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曾国藩:节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
荷兰是风车最多的国家,每1000个荷兰人就有900多个风车。 #生活知识# #趣闻#
曾国藩家训中有句名言: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期间有次到扬州视察,扬州的盐商盛宴款待,因为要找盐商筹备军饷,曾国藩不好意思拒绝,寒着脸只在眼前的一道菜上动了几下,其它菜没动一下,事后对身边的人说:“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
当初考中进士后做了一件天青缎马褂,他很少穿,平时都叠得整整齐齐压在箱底,有什么重大活动才舍得穿,以致30年后这件衣服还跟新的一样。
做为晚清一品大员,曾国藩对家庭的管理是很严格的,规定家里的妇女都穿纺布,就是他的一品诰命夫人也不例外。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节俭是个人品格重要的组成部分。
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的时候,都能在学校门口看到没吃完的煎饼、包子、喝了一半的稀饭扔得到处都是,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也是默认的。浪费在这些人眼里并不是羞耻的事,也没有负罪感,反而是一种时尚,吃不完的饭菜打包拿回家是丢人的事。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谁还在乎这个啊!表面上这是小事,一个馒头一碗粥几毛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孩子的价值观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形成的,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会认为,原来吃不完的食物可以像垃圾一样扔掉啊!
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饥饿,理解不了粮食来之不易,更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很多贫困的人连最起码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很多家长想着不能让孩子受苦,也不能叫别人看不起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满足,这更助长了孩子的不劳而获感,孩子既学不会感恩,也没法体会到劳动带给人的充实感。
久而久之,他们认为父母给他们的这种付出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到成年后都没法自立。
对己要俭,对人要丰,区分开节俭和吝啬
节俭是对生活中各种资源的怜悯与珍惜,不奢侈浪费,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吝啬是对金钱的过分爱惜与贪婪,是舍不得用。
不该花的不能乱花,该花的绝不心疼。
家里来客人了,要拿出最好的东西盛情款待;有人寻求帮助也要尽力而为。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带给人的满足感。相当多年轻人收入一般却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月工资3000元,用的苹果手机,全身上下名牌,今天和朋友小聚,明天出国去旅游,工资用完了,还有信用卡,渐渐的,月光族变成了月欠族。只知一味的透支未来,对自己的将来和理财没有合理的规划。
节俭无关收入的多少,更无关阶层,而是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与生活习惯。
曾公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成大器。”意思说是要是富人家的孩子和官宦子弟能够勤俭自律,在物质上能跟贫寒之士一样,将来越有可能成大器。我们的经济和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长头疼的问题,这也为孩子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让我们懂得了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食物的来之不易。
节俭历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到个人家庭,大到企业国家,每个人都应该有节俭意识,让节俭形成一种国民文化。
(来源:微信公众号“读书369”·杨晓玲)
网址:【家风家训】曾国藩:节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9277
相关内容
曾国藩——勤俭的家风一生受益节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
中华先贤家风家教故事|曾国藩
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勤俭,孝悌,睦邻
【春节特辑】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念:要勤俭、要谦虚、要仁恕
曾国藩的治家之道,总结起来就六个字:勤俭,孝悌,睦邻
从曾国藩家书中汲取的三大生活智慧
曾国藩八则家训,教育子女,一生受益!
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穷人想成为富人,需悟透节俭的3种妙出,好东西要省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