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画卷丨山东“点绿成金”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16 06:00

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生态补偿基金等。 #生活知识# #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 #绿色金融#

央广网济南8月15日消息(记者刘佳音)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多年来,山东积极践行这一理念,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已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1个,相关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湿地打造到山林修复,从产业融合发展到人居环境整治,山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积极作为,奏响了一曲曲“点绿成金”的动人乐章。

打造生态湿地,提升水质与景观功能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山东高度重视湿地建设,将其作为改善水质、提升生态景观的重要举措。在鲁北平原的德州乐陵,跃马干渠人工湿地扩建工程与枣林湿地EPC项目总投资3600余万元,构建起包含潜流湿地、植物滤床及表流湿地等的综合生态系统。每年该湿地工程可削减COD164.25吨、氨氮35.59吨,显著提升跃马河的净化能力,使河水水质达到景观回用水标准,给城市供应1095万吨优质景观用水,为城市增添了灵动的生态之美。

德州乐陵跃马干渠湿地景色(央广网发 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乐陵分局 供图)

潍坊市峡山区的峡山水库周边,也在积极打造生态湿地。为守护好这一重要水源地,当地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的立体化防控体系,保障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标准。同时,利用创新的“鱼水互养”模式,让生态捕捞与增殖放流形成良性循环,既净化水质又带动渔业增收。依托水库优良生态,当地大力发展艾草产业,成为“世界艾灸之都”,形成种植、加工、康养服务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格局,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守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与文旅产业

山东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各地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森林保护,并探索出林下经济、文旅融合等可持续发展路径。潍坊青州精准开发林下空间资源,打造林下药材生态种植模式。“不砍树也能致富”,既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又盘活了“沉睡”的绿色资产。目前,青州仰天山参生态种植基地的林下种植面积已达57公顷,成活仰天山人参近200万株,生态与经济价值凸显。在仰天山西侧北崔崖村,依托山林密布、溪流潺潺的原生态森林资源,打造了漂流、徒步等特色旅游项目,森林真正成为惠民的“绿色银行”。

潍坊青州仰天山参种植基地的林下人参结籽(央广网记者 刘佳音 摄)

德州乐陵的林下经济同样成效显著。当地的千年枣林是全国最大的千年原始人工结果林,森林覆盖率达90%。为保护这片珍贵的枣林,乐陵在核心区实施全域化保护,通过“去杂树、栽新苗、搞流转、重托管”等措施,提升枣树品质。同时,采用矮化密植、绿色栽培技术,建设万亩高效栽培示范区,还发展了枣粮间作、枣药间作等林下经济,种植辣椒、油菜等作物2100余亩。如今,枣林不仅产出优质小枣,还延伸出140类深加工产品。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枣林内的20多处文旅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整治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临沂市蒙阴县的百花峪村位于蒙山云蒙景区南部边界,过去因耕地稀少、环境脏乱,村民多外出务工。去年以来,百花峪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结合“百千工程”投入1000多万元,新铺设沥青路面3.5公里,硬化路面2600余平,解决了道路拥挤、环境脏乱的问题。围绕“山·水·路·居”新建观景平台、景观墙等设施,栽植花草苗木7000余平。如今,依托原生态资源,百花峪村发展起33家农家乐与民宿,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达32万元,户均收入超11万元,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生态桃花源”。

临沂市蒙阴县百花峪村的“花溪小院”一步一景(央广网记者 刘佳音 摄)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山东还注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蒙阴县围绕保护云蒙湖水源地,打出农户改厕、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整治等一系列“组合拳”,全县7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治理,云蒙湖湖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目前典型鱼类达到46种,鸟类150种,黑鹳、东方白鹳等国家I级保护动物频繁现身,对水质要求很高的桃花水母也现身云蒙湖,为当地生态旅游发展增添了独特魅力。

修复城市山林,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城市中的山林是宝贵的生态资源,山东积极推进城市山林修复,同时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济南市历下区佛慧山北入口曾经被违章建筑侵占,生态遭到破坏。为此,当地实施了总面积10.8万平方米的生态工程,新栽植乔灌木6000余株,建成500个停车位的生态停车场,新增绿地11万多平方米。经过生态修复,佛慧山的自然景观重现,成为市民休憩的“城市绿肺”,生物多样性也显著提升,松鼠、蝴蝶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真正让“还山于民、还绿于民、还景于民”从承诺变为现实。

济南市佛慧山北入口处生态恢复前后对比图(央广网记者 刘佳音 摄)

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济南能源集团CBD区域集中供暖供冷项目成为典范。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冷热同供系统,其43.8公里长输管网利用电厂余热供暖,蓄冰技术供冷,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2万吨,能效比达传统空调的2倍以上,相当于1万户家庭夏季一年空调制冷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该项目极大提升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碳排放,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济南方案”。

从湿地到森林,从乡村到城市,山东在践行“两山”理念的20年里,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做法,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经济的绿色发展。每一处生态成果的背后,都是山东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未来,山东将继续秉持“两山”理念,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网址:绿色画卷丨山东“点绿成金”谱新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41335

相关内容

绿色画卷|山水为媒筑绿基,运动赋能绘就生态产业新图景
绘就绿色金融新画卷——邮储银行聊城市分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底色
兴业银行南京分行:以绿色金融“魔法”点亮江苏生态新画卷
好评中国·漫评丨“碳”寻新“绿”径,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答好绿水青山“生态卷”丨“碳”索“绿色密码”,成都找到这些“破题之钥”
金融活水润黔中 中信担当谱新篇——中信银行贵阳分行绘就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金融长卷
平安消费金融逐“绿”而行,引领绿色金融新风尚
狮享绿色生活⑦丨画笔下的绿色生活,社区青少年引领环保新风尚!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绿色“十四冬”:北国画卷里的生态跃动
逐绿向新,精绘“美丽无锡”城乡画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