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技艺成为“聚宝盆”
如何种植多肉植物,让它们成为你的小盆栽宝贝。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技能教学# #园艺种植教程#
让非遗技艺成为“聚宝盆”
深秋午前,时光正好,暖阳透过清亮的玻璃窗照进来。北戴河区海滨镇赤土山村党群活动中心的贾素芳非遗工作室内,每一处角落都自成一景。
花卉、水果、香包、布偶、生肖、萌宠等系列布艺纳绣作品,创意十足,精致灵动。镜头定格之处,无需过度装饰,已成为一帧唯美图片。
针、线、布在手,布艺纳绣工艺传承人贾素芳乐在其中,享受那份来自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制作非遗布艺手工,贾素芳乐在其中。
传承非遗 探索传统手工艺
今年49岁的贾素芳,自幼在祖母及母亲传统手绣女红织染、缝纫技艺的熏陶中,对手工布艺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正因为此,在报考大学时,她选择了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服装设计专业。
通过系统学习和积累,贾素芳对传统布艺有了更深的认知。2016年,她开始发掘、研究、整理布艺纳绣手工工艺,传承这项作为祖国传统美学和手工艺学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她成为北戴河区级非遗布艺纳绣的传承人。
“我现在做的,不仅是对布艺手作技艺的传承,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融合中西文化审美,进行创意创作,从而赋予作品灵魂,让它与众不同,质朴又超脱。”对布艺纳绣,贾素芳有着深刻的理解。
“美用双手创造,爱在心中永存。”这是贾素芳的艺术箴言,也是她发扬非遗、传承非遗的艺术初心。
贾素芳介绍“山丹丹花开”花束作品。
创意创新 融合传统与现代
晕染的花瓣色彩渐次递深,花叶舒展,花蕊酥松,每一个花骨朵,每一枝细叶,都让人惊叹这束花的细致工夫。
这束名为“山丹丹花开”的布艺花束,是贾素芳去年获得“中国·延安全国红色文创大赛”银奖的作品。
贾素芳微微捏动花瓣和枝叶,让整束花立挺精神:“手作布艺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而布艺花束更因为它具有色彩丰富细腻、手工制作精细和用途广泛、实用性强的特点,往往被打造成文创礼品、家居及商业空间软装品或艺术收藏鉴赏品等。”
布艺手工花束。
“令人惊艳的手作!真正的艺术!”2019年,贾素芳的作品参加中国工艺集团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国际工艺品展览,得到观众盛赞。现场有多家高端文创店和手作工作室签约引进贾素芳的手工布艺纳绣作品和技艺。
贾素芳设计制作的一系列布艺作品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曾先后获得“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2021河北省文创大赛最具商业价值奖”“2021年秦皇岛市文创大赛银奖”“2022云南省‘礼·遇云南’旅游商品创新创意大赛最佳创意奖”等奖项,并被河北省档案馆永久收藏。
有民俗传统文化元素的手工。
近几年,贾素芳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理念,在立体形象工艺美术领域进行大胆创新,开发设计了传统和现代审美相融合的布偶系列形象产品。
仔细端详工作室内或呆萌、或憨胖、或可爱的布偶,不由得让人心生喜爱,进而平复内心,产生治愈感。
“你看,今年是虎年,这是我的原创作品‘虎虎生威’。”贾素芳说着,把“虎虎生威”布偶递给记者。拿在手中,虎头圆滚饱满、略带喜感,虎脖子处配以小铃铛,再加以温柔的小珠绣,完全没有虎的那种凶残威猛的感觉,反倒是一件呆萌可爱的小布偶。
贾素芳的非遗手工布艺获奖证书。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腾讯微博,授予贾素芳手作艺术“最美年礼”称号。这一代表中国传统十二生肖系列的布艺布偶还获得了“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热爱家乡 不断展现地域特色
扎根本土、服务家乡,贾素芳把热爱家乡的情怀,纳入到自己的创意创作中,用布艺纳绣作品展现秦皇岛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于是,在她的作品中出现了祖山的天女木兰、费石庄的梨花、板厂峪的桃花、北戴河的牡丹、南戴河的荷花、山海关的大樱桃、昌黎的葡萄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民俗精美布艺作品。
为了给手工爱好者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贾素芳的工作室定期举办手作沙龙,将制作的半成品布艺材料提供给大家,大家一边做手工,一边交流,感受布艺带来的快乐。
贾素芳和手工爱好者交流。
贾素芳的丈夫刘英哲帮助她打理工作室的具体事务,他说:“北戴河丁庄、赤土山村的很多百姓都开民宿,旅游淡季时,他们可以来跟我们学习非遗手艺,而我们也会做些系统培训,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在农闲和淡季挣些钱,又可以引导他们用布艺作品来装饰民宿,还能边摆边卖,一举多得。”
“引进贾老师的非遗纳绣技艺,是海滨镇党委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项具体工作,下一步,我们将进行全域推广,努力传承中华文化和非遗技艺,打造文明、和谐、奋进的乡镇。”海滨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张家钒表示。
贾素芳钻研非遗手工。
回归本真 让设计服务生活
老粗布、棉麻布,工作室内,色彩缤纷、材质不一的布料散发着布香……
很多布料是贾素芳从民间收上来的家织土布,然后用植物染料手工晕染而成。
“这样不仅稳定了民间织布人的布料销路,让他们的手艺得以不断传承,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纳绣作品在棉麻材质上更能展现布艺艺术的独特性。”贾素芳说。
贾素芳的创意作品初稿。
“布艺纳绣本就源于生活,如果把创意设计的画面,只放到艺术品和陈设品上,就脱离了布艺作品与生活相融、服务于生活的本真了。”贾素芳拿起一顶手作帽子,只见花叶、花瓣巧绣于帽沿,针脚细腻且灵秀。
本着艺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理念,贾素芳坚持取用天然无污染的材料,坚持使布艺手作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制作出了服装、鞋帽、胸花、抱枕等家居生活用品。
贾素芳曾做棉麻服装设计20年,她设计的亲子服装“炫彩”曾获得我市首届青年创业大赛第一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曾用9分钟时间专题报道她的布艺设计理念。
布艺水果。
灵活转化 做村民“身边的聚宝盆”
贾素芳的非遗工作室利用自身优势,组织手作艺术讲师团到贫困山区、残联、劳动局培训中心、社区服务站和大学校园等,倾力传授技艺技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在公益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努力坚持前行。”据刘英哲介绍,2019年,工作室与残联合作组织各种培训学习活动,仅一个月就培训了100多人。
此外,工作室还与青龙满族自治县吉利峪村驻村干部一起开展帮扶,传授100余位留守妇女手工布艺,并组织40余人成立布艺车间,回收制作成品。
2020年疫情突至,为避免集中复工带来的防疫风险,工作室将车间的十余台缝纫机下发到各家各户,让大家在炕头上就能开展生产,获得收益。为让大家尽早掌握新产品工艺,工作室还采取“手作加盟+互联网+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的方式,组织留守妇女在网上接订单、培训技艺、验收产品,让所有生产环节都在家中进行,真正做到防疫、致富两不误。
“学了一门好手艺,一个月还能多挣2000块钱补贴家用,真挺好。”已经跟贾素芳做了3年布艺的村民张晓燕说。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吉利峪村村民先后四次喜获分红5万元,她们欣喜地将布艺纳绣称之为“身边的聚宝盆”。
记者:刘建楠
编辑:李志财
责编:刘福庆
监审:王勍
网址:让非遗技艺成为“聚宝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1955
相关内容
非遗,能否为珠宝注入灵魂?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美学云课堂 |“非遗馆”馆长说非遗 数字化为非遗插上翅膀
“非遗手作之美 大小喜事之聚”文化艺术展揭幕
【非遗】川菜烹饪技艺
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各地“非遗手工”焕发新生机
淄博:青年“手艺人”如何让非遗“出圈赶潮”
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探究非遗技艺融入生活
非遗手造让老技艺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