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还乡》与“迪伦马特”的哲学讲座
针对特殊人群(如孕妇、老人)的健康讲座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身心健康讲座#
2018级导演系
毕业公演
《老妇还乡》创作理念


关于“迪伦马特”的哲学讲座
——特邀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研究所 丁盛老师
01
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理解、演绎话剧《老妇还乡》, 剧组特别邀请了来自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研究所的丁盛老师,在黑匣子剧场为大家带来了关于迪伦马特的精彩哲学讲座。


02
首先老师讲述了克尔凯郭尔的影响。
克尔凯郭尔(1813-1855年),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1.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
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
2.存在的三级分类
·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
·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于社会道德的存在。
·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03
人物的怪诞:正反同体
贵妇克莱尔,她恶毒地将整个居伦小城玩弄于股掌之上。但是当最后一幕,她表露的感情,都是一个正常的、曾经有过爱情与温暖的女人所有的。克莱尔只要置身于康拉德村的森林,就会有着这种写实主义的描写,这时的她,甚至有那么一点点令人哀怜与同情。
但是所有的这些场面之外,这个浑身上下由象牙拼凑而成的女人,成了一种象征主义的恶毒与残酷的化身。她代表金钱,还代表了金钱可以主宰一切的世界景象。
这个形象在内涵、形式、风格上都是对立因素的奇怪混合体。由此构成其人物动作,令人不可思议,却在专属于她的形式逻辑上又完全成立。这就是怪诞。

04
语言的怪诞:正话反说
第二幕结束时,市长、警察、校长、大夫、画家等人到车站为伊尔送行,实际上是把他团团围住。他们都不愿让伊尔离开居伦城,但他们反复说的却是:“没有谁想弄死你。”“我们本来就是老朋友嘛。”“祝你一路平安。”“快上车去吧。”他们将围困说成送行,将笼罩着恐怖气氛的居伦城说成最安全的地方。
第三幕中居伦市民接受克莱尔的捐赠后,在市长的带领下他们发表申明:一致通过,接受克莱尔·察哈纳西安的捐赠,但这不是为了钱。人人都是为了钱,但是没有一个承认是为了钱,正话反说的手法不仅使得这些对话具有了怪诞色彩,而且把居伦人的道德沦丧刻画得入木三分。

05
伊尔:失败的勇敢者
迪伦马特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是悲观的,他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无序和紊乱,因而在这个没有悲剧性英雄的时代“喜剧乃是绝望的表达”。
面对这个无意义、令人感到绝望的世界,迪伦马特的回答是:“不绝望”,并且经受住这个世界的考验生活在其中。
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有了罗慕路斯、阿基、伊尔这些失败的勇敢者,失去了的世界秩序在他们胸中重新产生。
06
《老妇还乡》的戏剧情境
特定环境:居伦城破败不堪,工厂停工,随处是无事可做的无业游民,依靠救济金生活,上至市长,下至流浪汉,没有一人能有一套体面的衣服,连特快火车都不在居伦的车站停靠。
人物关系:剧中三组人物关系,伊尔与克莱尔(作为居伦人,伊尔的旧情人)、伊尔与家人及居伦市民、克莱尔与居伦市民。
核心事件:复仇,克莱尔捐十个亿,换取伊尔性命。

07
第一幕:搭建戏剧情境
构成情境的诸因素都在暗中影响着剧中人物的性格及人物关系,进而影响人物在面临事件时的反应。
无论是克莱尔、伊尔,还是普通居伦人,这些剧中人物行动的依据均源自情境。当克莱尔要用10亿买得公道这个动作,反过来推动了人物关系的激变。于是,居伦城和克莱尔的关系发生转变,居伦人拒绝克莱尔,克莱尔自信地说“等着瞧”。
但这种转变的人物关系是表面的,因为以“贫困”和“复仇”所交织的人物关系,不仅已显示了所有动作的“因”,而且已经“暗示”了伊尔必将死亡的“结果”。
08
第二幕:“赊账”推动情境变化
克莱尔和居伦人的动机都是简单的,已经冲突到头了,不具备强烈的戏剧性,无需再展现,因此,伊尔和克莱尔的关系,克莱尔和居伦人的关系变成了次要的。而伊尔和居伦人这个群体的关系被推到最前面。
居伦人一定要得到捐款就一定要杀了伊尔,但他们又要维护自己的良心。这样的人物关系指向了一个目标:怎样能让伊尔顺理成章地死去?在此,迪伦马特选择了一个精彩绝伦的动作:赊账。
“赊账”本身是现实生活中正常动作,因为复仇和买凶的情境,此时变得异常怪诞,这种怪诞充满了恐怖。这种恐怖又和伊尔的反应一样,是在笑声中逐渐弥漫出来的。

09
第三幕:全民公投
最终,“赊账”将居伦人期盼捐款的情境因素,推向了一个不得不拿捐款的、矛盾更激烈的情境之中,在这一情境下,引发了人物新的动作,即市长举行全民公投,处死伊尔,动作对情境的相互作用完成一个循环。
随着人物关系的发展,居伦人对伊尔摊牌了。伊尔同居伦人主要呈现在心理层面的关系此时也彻底改变,他从怀疑、恐惧、乞求、平静,直到接受“审判”。
而这个审判,经过人物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已经成为对居伦人良心的最终审判。
10
戏剧情境中的人物关系与动作
《老妇还乡》中,迪伦马特细致准确地呈现了人物关系的变化。这种人物关系产生了变化,推动了动作的突转。
在“突转”过程中,某种发现导致危机、导致思想和情感的改变,但首先是人物关系的改变,才能展现动作改变的内因和外因,如此,动作才真正具有戏剧性。
所以,情境与动作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特定的情境才能产生特定的动作,并揭示动作产生的原因,以及暗示动作的未来走向。戏剧情境与人物动作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离开戏剧情境的人物动作是没有意义的。
11
全程长达两个多小时讲座,丁盛老师深入剖析、娓娓道来,同学们听后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相信听完这次精心的讲座之后,同学们对于话剧《老妇还乡》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演绎出更加扣人心悬而又深刻动人的话剧表演。


即将演出
《老妇还乡》
演出地点:
上戏实验剧院(华山路630号)

文字 吴梦溪
排版 吴梦溪
指导老师 王雅男 周上华

网址:《老妇还乡》与“迪伦马特”的哲学讲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8553
相关内容
【哲学讲座】姜宇辉:将人生哲学到底心性、秩序与美好生活·哲学月名师讲座第二讲预告|杨国荣:道德与伦理生活
王德峰哲学讲座(五)学术与人生
心性、秩序与美好生活·哲学月名师讲座第六讲预告
讲座:生活中的幽默哲学
心性、秩序与美好生活·哲学月名师讲座第四讲预告
心性、秩序与美好生活·哲学月名师讲座第八讲预告
心性、秩序与美好生活·哲学月名师讲座第三讲预告
讲座:生活中的幽默哲学.ppt
2023年优秀大学生哲学夏令营系列学术讲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