义者”,这种生活观念在日本非常流行。
36岁的日本男子佐佐木文雄(Fumio Sasaki)在东京的公寓擦地板,他的房间非常简单,以致于朋友们将其比作一间审讯室。佐佐木文雄仅拥有三件衬衫、四条裤子、四双袜子以及其它零散的一些物件。他曾经是热情的书籍、CD和DVD收藏者,两年前,他厌倦了紧跟潮流,加入了日本越来越庞大的“极简主义”阵营。
他也将自己的生活记录成书《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物品——从断舍离到极小限主义者》,拿下 Amazon 畅销榜排行第一名,在日本掀起“极简主义”生活风潮。
“极简生活”尝试了一两年后,佐佐木反而觉得心里的空虚感变充实了,他表示,再也不用花时间打扫跟买东西后,多出的时间可以用来跟朋友相处或是旅行,拥有的东西虽然少,却能过得更幸福。
日本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极简主义者,或是奉行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的人,我们所熟知的乔布斯和扎克伯格就是其中的例子。《乔布斯传》里说,乔布斯生前拥有的物品非常少,除了一年四季穿的黑色上衣,就只有一套昂贵的音响设备。没有杂物,没有杂念,于是便有了至美的境界。苹果简约时尚的产品风格和企业文化,也同样和乔布斯的理念分不开的。
而扎克伯格的衣橱更是非常的简约,他说“我只有一个衣柜,和大部分男人一样,虽然大家看我每天都穿一样的T恤,但它们并不是一件,我的灰色T恤有不少于20件。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有超过十亿的人在等着我服务,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在生活中,我总是尽量简单一些,少做选择。”
无疑,扎克伯格也是一个极简主义的执行者。
在极简主义的理念下,也有相应的新的生活理念诞生,例如“胶囊衣柜”(capsule wardrobe)的概念。
胶囊衣柜是指精简自己的衣柜,将其中的单品缩减,通常缩减到小于40件,通过不同的搭配来满足自己穿着的需求。
通过建立自己的胶囊衣柜,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色系和风格,可以避免没有必要的购物和衣物的浪费,节省时间精力,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穿衣风格。欧美有很多关于极简主义或胶囊衣柜的博客,例如“Into mind”博客中有一篇介绍建立完美衣柜的十条原则的博文。(英文原文链接)
在这篇博客中,博主提到的十条原则是:
1. 选择性。
在衣柜中只留下你100%喜爱的单品。
2. 定义风格。
形成强烈的个人穿衣风格,使你的标志化形象更加完美。
3. 质量至上。
建立一个由高质量单品组成的衣柜,每件单品都可以穿很多季。
4. 原创性。
忘记那些已有的“经典”或“波西米亚”等风格,创走你自己独一无二的穿衣风格。
5. 功能性。
重视衣着的功能性,每套衣服你都能穿着走路、跑步、跳舞。
6. 风格大过潮流。
在时尚潮流中选择那些符合你自己的风格的衣服,忽略其他潮流,不要盲目跟风。
7. 投资。
在建立自己专属风格及挑选适合单品上投资时间和精力。
8. 灵活搭配。
挑选那些可以进行多种搭配的单品。
9. 舒适性。
舒适是一项无可争议的条件,如果一件衣服穿在身上有任何不舒适,那么就舍弃掉吧。
10. 发展性。
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改善、重塑自己的风格。
极简主义从一种艺术风格发展成为一种生活风格,意图在更少的物质中生活,以保持精力的集中以及心绪的平静。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多地成为一种生活上的原则甚至是信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给自己的生活开辟一方简单、纯净的空间,也许不失为现代人回归本心的一种方式。
▼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大新媒体
微信号:beidaxinmeiti
微博:@北大新媒体
长按二维码 识别加关注
网址:极简主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1124
相关内容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 什么是极简主义极简主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极简主义生活到底是什么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
极简主义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极简主义是什么?
极简主义是什么
什么是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真正的极简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