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亲子陪伴:改善家庭生活的质量,就是提升孩子生命成长的质量

发布时间:2025-05-24 01:45

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改善# #家庭和谐度#

疫情发生到现在,两年过去了,疫情看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需要我们谨慎对待的工作。虽然从全球来看疫情在减弱,有一些地方也开放了,但是这真的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役。疫情时不时地反反复复,原因很复杂,而疫情本身也在各种各样的变化之中。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所谓特殊时期它是一个非正常状态的时期。比如说疫情来了,一旦起来了,我们就要有很多的防控措施,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孩子们都居家学习、居家生活。实际上所有的人对这样的疫情、对疾病、对被隔离、对生活的这种“被中断”都是会心存恐惧,心存不安的。

父母如何关注孩子的情绪,如何觉知自己的情绪,首先避免焦虑?

父亲作为家庭“首席教育官”,如何与母亲配合,提升亲子陪伴质量?

疫情期间,我们如何通过改善家庭生活的质量,提升孩子生命成长的质量?

我们特别请到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老师,为我们一文讲透疫情期间,居家亲子陪伴,我们必须了解的爱与责任。

张文质老师

张文质老师是我国著名学者、家庭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

深入到全国上千所中小学校,开展教育讲座1000多场,出版教育专著30多部。

大概有17%左右孩子对自己情绪学业等状况心存忧虑

我们在(广东)一些学校做了问卷调研,问卷结果反映孩子的基本状况,跟这两年来其他的相关调查也都很近似。

当然,一方面我看到这些数据里面还是有一些让人比较振奋的内容的,毕竟孩子经历了两年多在疫情状况下的成长,有一半以上孩子对学业是有信心的,对生活是有信心的,情绪状况也是比较积极的。

还有一点就是对家庭的亲情状况也表现出了一种信心。家长的努力,为孩子创造了一种更好的生活成长环境。疫情到来,更需要的就是家庭的支持。

另一方面我也要看到大概还有17%左右的孩子对于疫情的各种状况,包括自己的情绪、学业等状况还是心存忧虑的,很可能心存忧虑的孩子比例还会更高一些。

疫情到底什么时候过去,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它是一个未知数。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老师、我们孩子的父母都要有一个思考,疫情产生的影响,包括这样被隔离的状态,居家防范的状态,对孩子的影响是要比大人大得多的,一定要有一个估计。

你不要觉得孩子在家都在父母身边,情况要好很多,但是就像我们做的问卷调查一样,孩子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最大的渴望就是回到学校,最大的渴望就是见到自己的同学,最大的渴望就是回到正常的生活。

这是所有的孩子最终的愿望,这种热切的愿望跟儿童成长的天性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我们成年人可以独处,我们成年人可以居家生活、居家学习,就是一个人的状态底下也可以生活,只要你有决心都可以生活得很好。

但是孩子是一个群体性的动物,孩子需要伙伴,孩子需要户外的生活,孩子需要跟同学交往,孩子需要真切地感受到他成长的状态,就是说他需要有特定的生活与学习的空间,他要看到小伙伴。对儿童而言,我们不能低估这一点对他们的消极影响。

比如说我讲一个国外学者的研究,这个案例就特别能说明问题。他说这两年疫情期间,有一些婴儿由于看到的都是戴口罩的脸,就没办法看到脸的表情,致使他整个脸部的表情的发育、眼睛的发育、大脑的发育都受到影响了。这是对婴儿而言的,但实际上对所有的儿童而言,这种隔离的不正常的状态,它产生的心理负面因素,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虽然疫情已经经历了多次,但是不等于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走出疫情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我们要特别重视那些

处于比较灰色情绪状况中的孩子

我们学校工作要特别重视那些处于灰色情绪状况中的孩子,还有平时情绪状态不是那么稳定的这些孩子。

这一点很重要。我觉得学校包括我们的老师,其实已经做了很细致的工作,现在就更需要爸爸妈妈的重视。

接纳恐惧

所以我首先谈的是对疫情、对隔离状态的这种恐惧,它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它,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某一些情绪,比如说他焦虑烦躁,容易跟父母有言语冲突,容易痴迷于看手机、玩游戏或者作业不佳,这其实都非常正常。

所以让孩子安全地度过疫情时期,这是家庭最核心的工作。

在这样的一个状况底下,因为孩子的生命跟生活的空间都受到了各种限制,这种非正常状态就一定有非正常的影响,我们要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之后,父母就需要改进跟孩子的这种相处方式,我们要对孩子有更敏感的觉察。

改善自己的情绪,自我感知

我们看到孩子有一些不佳的状态的时候,不要随意地、粗野地批评、指责,我们要接纳他,跟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能够从父母这里感受到支持,能够从父母这里感受到深深的爱意。这个很重要。

我记得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就有很多家庭的父母也处于极度的焦虑之中,而父母对这样的一种状态也束手无策,所以很多父母在疫情期间觉得非常崩溃。

包括这次疫情一些学校推迟上学,或者是学生隔离,就有很多父母也很崩溃,因为父母他要面对的是更为真实的来自于家庭居家这种状态的挑战。所以父母精神状况的改善,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更大安全感。

尊重儿童的“禁闭感”

第三,儿童从两岁到三岁左右,就完全从自我中心转向了与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生命得以发展,交往也是所有儿童本质的需要,他需要跟其他人互动,在这个互动中学会交往,当然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生命的释放,这就是人身上的动物性,也是人的一种天性。

当他受到限制的时候,他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包括所有的人都觉得这种禁闭状态里面好像时间变长了,原来一天很快过去,但是现在的时间变得非常漫长,这个时间你觉得很难熬。

因为时间从人的感受而言是相对的,如果有丰富的生活,如果有各种各样的积极的刺激、积极的影响,如果有更多的游戏与生命的互动,这个时间会过得很快。

但是在这样一个相对禁闭或者隔离的状态里面,所有的孩子都会感受到——我们以前经常说的度日如年,我们都会觉得如坐针毡,这其实也是一个生命的一种常见的状态。

如何让孩子有更温馨、更和谐、更积极的一种状态?

在我们教育孩子以及跟孩子相处方面,既然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一个不正常的状况,那么如何在家庭里面让孩子有更为温馨、更为和谐、更为积极的一种状态?

这首先是父母最为重要的一种任务。面对特殊的时期,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方式跟孩子共处,跟孩子一起度过困难的时期。

疫情之下的亲子陪伴,我们要从人的本性需求来谈“陪伴”这两个字。

亲子陪伴,就是父母亲要跟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我们谈到家庭教育,我都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就是家庭本身。

家庭生活本身就是生命的经历,家庭生活的质量本身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质量,也就是说,父母对家的理解,跟孩子相处的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一种安慰,最好的一种推动。

从人的本性来理解,陪伴本来就是人的一种天性。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最需要的就是母亲,孩子跟母亲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关系,所有的母亲都可以成为足够好的母亲,这也是我特别强调的。因为母亲孕育孩子的过程她就接纳了孩子,她就学会了跟孩子相处,她身上的这种母性自然而然地就焕发出来了。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一些母亲她自己的成长可能也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更容易焦虑,更容易冲动,更容易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恶言相向,或者是用某些错误的方式来解决跟孩子之间的一些问题。

当然在我们普遍的家庭状况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也比较严峻,就是往往这个父亲都缺席了,父亲不在场,母亲就更容易焦虑。

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母亲把对孩子教育的权利更多地交给父亲的这么一个过程。但由于父亲的缺席,母亲承担了原本需要父亲来承担的责任。

我一直强调,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我称为“首席教育者”这样的一个角色。

母亲做的最重要的是两件工作:一个就是爱孩子,让孩子得到爱的满足;一个就是让孩子获得真实的生命安全感,跟母亲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一个人只要跟母亲关系亲密,跟母亲的关系正常,跟母亲的关系特别健康,他就可以跟所有的人更友善,更具有这种自然而又亲切的合作关系。

但是母亲如果一直是由她来承担教育的工作,慢慢地她就会焦虑,为什么会焦虑?因为所有的孩子的成长过程,当孩子成长之后,光是以爱为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那是不够的。

我们要回到一个古训,叫“养不教,父之过”。因为教育最核心的是帮助一个人的生命成长,也就是说实现社会化,让他遵从社会的规则,承担个人成长的责任,更有勇气,更善于学习,更有生命的责任感、担当的意识。

这些工作更重要的是由父亲来促进的。

父亲作为“首席教育者”的

五项工作职责

作为一个父亲主要有五项工作职责。

第一项就是养家糊口,要承担起家庭的顶梁柱的工作。

第二项就是要给家庭、给孩子、给自己的妻子一种安全感,但是如果父亲缺席了,安全感就很难建立起来。

第三点就是规训,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更重要的规则跟原则。父亲要经常扮演一个更为严厉的角色,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更强的、更自觉的督责的这种意识,这就是父亲的工作,这样,孩子的成长才可能说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果父亲缺席了,孩子就找不到这样的一种生命的边界感。

第四项工作就是做孩子成长的生命导师,而这样的生命导师其实就是在跟孩子的相处过程中细致关怀,随机指导,在具体的生活中给孩子引导、帮助和关爱。

第五项工作,就是要成为孩子生命的榜样

现在,有很多的家庭,我们经常说妈妈变成虎妈了,妈妈变成虎妈,这不是妈妈所愿意的事情。妈妈本来就是一个慈祥的陪伴者,对孩子耐心的安慰者,对孩子细致的鼓舞者,她怎么变成那么严厉了呢?

实际上,她就陷入了焦虑,焦虑的最核心原因,是没有人接过她的对孩子的教育这个责任,没有人支持她的对孩子的教育工作跟家庭的生活。

当我们说陪伴的时候,其实陪伴的中心是会升级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母亲的陪伴,母亲用自己的身体陪伴孩子,母亲用自己的言语陪伴孩子,母亲用自己的情感陪伴孩子;接下来的陪伴,就是爸爸的陪伴,爸爸的陪伴更多的是跟孩子对话,带孩子走出家庭,引导孩子的人生方向。

父亲带来的安全感与母亲不同,母亲带来的安全感是内向性,精神性的,而父亲带来的安全感则是外来性的。

亲子关系,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母亲给孩子爱,养成习惯,母亲的天性是慈爱,但是不能给孩子果敢,坚强的品格,母亲要学会适时退场,到孩子六七岁,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就要接过家庭教育的接力棒。

很多孩子尤其是到了9岁以后,为什么这些孩子对妈妈就容易不耐烦呢?因为妈妈跟孩子的交流中心是在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妈妈可能会重复着对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关心,这样,妈妈有时候的话语内容就没有升级,这不是妈妈的缺点,这是妈妈的特点。

当孩子生命的需求,特别是精神成长的需求已经升级之后,如果没有爸爸的介入,这个孩子他首先就会跟妈妈产生冲突。

跟妈妈产生冲突,不仅是对妈妈造成情感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这种精神没办法升级。孩子这个时候他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他开始关心自己家庭以外、学校以外,甚至是城市以外的事情,关心一些大问题,而这些大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父亲参与进来,父亲要对他进行具体的引导。

如果父亲缺席了,我们每天的话题仍然是快点吃饭,吃完以后快点做作业,做完作业以后赶快睡觉,那么父母跟孩子很快就没有可以交流的空间,就没有可以交流的话题,在交流的方式上也可能就不会有创新。

这样,孩子当然有时候在家里,这个家就变成一个缺乏吸引力的地方。一个家不仅要温馨、舒适,安全感,这些是前提,更重要的是,这个家需要有思想的含金量,需要有生活的指引方向,需要有共同讨论的这些话题。

父亲要成为孩子的“友方“,与孩子建立起更好的、平等的,分享的,对话的关系,孩子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就会有更好的建设。

现在,孩子的生命危机有时候非常严重,其实并不是孩子变得更脆弱,而是更敏感,更个人化,要解决这一切,需要价值观的建设,勇气的教育,我们的父亲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孩子们能够在学业,乃至走向社会时,更有勇气,更有担当,更有责任感,都需要我们的父亲做榜样,引领和教育。

我会特别强调一个观点,只要爸爸在家,只要爸爸跟孩子对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

有人把孩子父亲上班的情景拍成视频让孩子们看,我认为很有必要。父亲要把我们的生活故事与孩子分享,才有助于孩子直面生活,走出自卑。

让孩子了解他父亲劳作的艰辛,可以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真相,破除他们的对生活的虚幻感受。让孩子直面人生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可以乐观期待,而更重要要让孩子去直面、理解生活,才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力。

在陪伴中促成

孩子的自我改善、自我纠错

在家庭中,我们如果跟孩子的关系有各种紧张、有各种冲突,甚至觉得孩子性格上有某些短板,其实首先父母要做反思:

是不是早期的陪伴有问题?

是不是我们在孩子成长之后,我们的陪伴没有升级?

是不是孩子成长之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仍然停留在对待孩子的婴幼儿状态之中?

因为所有的孩子都希望随着他的成长,父母能够以更平等的方式、更友善的方式、更尊重他的方式跟他相处,孩子都会急切地渴望自己长大。

在父母的心目中,你承认孩子长大,你不能只盯着他还没长大、还没做到位的某一些不足与短板,我们要通过促进孩子的成长,让他能够自我改善、自我纠错,这是家庭的一种最基本的立场

我们首先要明白陪伴孩子在正常的状态底下就是父母最重要的工作。

今天在特殊的时期,孩子生活在某种恐惧、焦虑不安之中,他是需要你安慰的,他是需要跟你细致交流的,你跟孩子交流的程度越深,孩子对你的认同感就会越强,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其实要改善孩子的精神状态,还不能仅仅是安慰,而是跟孩子之间要有话题。

我把有质量的陪伴归纳成三句话。

一是身体要在场。

爸爸千万不要一有机会就离开家,爸爸应该意识到,只要有时间更多的是要回家,家庭要作为本位,家庭要作为第一选择

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夜晚的时间是家庭的时间,应该创造条件更多地跟孩子相处。

你跟孩子相处的时间长度,你跟孩子相处的质量,也许就决定了孩子生命的质量,也许就会影响到孩子一生对你的情感。

实际上,孩子跟你相处的时间也都真的是很有限的。

二是父母要意识到并很珍惜跟孩子的共同成长。

只有你跟他有共同的经历,今后你才有美好的回忆,如果你没有跟他共同的经历,最后孩子长大之后想起来好像是一片空白啊。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所谓教育或者影响,它都是一种生命的互动,亲情的互动,情感的互动,这种互动它才可能产生更强大的共识、更强大的共同价值观。

也可以说,父母正是通过这样的共同生活、亲情互动等方式去引领孩子成长的。

三是做一个父母,你对自己的角色首先要有更强的认同感。

尤其是当我们现在发现孩子有某一些状态不正常的时候,我们就要想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包括孩子稍微长大一点,为什么不太愿意跟我们说话呢?孩子为什么情绪经常波动得这么厉害呢?

我们首先要从父母自身的角度去检讨这一切。也可以这么说,家庭生活越正常,孩子的生命状态就会越正常。

对父母们而言,我们都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我们跟孩子相处的方式,它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所有的人都是叫做“成为父母”,而不是孩子生下来以后你“就是父母”。

“成为父母”就意味着你需要学习,特别是在疫情这样的背景底下,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更多了。

这样的非“常态”的状况,每个人都会焦虑,那父母应该怎么改善亲子焦虑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困扰是两个方面,他既会感受到学业的压力,也会感受到亲子关系的紧张。

这个时候对父母而言,你对孩子更重要的是一种安慰,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具体的帮助。

记得疫情发生的第一年,刚刚返校复学的时候,我就大声呼吁,我说孩子返校复学了,千万不要进行摸底考试,为什么呢? 因为线上学习、居家学习,它本身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形态,这也不是孩子所喜欢、所适应的更有质量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果你急着对孩子做评价的话,通过考试方式做评价,有一些孩子就会崩溃,可能就会出现严重的生命危机。

我们既然是“非正常”的状态,那么这里面就需要有一个优先选项,就是要保障孩子生命的安全,保障孩子更健康的精神状态,保障孩子即使在居家的时候——都有生活的质量、生活的品质。这一点特别重要。

比如说有一些家庭,孩子居家,你完全不能接纳,你嫌孩子吵,你嫌孩子把家弄得一塌糊涂,然后你自己的生活也毫无头绪,你不能接纳孩子每天都在家、你也在家这么一种不断持续的24小时的相处状态。

父母自己首先出了一些问题,孩子在家庭里面的问题就会更严峻。所以这里面我就提出第三个观点,要有一个优先选项

我刚才强调的为什么不能以学业为中心,而是要以孩子的生命安全为中心,要以建设非正常状态底下的正常家庭生活、正常家庭关系为中心。

其实,孩子的生命有他特别脆弱的地方,人都有他特别脆弱的地方,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儿童,心智不平衡、不成熟,他有时候会陷于某一种失衡或者痴迷或者恐惧之中。

作为一个父母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父母你需要有更饱满的、更积极的方式跟孩子相处,这是一个很重要前提。

父母不要以孩子的学业状态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不要对孩子在家里有一些不太好的状况而进行指责。父母首先失控,对孩子的态度过分严厉,有时候用一种很不得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本身都是有危险的。

有一个学者是这么说的,他说在青少年自杀的案例里,可以说99.9%的孩子都没有死的理由,但是有时候是一念之差啊,这种冲动或者叫激情自杀,实际上是跟心智的不成熟,跟他所受到的不当刺激是有很大关系的。

所以我特别强调要有更积极、更健康、更正常的家庭生活,以孩子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考量,对孩子的各种消极或者灰色的情绪不可掉以轻心,包括我们现在学校也要非常重视跟家庭的沟通。

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一些问题,可以多跟老师交流,多跟专业人士交流,父母也要想方设法地去帮助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要把孩子的生命安全,要把孩子更正常、更健康的精神状况作为我们的一种考量,我觉得对他的重视怎么说都不为过。

我们父母有时候会有一些麻木,为什么会有麻木呢?因为你每天看到的就是这个孩子,你看不到他的变化,你有时候觉察不到他情绪方面的一些问题,有时候孩子已经有一些不健康的状况了,我们却把它看成是你特别不满意的一种表现,这样可能就错过了帮助他改善、调整的关键时刻。

刚才我说到,作为一个父亲,这里面又特别强调做一个父亲的重要性。母亲有时候会比较多地从情感、情绪这一方面对孩子进行观察,这是孩子所需要的,但是我觉得还需要有一种更坚强的力量来引领孩子。

孩子一方面他的生活中有某一些他需要解决、需要帮助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又需要有更好的价值引导,这一点特别重要。

你需要更多地引导孩子去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思考他生命的关切,也就是说,要改善当下的某种情绪,需要有更开阔的理解力,需要有孩子更感兴趣、更愿意讨论的重大命题去影响、去推动他的成长。

所以妈妈可以说是孩子爱的港湾,而爸爸应该是孩子坚实的臂膀。父爱如山,父亲需要引导、引领孩子看到更远的世界,这当然有助于他慢慢地建立他的价值观,他的人生理想,包括对世界的一种想象。

我前段时间在广州讲课的时候,媒体记者采访我,说要培养国际人才,你认为要从哪个地方入手?我说不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要先从培养正常的儿童入手。

他过正常的生活,有健康的情绪,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他有对自己成长热切的渴望,他总是心里面对美好的事物保持热情,保持好奇心,保持这样的积极向往,这是孩子走向远方最坚实的生命基础。

优秀的孩子往往都是从正常的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对社会有更强责任感的这些公民,一定都是从健康的、具有建设性的家庭里面培养出来的。

无论我们是在疫情的背景底下,还是在其他背景底下,作为一个父母,担负起这样的职责,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孩子是我们的甜蜜,也是我们的忧伤。我们怎么去跟孩子一起怀抱梦想,一起提升家庭的品质,一起为我们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父母的责任真的很重大,尤其是父亲的责任更加重大。

妈妈不焦虑,家庭就特别温馨;爸爸在场,孩子就会有更良好的一种品格力。有了这样的品格力的保障,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更健康、更安全。所有的孩子即使在疫情或者各种各样的非正常的生命状态底下,他都会有更好的生命底色。

撰文:张文质主编: 吴慧雯

运营总监:达文姣

编辑:韩彦平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2钥匙玩校夏令营

钥匙玩校学院制夏令营

在节日般的学习体验中延伸童年

7.16-7.24(共9天)

12-18岁

钥匙玩校招牌跨学科通识营

达芬奇的眼睛:用好奇心洞悉万物之趣

7.10-16&7.25-31

12-16岁

钥匙玩校2022剧本杀夏令营

逃离奥斯维辛

8.1-8.6

12-16岁

钥匙玩校 x 青少年生命复元

怦然心动夏令营:和压力说拜拜,给孩子的青春加点油

7.25-7.31

12-18岁

钥匙玩校 x AZAD机械艺术工作室

艺术工程营:飞车环游记

8.7-8.13

12-16岁

钥匙玩校 x 芬兰Arkki

环境艺术探究营:生长的艺术

7.25-8.2

10-15岁

钥匙玩校2022数学桌游营

在推理游戏中爱上数学

8.7-9 & 8.10-12

11-16岁

钥匙玩校 x 化工场

双语沉浸式音乐剧派对

8.6-8.14

10-16岁

8-11岁六艺通识营

在游戏和创造中锤炼六种能力

7.11-16 & 7.26-31

8-11岁

招牌跨学科营

万物复苏 世界重启

8.2-8.6

12-16岁

学习方法升级营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8.7-8 & 8.9-10

14-18岁

关于我们

营地教育|短期活动|课程策划|游戏化设计

TEDxChengdu

如何用游戏设计一款让人喜欢的夏令营

钥匙玩校,坐标成都的营地教育品牌,为10-18岁的青春期孩子的家庭,解决假期既要放松又要学习的问题,提供深度沉浸的游戏式学习体验。

曾被新华网、三联生活周刊、华西都市报、教育导报、新城快报、36氪、别的等多家媒体报道。

从2015年至今,钥匙玩校面对10-18岁的青少年推出超过20种的原创冬夏令营活动:“反恐精英”创造力训练营、“埃尔特”神经联动营、重走人类创造之路、“电光火石”电影制作营、鸡蛋通识营、学院制夏令营、世界重启营、桥梁工程营、游戏设计营等。

联络咨询

好奇教育微信:curionesty2021

网址:疫情下的亲子陪伴:改善家庭生活的质量,就是提升孩子生命成长的质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12750

相关内容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重视孩子社会情感发展的家庭养育环境创设(下)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真实而有温度的家庭教育
提升亲子互动质量,让孩子快乐成长
4条高质量亲子陪伴建议,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请认真看!
高质量陪伴孩子8个建议
疫情期间,家长如何做好亲子陪伴 —“管”与“陪”的智慧
怎样提升家庭生活品质和质量?怎样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困在“忙”里的爸爸们,如何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