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来看成都的生活美学

发布时间:2024-11-06 11:53

  ·新华网吴晓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种不同的定义。而一座位于中国西部的超大城市,将“幸福”具象化为可评估、可总结的确定性选项。前不久,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发布“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成都位列榜首。

  作为全国唯一一座连续14年“登顶幸福”的城市,成都既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自然风光,也有“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的人间烟火。同时,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入,以及即将举行的大运会、世界科幻大会等国际盛会,也彰显了成都蓬勃的活力与无限的潜能。

  这是2021年6月5日在成都市区拍摄到的雪山。新华网发(吕久一 摄)
  这是2021年6月5日在成都市区拍摄到的雪山。新华网发(吕久一 摄)

  1月5日,2022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召开,成都2022年初制定的83项具体民生实事工作目标全部完成,其中41个项目超额完成。

  近年来,成都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立足独特的自然人文禀赋和良好的经济人口承载基础,促进巴适安逸与创新创造相得益彰、历史文化与开放时尚交相辉映、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融合发展。这些AB面的融合共生,孕育出成都特有的生活美学。同时,成都将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大战略”,变成市民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为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巴适安逸与创新创造相得益彰

  曾经有人用“一城居民半茶客”来形容成都生活的闲适。

  成都老茶馆代表——人民公园鹤鸣茶社的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西东”,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许多外地人对成都的第一印象:安逸、休闲。

  2021年6月30日,在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一名茶客在喝茶时享受“采耳”服务。新华社记者沈伯韩 摄
  2021年6月30日,在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一名茶客在喝茶时享受“采耳”服务。新华社记者沈伯韩 摄

  闲暇午后,约上三五好友相聚鹤鸣茶社,泡一碗“三花”,龙门阵里谈古论今;而在城市的南端,天府二街科创企业的会议室,奋斗的青年们正捧着“冰美式”头脑风暴。静与动,慢与快,巴适安逸与创新创造,都是成都人的生活美学。

  近年来,成都厚植创新土壤,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成都)示范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也在成都持续涌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版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中,成都位列第29位,较2018年首次入围时提升了27位。

  兴隆湖畔的科研机构建筑大楼群(2022年9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宏景 摄
  兴隆湖畔的科研机构建筑大楼群(2022年9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宏景 摄

  “幸福”是城与人互相成就的结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2093.8万。10年里,581.9万人在成都这个开放包容的“熔炉”中被塑造为“新成都人”。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轴线回溯。一千多年前,著名“蓉漂”杜甫来到成都时,用茅草为自己搭建新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网友笑称,彼时大诗人初来乍到,被住房问题困扰。

  居有其所,是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今,成都打造青年人才驿站,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可免费申请住宿7天。而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则可申请人才公寓,享受购房优惠政策,让“蓉漂”有家可依、不再漂泊。


  青年人才驿站。

  近年来,成都不断加强政策创新,想方设法让人才留下来。2017年7月,成都出台“人才新政12条”,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人才安居工程”“全民免费技术技能培训”等政策举措,吸引人才落户,“蓉漂”成为一种全新潮流。得益于“孔雀西南飞”,成都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老龄化率较2016年降低了2.8个百分点。成都也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历史文化与开放时尚交相辉映

  成都古老,3000多年城址不迁,2500多年城名不改,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都时尚,2020年《新时尚之都指数报告》中,成都以9.3的总分位列榜首,并在“时尚消费实力”“时尚商业潜力”“时尚文化魅力”三个维度上排名第一。

  审美是一种可贵的能力。一张仅有0.2毫米厚的金箔上,四只神鸟环绕太阳展翅高飞,这张审美超前、工艺考究的商代晚期文物,是成都的城市象征。几千年过去了,成都人的时尚审美依然“在线”。


  2021成都双年展,市民在欣赏作品。

  2021年末,“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在天府艺术公园内的成都市当代艺术馆、成都市天府美术馆举行,吸引了川渝本地著名艺术家何多苓、周春芽,中国知名的当代艺术人物徐冰、曾梵志、苏新平,国际一线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等加盟参展。据了解,“双年展”以城市为主办主体,是展示极具现代性和探索性的当代艺术作品的全球高端平台之一。在8个月的展期里,几乎每天都有超5000人的参观人数,预约名额“手慢无”。

  就在“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公布前夕,亚洲最大的下沉式建筑、西南首个世界级地标高端时尚百货成都SKP正式开门迎客,引入超1300个全球一线品牌,涵盖222个首店品牌。

  2023年1月1日,市民游客前往成都SKP购物、打卡。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2023年1月1日,市民游客前往成都SKP购物、打卡。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目前,成都正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强“首店经济”是重要抓手之一。《2022年中国首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到,成都成为更具国际视野的潮流根据地,首店经济发展扩张迅猛,2022年1-9月,吸引434家首店落户,数量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除了首店经济,成都在电竞、电音、街舞、汉服、二次元等细分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

 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融合发展

  3000多岁的成都,正处于飞速发展当中,展现出耀眼的现代城市光芒。2022年5月,第一财经旗下城市数据研究项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2022商业魅力排行榜》,新一线城市中,成都连续十年位居榜首,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生活方式多样性”等5个评价维度均位列第一。

  2023年1月1日,市民游客在成都太古里逛街购物。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2023年1月1日,市民游客在成都太古里逛街购物。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进则现代都市,退则田园牧歌。在成都,也许只需一个转角,就能完成一次城市与乡村的无缝衔接。驾车行于绕城高速,或骑行环城绿道,市民在中心城区就能欣赏风吹稻浪的“丰收画卷”。

  近年来,成都立足超大城市“联城带乡”的特质,在公园城市大美乡村建设下,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新津区岷江村,IT从业者陈斌放弃百万年薪,来到乡村用互联网思维“种地”,生产面积仅30亩的“渔耕田”农场,一年下来能实现300万元左右的收入;蒲江县铁牛村,“未来乡村实验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海归”、博士与设计师挥别繁华的大都市,成为“新村民”投身乡村建设试验;郫都区东林艺术村,依托袁隆平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一批农业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正加速聚集……


  位于新津区张河村的共享农庄。

  成都的广阔田野上、大小林盘中,“生长”出了众创空间、院士工作站、先锋艺术节与轻奢时装秀,活力四射的农村,解锁了城乡融合的新形态。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582.7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6元,较2017年增长了43.5%。

  同时,成都市全域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让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在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不断丰富着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内涵外延。崇州市五星村的精品民宿里,天南海北的城里人在这里寻觅乡愁、享受“治愈”时光,满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理需求。

  截至2022年9月,成都市已保护修复利用川西林盘1005个,精品民宿、特色餐饮和乡村酒吧等新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全市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和接待人次分别达392.18亿元和1.4亿人次,近4年年均增长20.53%和650万人次。


  道明镇竹艺村的核心建筑“竹里”,以川西林盘为生态本底,结合非遗文化和竹编产业设计建造而成。

  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在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之路上不断前行,实践出一条超大城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子,将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大战略”,变成市民可感可及的“小幸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幸福是什么?来看成都的生活美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41

相关内容

生活美学是什么意思?
生活是什么?什么是生活?
什么是东方美学生活?
低成本也有幸福生活
活的怎么样?探讨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多维度
《幸福生活指南》期刊
生活是什么?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生活美学是什么
该怎样理解生活美学呢,指的是什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