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分享】特教老师谈视障孩子的独立生活技能培养

发布时间:2025-05-22 01:38

亲子讲座: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技能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亲子生活互动# #亲子讲座#

小面包妈妈说

是否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或者说生活自理能力的程度是衡量视障孩子日后能否具备独立人格的重要方面,这远比掌握某种文体特长重要得多。

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特教学校的叶子劼老师多年来活跃在教学一线,接触了大量的视障学生及其家长。其本身作为一名视障人士,也对视障孩子自理能力培养这个话题也有着更深的体会。

今天的文章内容就是7月份叶子劼老师在七色花早教群里的一次语音分享,感谢志愿者湖北润润妈妈进行了后期的文字整理。经叶老师授权,现将以下内容跟大家分享,供当时错过语音直播的家长朋友们参考。同时也希望能给健视孩子家长带来一些启示。

点击标题可阅读叶老师曾为小面包乐园撰写的专稿《》

以下文字根据YY直播语音整理

一、独立生活对视障儿童的意义

我们先来讲一下什么是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感悟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适应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是视障儿童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环境的最基本技能,这是他们进行日常学习生活,发展其他技能的基础,对视障儿童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视障儿童生活技能的获得,需要长期的生活实践锻炼,需要教师和家长持续有效的引导训练,这是相关的概念。

首先来说说关于视障和盲的界定。

我希望咱们群里的家长在谈及孩子的残障时,用“视障”这个词,而不要说“盲”。因为视障是包括盲和低视力,盲指的是全盲,这个网上有详细分级标准。0.02以下、0.05以下、0.3以下、视野多少,这个网上都有,大家可以查一下,从医学标准来讲这样界定比较科学。

另外从现在提倡的残障人社会模式来讲,称残障、视障、听障、智障,这样更容易突出残障人的社会模式,与现在残障人权利倡导的主流相契合,现在残障人权利倡导以《联合国残疾人公约》为基础,所以大家以后在界定孩子的残障时将他称“视障”,残疾人也叫残障人,现在主流媒体都用的是这个称谓。

我个人认为,独立生活的意义对明眼儿童和视障儿童都是一样的,包括社会参与、就业、组建家庭和维系家庭都是一样的。

那我们为什么感觉独立生活对视障儿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呢?

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1、由于视障造成的限制,使视障儿童在获取生活独立性的时候要比明眼儿童面临着更多的障碍和困难。

2、是因为社会传统的残障观和社会硬件设施的障碍,影响了残障儿童的生活独立性。

基于这两点,我们觉得在获取生活独立性方面视障儿童比明眼儿童更难,但是我觉得它的根本意义是一样的。当然,由于视障的限制,视障儿童在提高自身生活独立性方面,需要发展一些独特的技能,比如我们常说的定向行走,还有烹调、个人卫生打理、家居打理,这些都需要有别于明眼儿童的独立技巧,才能够支持视障儿童,使他们的独立生活技能得到更好、更完善的发展。

二、在视障儿童发展和提高独立生活技能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的角色以及家长对此的期望和标准

在我们现有的视障人教育中,我个人认为在生活技能这块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它的课程教学手段也不完善,很多盲校其实都开了定向行走课,还有生活技能课。

但是我个人认为在相当一部分视障人教育机构中,定向行走的教学是不专业的,我说的是相当一部分,不是全部。有些学校还是相当专业的,像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做的还是相当专业。

那么生活技能课呢,在相当一部分视障人教育机构当中,生活技能教学真的是很不专业、很不完善的,就是个形式。比如好多学校没有供学生练习的厨房,在上生活技能课的时候,学生就没有办法练习烹调。

当学校独立生活技能教学不完善,家长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这一任务,这就要求家长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

比如定向行走,我们现在搞的定向行走,大部分是集中教学。现在中残联好像针对视障人的三项培训是定向行走、电脑和按摩。全国好多地区开展的定向行走都是在搞集中教学,把视障人集中起来,培训一到两天,告诉视障人怎么使用盲杖这些技巧,但是定向行走是练出来的,真的不是学出来的

比如在社区里,定向行走培训师应该告诉孩子,怎么样去找到他需要的服务设施,比如便利店、公交站,甚至是小伙伴的家,就是解决他的实际需求。

既然我们的教学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没有社工,没有社区指导师,那只能靠家长,家长也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1、家长的第一个角色:还拿这个定向行走举例,如果家长能够掌握一定的定向行走技巧,能够比较科学的训练自己的视障孩子,那么至少在社区里,这个孩子应该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独立行走的,是可以提高他的独立性的,这是家长的角色,也就是补充专业人员的工作空白。我希望家长能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当然这也需要对家长进行培训,也需要家长的主动学习和提高。

2、家长的第二个角色: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心理导师。我们现在谈论残疾人权利、和社会生活环境的时候,有三个普遍问题:污名化、标签化、边缘化。因为孩子残障的原因,家长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污名化、标签化、边缘化。

想让孩子独立地应对这样的局面是很困难的,所以家长作为成年人,这时候要理性地面对这个局面,并且要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困难并且解决问题。

如果家长不能做到充分的理性,自己很情绪化,这样必然会给孩子的情绪造成压力或者负面影响,所以我觉得视障儿童家长在心理调适这块真的是很重要,你的情绪不好,孩子的情绪就不好。

如果你认同了污名化、标签化和边缘化,那么就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孩子也会接受这些观念。

3、标准和期望:对残障儿童和健全儿童应该采取同一标准来进行教育和培养,比如我们考试的时候,最好能用普通学校的统考卷。如果盲校单独出题,经常会比统考卷简单。再比如,视障儿童在学一些技能的时候,有些老师会说,这个孩子视力不好,学成这样很不错啦。这明显是个标准不统一的实例,但是标准不统一,社会竞争是统一的。残障孩子要进入社会以后面临的竞争环境同非残障儿童是一样的,所以如果结果一样,那么过程就不要有区别。

我刚才强调的是残障儿童标准低于普通儿童,那么残障儿童的标准会不会有高于普通儿童的时候呢?

其实是有的。我个人就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我们讲的那种虎爸虎妈型的家长,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存在残障,就一定要超过别人。其实这些家长是很焦虑的,他怕自己的孩子在这种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对孩子的培养总是加码,弄得孩子也很累,大人也很累,这同样不是同一个标准。

对孩子的标准和期望其实要建立在对孩子正确的评估上

比如,孩子的残障会造成什么影响,孩子有多大能力应对现实生活,当然这个是要细化的。比如说5岁的时候要怎么样,6岁的时候要怎么样,要分解成小目标和小问题,这是需要专业技能的,然后根据评估,考虑孩子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既不能轻视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揠苗助长,要用普通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残障孩子。

孩子能成为杰出人才当然很好,但大部分小朋友长大了以后都是普通人,所以我觉得家长不要因为残障给孩子们施加太大的压力,人长大以后能自食其力就行。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从学前开始到学校教育,我们的量化和标准还是不完善,所以这就更要求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细致观察和细致分析,和可能遇到的专业人士多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看看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最基本的。

在有些地区,特殊教育正在推进个人教育计划(IEP),这其实非常重要。个人教育计划所涉及的人员包括家长、残障儿童本身,还有其他专业人员。在有些发达国家,个人教育计划是针对所有学生的,但是在咱们国家,个人教育计划还主要是特殊教育领域里的事情。但由于缺乏诸如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个人教育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不少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在遇到问题时,家长最起码应该知道应该寻求什么帮助,应该找谁提供帮助。

英文里面有个概念叫“小盲童怜悯综合症”,说的是人们基于怜悯,对视障儿童产生的特殊心态。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存在这样的心态,你就很可能会对视障儿童的行为过度容忍,从而造成另类标准,并进而导致视障儿童出现不被社会接受的另类行为。

比如,在吃自助餐时,如果视障小朋友随便去摸食物,肯定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所以,视障儿童生活技能的培养,既要承认特殊性,也不能放弃普视性。

我记得我前段时间看到刘明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她去美国开会,说是看见一位美国视障小伙子,与人谈话、举止都非常得体,她说看见一些亚洲国家的视障人,走路的时候总是后面一个人搭着前面一个人的肩膀,还显得战战兢兢,当然这跟文化有关,也跟视障人独立生活技能培养有关。

三、独立生活技能培养

昨天我托小面包妈妈帮忙发给家长几篇文章,那些文章都是关于视障儿童独立生活技能培养的。从那些文章里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要有科学,从小目标做起。

比如说让孩子熟悉室内环境,室内环境通常我们是从门开始,先让视障孩子沿墙熟悉房间的最外围,在让孩子熟悉房间里的各种陈设。室内环境最好不要轻易改变,如果要改变环境,也要及时告知视障儿童。

我想说的是,在生活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残障儿童家长一定要承认视障儿童的独特方式,或者说残障儿童和非残障儿童的区别,千万不能急躁

比如让孩子倒水,如果孩子把水倒在杯子外面还烫了手,有些家长就会从此帮孩子倒水,这个孩子还能锻炼出倒水的技巧吗?或者说家长看到孩子把水倒在手上了,家长会感觉很灰心,放弃了,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也不是科学的办法。

其实我个人觉得放弃比代劳要强,放弃以后孩子至少有锻炼的机会,如果代劳,孩子恐怕以后连锻炼的机会也没有了。

培养视障儿童独立生活技能必须要以确保孩子的安全为前提。

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给他创造最小限制性环境,让他进行锻炼。

1、要保证孩子的安全。

比如我上面说到的,让孩子在社区里行走,如果这个小区里车来车往,路况很复杂,孩子无法躲避车辆,家长就一定要帮忙,因为让视障孩子,尤其是全盲孩子在这样的道路上独自行走肯定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这个小区里有段路,晚饭以后人很少,让孩子出来自己散散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2、独立生活技能的科学性。

其实视障儿童独立生活技能的科学性是非常强的,是很专业的。我们拿定向行走来讲吧,比如视障孩子在一个环境里行走怎么样寻找路标呢?声音线索、气味线索、听觉线索,利用它所有感觉器官来捕捉所有可能的线索,这叫感觉统筹。

感觉统筹不单对多重残障儿童,对于视障儿童也一样适用,但是这个工作好像开展的并不普及。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家长应该承认视障儿童的独特性,比如说可以利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感知事物,包括舔。比如给一个可以入口的东西,他可以尝这个东西的味道,或者他可以用舌头来判断东西的形状,他也可以去摸。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讲清楚普视标准。

我见过从小失明的孩子,可能从小家庭对他行为的容忍度比较大,这些孩子们见了谁都愿意摸,当然这个是他探索世界的方法,但是如果长大了以后呢,你随便去摸一个人,这样很不礼貌,而且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个不符合普视规范。这就是我为什么总是要强调要同时承认视障儿童行为特殊性和普式性的原因。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助于视障孩子在长大后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3、在独立生活技能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发展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形成身份认同,对自己残障孩子的身份认同,对自己残障儿童家长的身份认同。

也就是说,家长必须要接受孩子存在残障这一事实。我们还拿定向行走来举例,视障儿童在确诊存在视障以后,在必要的情况下,一定要从小使用盲杖。但是我们有多少家长会让孩子从小使用盲杖呢?现在网上肯定有卖长度不同规格的盲杖,所以硬件条件没问题,但是好多家长恐怕出于情感和心理的考虑,不会让孩子从小使用盲杖,这就是个身份认同的问题。

Q & A

Q1:叶老师,我就想知道您最后解决吃自助餐的问题了吗?因为我也是视障,每次出去吃饭基本吃不饱,尤其像自助餐?

Mary老师:这种问题还需要问吗?向别人求助就可以了,公共场所有公共场所的程序,向别人求助是独立生活当中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技能。

叶老师:对对,像马老师说的向别人求助真的是一个重要的技能。另外我觉得类似自助餐的事情,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然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如果是一个固定的位置,比如勺子在哪儿,你顺着菜盘的边去摸,就会摸到勺子的。如果在一些酒店里头,情况比较复杂,环境比较陌生,就只能找别人帮忙。另外还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就是身份认同,你一定要接受自己的身份,我既然有困难了,也没有不好意思。所以我经常吃自助的时候,不会有饿着的时候。实在没有人帮助的时候,你让服务员管你,现在吃自助餐的地方都有服务员,服务员肯定会管,不要坐在那儿等,等来的东西不一定好吃,而且不一定吃得到。

刘明老师:去吃自助餐,当然需要来回拿取食物,让周围人注意到自己的需求,在他们拿取食物的时候记得帮自己也拿一份,很难吗?

连勤老师:特别支持刘老师对自助餐取食方式的评论。以及盲人超市购物等等,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Q2:在这里我想咨询一个问题,对于独立行走,孩子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的,但是过后孩子一走到以前的事发地点就会表现得很紧张很紧张,有时不敢过有时用跑的走过去,这情况怎么引导?

刘明老师: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他们的眼,“眼”看到孩子的问题,就得想想怎么样帮助他们克服问题解决问题呢。孩子走到那里为什么会撞,怎么样避免以后类似情况下再撞,教给孩子相应的处置办法,有办法应对了,当然就不害怕了。

叶老师:这种问题你拉着他的手让他多走几次,告诉他这儿没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前几天我们这楼道修暖气管,把楼道井盖打开了,我每次走过都很小心,关上后我每次走过还是很小心,走过几次没问题就好了,这肯定需要一个过程,适应危险需要过程,适应安全也是需要过程的。

刘老师说的这个是对的,定向行走真的是摔打出来的,明眼儿童也经常会磕磕碰碰,何况我们视障儿童,如果因为一些小伤你不让他走,他永远锻炼不出来,所在以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放手,让他去锻炼。

Q3:孩子喜欢摸别人的脸,有时候在我脸上摸来摸去确实挺烦的,我也告诉过她先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可不可以摸。

叶老师:这个问题是应该处理,小时候没问题,大了是真有问题。这个一定要讲清楚,什么人可以摸,什么人是真的不可以摸,习惯是培养出来的,一段时间后应该能改正。比如像我开会时,跟女士交流,我就特别注意这个距离,宁可远点也别近,而且我吸烟,吸烟的时候更是需要离远点。这个就是普视标准,社会毕竟有社会规范,这个得从小让孩子知道。

Q4:我家孩子呢,他凡是看到的东西,它就喜欢摸一摸,我知道他是用手去感知这个世界,感知事物的,但是看起来不是很雅观,就是在同一桌吃饭的时候啊,他是用手去摸盘子里的菜。像这种情况我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改正呢?因为我已经多次的跟她说过盘子的东西不能拿,盘子的东西不能动,他曾试着很凑近盘子的用鼻子闻,但是我看这方法也不是很好,这情况我该怎么帮孩子改正呢?谢谢!

叶老师:我觉得这个要在承认孩子的独特性和这个普视行为规范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我们既要鼓励孩子利用他所有的感官去探索世界,那么这种探索也不能影响别人。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呢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你再严厉点试试,看看情况是不是更好一些。有的时候如果孩子的这个行为碰到比较强烈的负面反应就会有改正。我见过我身边的有些视障人也是这样,大了以后,他可能会摸别人,别人很反感,加上对这个视障不了解,对他这个反应就比较强烈啊,就会表达出来,以后他才会好些。所以说孩子的形象举止真的是要培养,我们不是老说盲态嘛,纠正盲态也是这个独立生活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THE END>

如果家长朋友们针对本讲内容有何疑问或者想发表意见请在下方留言处留言,谢谢大家!

苹果用户打赏二维码,支持原创,感谢有你!

网址:【讲座分享】特教老师谈视障孩子的独立生活技能培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8633

相关内容

家长学校教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通用10篇)
家庭教育指导丨教做顾问式家长 培养独立型孩子
幼儿烹饪课程:培养孩子独立生活技能
寒假烹饪活动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pptx
家庭教育中的生活技能培养: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
生活老师培训的
幼儿园生活老师家长会演讲二:建立健康快乐的生活教育理念
培养孩子抗逆能力 提高孩子心理免疫力——武宁二中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心学问心理教育,面对生活技能培养: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
亲子教育: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秘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