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山里的乡土课

发布时间:2025-05-21 14:54

贵州的梵净山,山高林密,空气清新,凉爽舒适。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避暑胜地#

暮春时节,贵州省正安县瑞溪镇燕子坝小学教室窗外草木葱茏。窗边的一排长桌上,擀面杖、小碗、托盘整齐地摆放在一起,几口锃亮的大蒸锅滚着沸水,热气爬满了透着绿意的窗户——这是一年级的乡土课教室。

来上课的孩子们围坐在圆桌旁,这节课,他们要学习包汤圆。在开课前,孩子们舞起小手高声念道:“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惟以家乡,吾生有祥……感恩乡土,后福有望。”每节乡土课前,孩子们会一起朗读这段开课词,以提醒自己感恩脚下的这片土地。

在正安县,除了燕子坝小学,还有数所开设乡土课的小学。而这门课程的开发者是田字格公益创始人、贵州田字格小学总校长肖诗坚。从2017年起,田字格公益在贵州先后建立起3所田字格实验学校。

“乡村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掐尖、选优,而是基础教育。乡土是滋润我们的乡村教师、乡村孩子、乡村教育最重要的养分。”肖诗坚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的“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未来乡村教育交流季活动上说。

她提出了16字的乡土教育理念: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她希望接受这样教育的孩子留在大山,能生活;走出大山,能生存;面向未来,能生长,“重要的不是他们必须留下或者离开,而是他们要有生长的力量”。

为了让孩子们具备立足乡土蓬勃生长的能力,田字格实验学校用一门基础课+五门特色课的形式,提升乡村孩子的生存力、生长力和乡村认同力,能够在乡村中找寻到自恰的生存方式,学会如何与人、环境相处,不断向上生长,并认同乡土文化。“乡村教育不是培养离开家乡的人,而是培养在家乡也能找到未来的人。”肖诗坚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看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力。她在演讲中提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口大量增长,进城读书的务工子女在客观上减少了农村学校的生源。同时,“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也让农村学校大量减少,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教育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郑新蓉回忆起第一次参访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时的情景,孩子们在了解到她是北京市第十三届、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兴奋地写纸条问她:“郑老师,你是怎么选上人大代表的?人大代表是怎么分工的?”“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人民代表大会吗?”这些问题让郑新蓉感到惊讶,她虽然参访过不少学校,但从没有孩子提出过这些问题。

实际上,孩子们对这些问题的关切来源于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的特色课程之一——公共议事课。在这门课上,每名学生都能对学校的公共事务发表建议,好的建议通过后,全校学生会一起监督执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还会有“学生法庭”来解决纠纷。

在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的公共议事课上,面对论坛参访者,学生们站在展示屏幕前,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的“提案”:“关于学校如何养羊的建议”“关于学校应该增加体育器材的建议”“学校的公益产品销售收入该如何使用”……在提出解决方案后,每一个“提案”都经过了师生的多轮讨论并进行举手表决,有些“提案”在欢呼声中通过,有些被大家热议如何改进,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就是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真实写照。郑新蓉说,孩子们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心里都有数,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懂制度、懂规则、学做人,为未来步入社会做准备。

贵州省正安县瑞溪镇燕子坝小学,学生在学包汤圆。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摄

这也体现在燕子坝小学的乡土课中。在上“包汤圆”课时,教师李秋凌带领孩子们讨论家乡的美食与节日,介绍了包汤圆的流程后,她将一个个装满糯米粉的盆端到孩子们面前,大家戴起口罩与手套,有模有样地和面。面絮不时粘在学生的小手上,但大家并不着急,耐心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调整水面的比例,互相帮助,协作完成了全部流程。当窗边大蒸锅里的水沸腾,一个个汤圆浮上水面时,孩子们拿着碗,排好队,等待老师舀取甜蜜的果实。

课程的尾声,李秋凌在黑板上计算每一组所包汤圆的个数,大家边吃着甜甜的汤圆,边跟随老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今天大家学会了包汤圆,就可以回去包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吃,大家一起吃汤圆代表了什么?”“甜甜蜜蜜!”“团圆!”孩子们热情地回答。

一节80分钟的“包汤圆”乡土课,涵盖了语文、数学、民俗文化、手工等多个知识要素,有着26年教龄的李秋凌非常认可乡土课的教学效果。“这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乡土课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团结能力、合作能力。”她说,自己以前是数学老师,但自从学校引进乡土课程后,她惊喜地发现有时乡土课上的数学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数字,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掌握其中的数学关系”。

田字格实验学校乡土课的教材内容来自孩子们身边的一切——家人、房屋、土地、动植物……肖诗坚希望通过体验式、探究式和主题式学习,培养“有根”的孩子,让他们与家乡建立紧密的联结,让他们能骄傲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 记者 李雅娟

(责编:张星秀)

网址:贵州大山里的乡土课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7637

相关内容

贵州乡村里的“慢”“热”生活
古茗再访贵州,为山区学生送来新课桌、新校服
乡村向“网”智慧振兴!贵州稳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大山深处同沐暖阳 贵州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优质教育共享,让大山里的孩子放飞梦想
体验村味生活 乐享乡村之美(走进乡土中国)
乡土美食里的文化记忆
贵州最佳旅游季节是几月份 贵州旅游路线规划自驾游
博物馆里的贵州 | 你不知道的贵州古人类和史前文化
本土文化资源在园本课程中的运用——以“泰山文化”为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