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人生与哲学
中国围棋的'围棋人生',蕴含着智慧与哲学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生活哲学#
一、哲学是永远的追问
周国平认为,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一种永远的追问。
哲学开始于惊疑,周国平将惊疑拆成两层意思,相对的说,惊奇面对自然,由惊奇而求人知,追问世界的本质,形成了哲学中的世界观、本体论、形而上学这一个大领域。疑惑面对人生,由困惑而求觉悟,追问生命的意义,形成了哲学中的人生观、生存论、广义伦理学,这里又是一个大领域。所以,我们可以概括地把哲学看作世界观和人生观。
周国平这样解释世界观:对世界的惊奇和思考。虽然解释世界归根到底是为了解释人生,但是,在大多数哲学家那里,这仅是潜在的动机。从西方哲学史看,哲学的主体部分是世界观、本体论、形而上学。无论人类,还是个人,好奇心是智力觉醒的征兆。当好奇心不仅仅针对个别事物,而是针对整个世界时,就会提出这个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可以把这个问题看作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一种“天问”。但是周国平强调,对世界的思考,不能像站队一样下论断,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一个哲学家的思想的价值和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完全不取决于这一点,而取决于他是否在总体上丰富和加深了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唯物主义用来解释认得肉体和理智的来源,唯心主义解决精神来源,这两者的结合,才算得上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
二、哲学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现代人的精神处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虚无主义,信仰的普遍失落,二是物质主义,商业化潮流席卷天下,影响到生活方式、精神生活、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在此情形下,有精神追求的人感到困惑、苦闷、彷徨。针对西方人基督教信仰的失落这一情况,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对于已经不相信宗教但仍然需要信仰的现代人来说,哲学是唯一的避难所,其意义在于鼓励人们寻求非宗教的信仰。周国平也认为,哲学一方面寻求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探索性质,它的这个特点也许能够使之成为处于困惑中的现代人的最合适的精神生活方式。在精神生活方面,哲学至少能为现代人提供以下帮助:第一,哲学使我们在没有确定信仰的情况下人能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第二,哲学使我们在信仰问题上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第三,哲学的沉思给了我们一种开阔的眼光,是我们不致沉沦于劳作和消费的时代漩涡,仍然保持住心灵生活的水准。
三、哲学就是谈心
周国平在讲座里说到:“很小的时候,我知道了人必有一死,我自己有一天也会死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老想死的问题,既然必有一死,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当然还有其它许多想不通的问题,我就使劲去想,自己开导自己,同时也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说的,作为自己思考的参考,努力要把这些问题想明白。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和自己谈心,后来我就发现,这个和自己谈心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它在我的生活中起的作用特别大。有时候我会把和自己谈心的收获写成文章,你们看我的作品,大量的是写自己的感悟,实际上就是把和自己谈心的收获告诉大家,这样就成了和读者谈心了。很多读者喜欢我的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这个人不是在当老师,不是去教育别人,你有问题我来给你解决,这个我做不到。我是在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一个人不能骗自己,没有解决假装解决了,这不可能。开导自己一定是要把自己说通,这个过程我把它写下来,和我有同样问题的人看了就会感到比较亲切,比较对路子。我做讲座其实也是这样,我这个人不会讲演,慷慨激昂,出口成章,我都不会,我只会用谈心的方式来讲,也就是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东西而已。”
从历史上看,其实哲学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谈心,最早的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不开课也不写书,从事哲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和青年人谈心。你看孔子,他并没有在教室里给大家上课,他就是和一些年轻人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然后他的一些学生把他的言论回忆一下,记录下来,就编成了《论语》这本书。西方也是这样,苏格拉底也是从来不开课的,他就是在雅典的街头跟一些年轻人聊天,后来他的学生里有一个叫柏拉图的,就把他和别人聊天的经过记了下来,加进了自己的许多发挥,写了很多书。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主角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晚年还办学园授课,但苏格拉底自己既没有开过课也没有写过书。
所以,从源头上看,哲学就是谈心。一个人要和别人谈心,首先必须先和自己谈心。周国平觉得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格外重要,对于我们来说,哲学首先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其实我们平时总是在和自己谈着什么的,不过大家想一想就可以发现,我们主要是在谈事,某件事怎么做啊,和某个人的关系怎么处理啊,谈心的时候就非常少。和别人谈话也一样,大量的是谈事,很少谈心。这样的生活状态基本上是非哲学的。一个人什么时候养成了和自己谈心的习惯,就可以说他已经有了一种哲学的生活状态。
四、人生与哲学
人生的大问题就是这三个问题,人生哲学要讨论的就是这三大问题。第一是幸福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世俗意义;第二是道德和信仰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精神意义;第三是生死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我们最后会发现,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都有赖于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的解决,人生的意义归根到底取决于灵魂的品质。简单地说,灵魂的丰富是幸福的源泉,灵魂的善良和高贵是道德的根本,相信灵魂某种意义上的不朽则是超越死亡的必由之路。
幸福问题:
在西方哲学上有这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快乐就是幸福。还有一种是完善。认为只有精神道德上完善了你才会幸福。那么什么是快乐呢?只有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了,他才会快乐。人的需要最基本重要的有两种:生命本身的需要;
生命本身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大快乐,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如健康,身体的无痛苦与灵魂的无分扰、安宁,它与物质的欲望是两回事。因为物质欲望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与生命本身需要是两回事。中国道家就认为是这样,生命本身的享受比如天伦之乐,是古老的、永恒的,而现代人却往往放到了对财富、名利的享受上。
另一种快乐是精神的。这是最大的快乐。像读书、听音乐、思考等等。英国哲学家约翰姆说过,人的快乐是有高低之分的,只有这两种快乐都体验过了,你才会有比较,才会知道哪种快乐更强烈些。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快乐,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满足的傻瓜还快乐”,意思是,虽然大家都快乐,但精神上的快乐是最快乐的快乐。只有体会过了,才知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快乐。
周国平个人对幸福的看法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做自己的事,并且把它做好,最好还能靠它维持生活,这是一个大前提。另外,就是能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她也感到快乐。
道德和信仰问题:
这关系着神圣、精神的意义。以前我们谈道德,我们过份地注重规范性的东西。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等,但这是表面的,是意识形态的。而道德的根源,一是同情心,二是人的尊严。同情心是人的道德的开端,有同情心的人就是善良的人。现在,同情心少了,冷漠、见死不救、野蛮执法的挺多。这与我们的传统有关,因为个体生命一直不被重视,并一直延续到十年文革,同时,我们的法制转型不够,还没从人治向法治转变,每个人都有趋利的自由,但你没有损人的权利。法治社会的原则是鼓励利己,惩罚损人,这样的社会是有活力、有秩序的社会。道德的另一个方面是尊严,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是高贵的,我现在特别强调人的几个品质:丰富、善良、高贵。
高贵是灵魂对灵魂的尊重;而生命对生命的理解,则是善良。
生死问题:
哲学家们对死有两种看法,一是理智地对待死亡,不要害怕,像儒家,它主张“未知生,焉知死”,让我们先把生的道理弄明白,中国儒家是比较强调重生轻死的,认为人只要在生时尽自己的力好好做好人生的事情就行了。西方的哲学家,尤其是罗马斯多葛派,主张服从自然,心甘情愿地服从天命,你愿意死,就不痛苦。如果不愿意,那就会就痛苦。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很愿意、没关系、不动心等等。就像演员总要谢幕,旅客总要离店,果子总要落地。用理智的态度让我们接受它,不要抗拒。在这个问题上,宗教的态度更为彻底。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都认为死亡是一件好事情。认为灵魂是不死的,死的是肉体。他们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牢狱一样。所以死亡是灵魂的收获,是一种解放。基督教的看法是:生和死都是我,都是存在。佛教刚好相反,它则认为自我是不存在的,生是一个假象……两者相反,但没有对错,这都是信仰,科学是不能解答的。佛教是让你看穿生和死都是一种无,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更高级的存在。佛教是对生和死悟得最透彻的,在这方面它其实就是哲学。
网址:周国平·人生与哲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8557
相关内容
周国平讲座:哲学与人...[周国平哲学]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读周国平幸福的哲学有感
周国平:哲学带给人快乐的三种方式
一、哲学绪论(周国平哲学课笔记整理)
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幸福的哲学读后感
周国平:“幸福生活”的哲学追问
人生悲剧与快乐的哲学探讨:肖伯纳与周国平的观点差异
与周国平相近的哲学作家及作品很喜欢作家周国平,可惜他的著作已全部读完了,请各位推荐周国平粉丝们推荐同样好的作家和作品,以哲学的态度探讨生活和人生追求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