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保持专注高效和幸福感翻倍的科学(附Ted演讲)

发布时间:2025-05-23 20:56

分享日常小确幸,让幸福感翻倍。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简单快乐的生活哲学# #幸福感提升技巧#

当你偶尔「遭遇」心流时,你会体会到幸福的感觉。当然,如果希望更加频繁的邂逅心流,我们需要理解心流运作的机制。

心流:保持专注高效和幸福感翻倍的科学(附Ted演讲)

作者:泰普洛领导力

来源:泰普洛领导力(ID:Taplowleadership)

什么是心流?

心流概念的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特别强调「心流不是鸡汤,而是让你保持专注、高效、幸福感翻倍的科学。」

|part1

「心流」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早起晨跑5公里,不仅出了一身汗,烦恼和郁闷也随之消散,觉得神清气爽;在图书馆里,读到一本好书,沉浸其中,完全没有察觉天已黑…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地满足感悄悄油然而生,使你感到异常快乐。这便是心流体验。

心流的英文是「flow」。这一命名来自很多被调研者,对自己最优体验状态的描述:「一股洪流带领着我」。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又略有挑战的事时,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运动、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等等。

心流是一种状态,你的精神力完全投注时,视觉、听觉和嗅觉都会变得格外敏锐,思维会清晰有序,内心会充满着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

心流是普遍发生的,它发生在所有阶层、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中。一旦处于心流,知行合一且全神贯注,你会把生活中的琐事忘得一干二净,精神的混乱根本无法趁虚而入,你的知觉甚至泯灭,人与行动完全合一。

|Part2

「心流」概念的提出和来源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在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它强调心理学不应该只关注病态的心理问题,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幸福),也是非常重要的。

30年前,米哈里开创性地提出「心流」概念

2000年1月,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发表了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米哈里更是凭借其心流理论,为积极心理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30年前,米哈里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这一概念,并出版《心流》一书。这本书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分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最优体验。自1990年出版以来,《心流》一书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米哈里是如何发现并提出「心流」的?

米哈里是美国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二战时,他曾是一名囚犯,目睹了战争期间人民的痛苦与磨难。所以,他对幸福和满足感产生了好奇。

战后,他对艺术、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演讲,演讲中谈到了二战后欧洲人民遭受的心理创伤。米哈里对此感到非常着迷,便开始阅读荣格的著作,进而驱使他前往美国接受心理学教育,力求找到幸福真正的原因。

多年来,米哈里一直致力于幸福与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

上图为米哈里

心流产生的科学依据

从神经心理学角度来看,心流的产生与大脑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少有关。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的一个区域,负责更高的认知功能,例如自我反射意识、记忆力、时间整合力和工作记忆力等。然而,在心流的状态下该区域会处于暂时失活状态,可能引发时间感扭曲,失去自我意识。

米哈里采访了运动员、音乐家和艺术家,想知道他们何时能够达到最佳表现水平以及在这些体验中的感受。米哈里希望能发现是什么激发了创造力和幸福感。

大多数有意识的行为都需要动机,并且有两种基本的动机类型:内在和外在。内在动机,是因为你喜欢某件事而做。最高的内在动机是一种浑然忘我的心流状态,一个人完全沉浸于当下,时间对他毫无意义。外在动机是成功的动力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这种动机是短暂的。

米哈里发现: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了幸福的境界。

|Part3

为什么我们要练习并努力达到心流状态?

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

时光流逝,现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并不见得比亚里士多德更透彻。对于「幸福」二字,我们每一代人甚至每个人都要重新思考,重新来过。

米哈里认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状态,而非外在状态,通过创造心流——创造那些完全专注于艰巨但可行任务的高光时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幸福感与创造力。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我意识

说到幸福,先从快乐说起。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乐子,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与几个朋友聚餐畅饮等等,但这些快乐转瞬即逝,无法持久。

米哈里却认为,真正的快乐源自于我们的意识。

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就会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意识的力量也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反败为胜的挑战。

俄罗斯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曾把身陷牢狱的不堪转变为另一种心流体验。他说:「有的犯人会设法冲破铁丝网逃脱!对我而言,铁丝网根本不存在,犯人总数并没有减少,但我已飞到远方。」正因如此,他才能写出《古拉格群岛》这样的巨著。

幸福是快乐的升级

这种由自我意识带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我们平时之所以感到快乐不能持久,是因为我们的意识一直在表层的世界,由此带来的是:浅浅的喜悦、浅浅的参与、浅浅地工作……浅浅地活着。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浅浅的状态,让我们投入且深入地生活,去获取那种像美酒一般浓郁的、回味无穷的乐趣呢?其实,这种快乐也就是幸福,幸福是真正快乐的升级。

|Part4

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心流体验?

要体验心流状态,就必须远离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使人分神的元素,第一步便是尽量远离手机。

另外,研究发现,在一个相互信任和关怀的小组中,体验到心流的人比例大大提升。比如,近年来大受企业家欢迎的私董会。

心理学家通过对大量问卷和访谈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要达到心流,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

在「高技能和高挑战」的交织下发生

提到快乐,人们更容易联想到「享乐」,没有压力、不需挑战、非常轻松,比如看电视、刷抖音。这些活动确实能带来快乐,但它很容易被启动,是短暂的、浅层次的。

相比之下,达到「心流」的最优体验非常不易,它是在「高挑战和高技能」的交织下发生的。高技能,要求你得经历一次次的磨练,这个过程甚至刚开始是艰辛甚至痛苦的;高挑战,要求你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绷紧神经、敏锐应对,把体能和智力都发挥到极致。

2

浑然忘我,投入全部的注意力

把注意力全部投注其中,是产生心流的关键因素,也是应对「高挑战」的必要条件。

在今天的环境下,要获得高度专注非常不易。因为各种各样的信息,会每时每刻、无孔不入地侵入你的碎片时间。这种状态持续久了,你的注意力会变得分散而无力,「精神熵」不断增多。

有实验证明,全神贯注反而能减轻脑力负担,让你精神奕奕。这也是为什么,当你关掉手机,逼迫自己用一下午,全神贯注看完一本好书后,会感觉神清气爽。

3

有愿意为之付出、清晰明确的目标

拥有你为之兴奋又清晰明确的目标后,才有足够的动力去提升技能、迎接挑战。「我一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工作,但你也可以说,我从未工作过一天。」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提及工作时,是这样描述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发乎「内在」的强烈兴趣和动机。

4

有即时回馈

「有即时反馈」内涵包括:首先,你要主动做出行动;其次,你能感受到自己每一个行动要素,所引发的外界环境变化。你再根据这种变化,及时调整行动。整个过程的核心诉求是:掌控感。

当然,心流能力强的人,可以敏锐感知到即使不那么明显的回馈。有个成语「庖丁解牛」,听到刀在牛的肌体中游走,传递出的不同节奏,可谓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热爱写作的人,能感觉到每敲下一个字,大脑中杂乱的信息开始变得井然有序、富有生命力。

|Part5

比起闲暇时光,

工作更容易让我们获得心流体验?

「心理体验抽样法」实验发现:心流的体验,发生在工作时(54%)的机率,大大高于休闲时(18%)。

这是因为,工作场景的流程设置,更贴近心流所需的条件:可以发挥技能、有挑战有难度、有明确目标、有及时反馈等等。但是,大多数人都体验不到工作的快乐,因为他们大多对工作报以成见,在工作时充满抱怨和痛苦,认为它是强制的、是在替老板打工、是被剥削的。

这种成见根深蒂固,需要企业在管理实践中一点点消解。并不断从「心流」因素出发,改造出帮助雇主雇员利益平衡的工作场域。

米哈里说:

虽然一般人都很期待下班回家的一刻,准备好好享用辛苦挣来的闲暇,可是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段时间。更具讽刺的是,工作的乐趣比闲暇更多,因为工作有类似心流活动的内在目标、回馈、游戏规则与挑战,能使人投入,全神贯注,浑然忘我。

然而闲暇却没有结构可言,必须花更多精力才能把它塑造成产生乐趣的形式。需要技巧的嗜好、设定目标与范畴的习惯、个人兴趣以及自律。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在闲暇时错失享受乐趣机会的情况,比工作时更严重。工作不够投入,闲暇又任之虚度,最后他们的整个生命都暗淡无光了。

所以,真正幸福的人是那种工作时能体验到心流,闲暇时也过得丰富多彩,不会虚度的人。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直接去找反而不会奏效。

|Part6

如何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心流时刻?

对个人而言:能力与工作目标要匹配

根据米哈里的研究,产生心流的先决条件,是自己的能力与所做之事的挑战难度都比较高。那么在工作中,会出现两种情况:

1.你的能力已经很高了。这个时候非常简单,你只需要去做那些与自己能力相等的事情,即可达到心流的状态。

2.你的能力比较低。这时,你应该先去做那些比较简单的事情,直到熟练掌握了技巧,就可以把挑战难度提高到与你现在的能力相当的地步。一步步地提升难度,直到两者都进入较高水平,就可以达到心流状态。

对企业而言:要兼顾员工的能力、动力和目标

能力,是指考虑员工对工作岗位的胜任力。从心流角度出发,还需要考虑员工的特质、岗位对员工的挑战程度,让员工能始终处在「能力与挑战的黄金比例」。企业不仅需要培训员工,还需要通过工作岗位设计、轮岗、晋升等多种方法,使员工始终能处在高技能和高挑战的交织下。

动力,是工作的动因,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经济状况、家庭情况、社会环境,内在兴趣、价值观、驱动力等等。从心流因素出发,具备真正的内在动力,更容易全力投入而不觉疲惫。提醒企业管理者要深入了解员工的个性特质和内在动机等因素,并将之与岗位内容、目标设定、职业生涯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

员工越能看清工作的目标,越能够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他的行动速度才会越快。在心流的因素中,我们不仅需要目标和意义清晰,还需要把公司的目标变成员工的目标;把理解工作的意义,变成内在的使命感。

米哈里说「心流不是鸡汤,而是让你保持专注、高效、幸福感翻倍的科学。」

唯有从每天的工作体验和生活经验中创造乐趣,获得心流体验,才能真正提升生活的品质,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以下是米哈里在Ted关于心流的演讲视频

Flow, the secret to happiness (有中文字幕),敬请enjoy

| 版权说明 |

1.参考文献:

-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麦克·奥普兰:基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研究的8种创造心流的方法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mihaly-csikszentmihalyi-father-of-flow/

- 心流:为什么有的人总是精力充沛?(公众号:盖雅学院,ID:thinkwithgaia)

- 樊登读书:《心流》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 知乎:在工作中如何获得心流?(作者:少帅江河)

2、内容编辑:泰普洛领导力Ivana张婷,实习生郭雨桐亦对本文有贡献

3、如需转载,请在留言区直接留言;后台回复「转载」,看转载详情

本文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泰普洛领导力(ID:Taplowleadership)

最近发生了很多「花边新闻」,让很多人对感情失去了信心,对此,我在上期会员语音中谈了谈自己的看法。语音聚焦于:什么才是好感情?怎样获得好感情?请参考如下会员反馈:

@会员 向阳

第一,把选择一个好伴侣类比成一个公司选合伙人,是个很好的思考角度,关系到以后几十年怎么去经营和获得终身幸福;第二,关于伴侣的几个品质很有感触,最近自己也是和谈了半年的女朋友分手了,对方是个离婚家庭,先见了对方母亲,后面拜访了女孩的父亲,之后她父亲和她谈了一个下午,她提出分手,感觉挺没主见的;其中她母亲对她父亲的成见也很深的影响她的择偶观念;第三,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主动积极寻找下一个,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脸皮厚点去追求。

@会员 Ellen

成年人的性格价值观很难去改变,但是为了双方或者自我觉醒,还是有可能去改变的。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之前没有意识到对方无形中的付出与考量,等到吵架的时候,沟通的时候才发现问题所在,后面通过自己的努力,感情比之前更好。

另外一个点是双方要一起进步,也就是辉哥说的进取。如果一人原地踏步,也是有可能出现问题。这个时候回顾家庭目标,沟通,自我反思都有助于解决问题。

网址:心流:保持专注高效和幸福感翻倍的科学(附Ted演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12377

相关内容

TED演讲|变废为宝,玩转科学
TED演讲:Sam Berns
《TED演讲的秘密》解读
[幸福开讲]积极心理学—生活中倍增幸福感的秘密
5个精选办法,让你轻松听懂TED演讲
【TED:积极心理学...
TED演讲
寒假提升孩子自信表达力的10场TED演讲
ted演讲稿健康饮食2020
幸福生活的哲学:1....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