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街道空间品质研究的当下及未来——基于近10年国内外可视化文献的计量分析
论文结尾部分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学术论文写作#
导读
在增量规划走向存量规划的当下,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对其空间品质的研究愈加重要。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与街道空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梳理与比对解读,发现街道空间的研究主要涵盖历史演变、设计导则、设计策略、构成要素、案例解析、活力和品质7个维度。国内学者针对街道品质的研究自2014年起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这与我国当下品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诉求是紧密相关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3方面进行深入评述,同时结合使用者对未来街道品质的诉求,试图基于既有研究成果的缺失、城市当下疫情防控要求和城市未来发展需求3方面对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趋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本文字数:4883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作者
贺慧、方宇星、张彤、张庆昊,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李明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苏畅(通信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01
近10年街道空间研究梳理
1.1 研究概况
从20世纪90年代起多种学科对城市街道空间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增多。
以街道空间为主题的研究发文趋势
来源:Web of Science网页。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检索源、“street space”(街道空间)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9月5日,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2010—2021年”,检索环境为“高级检索”,检索类别为“全部期刊”,检索得到4 158篇文献。由结果可见, urban studies(城市研究学)、environmental studies(环境研究学)、geography(地理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architecture(建筑学)、regional urban planning(区域与城市规划学)这6大领域占比最高。
街道空间研究学科分布树状图
来源:Web of Science网页。
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已跻居全球第二。
街道空间研究国家分布树状图
来源:笔者自绘。
将研究型论文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贡献分析可以观察到近年来 针对public space(公共空间)、health(健康)、green space(绿色空间)、built environment(建成环境)等方向的研究较丰富。
街道空间研究热点
来源:笔者自绘。
1.2 研究内容
根据学界对街道空间研究的聚类分析,结合城乡规划领域部分专家的建议,街道空间的研究主要涵盖以下7种维度:街道空间的历史演变、设计导则、设计策略、构成要素、案例解析、活力和品质。
1.2.1 街道空间历史演变
近年来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对街道的演变进程进行量化研究的趋势高涨。国内外城市街道空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特征存在差异,学界对街道演变进程的研究多利用既有文献,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归纳街道演变规律,并提出适宜城市未来发展的街道空间设计策略。
Time-line view视角下街道空间历史演变进程
来源:笔者自绘。
1.2.2 街道空间设计导则
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大都市已发布的街道设计导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 国外研究从人的使用需求角度出发,追求多元、精细化、可持续的现代街道设计目标,其先进的理念对国内城市设计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国内导控要素多将道路及两侧界面、街道空间中的各项设施甚至街道周边要素纳入其中,也强调了步行、自行车交通在街道中的优先地位,各导则的目标和理念具有类似性和普适性,但在实现街道要素的精准化导控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国内外典型街道空间设计导则对比研究表
来源:笔者自制。
1.2.3 街道空间设计策略
以street design strategy(街道设计策略)为主题词进行研究热点聚类分析和突引文献分析,观察到 “街道景观”(street landscape)在近10年城市发展各阶段均为街道设计重点关注的要素,近5年来“绿色街道”(green streets)、“人性化设计”(humanistic design)逐渐得到重视, 街道设计也从建成环境物质构成要素的形态设计转变为关注街道使用者诉求的“人性化”设计。
街道空间设计策略研究热点
来源:笔者自绘。
街道空间设计策略突引文献
来源:笔者自绘。
1.2.4 街道空间构成要素
《国际人文地理百科全书》提到,街道名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空间方向,一组街道名称在空间上进行配置和历史构造,构成了城市制图表达中独特而动态的城市文本。国外学者基于街道空间构成要素与不同类型个体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也为国内后续的探索提供了可靠依据。国内学者从聚焦街道的空间形态逐渐趋向于重视人的行为活动及心理特征的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1.2.5 街道空间案例解析
国外关注街道案例的多为规模较大的城市。国内对街道案例的解析多聚焦于具有一定历史或地域特色的城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团队积极推进对实际案例的研究。以上相关研究有助于学者探究不同特征街道的设计策略,为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国内以街道空间案例为主题的论文发表机构分布
来源:CNKI网页。
1.2.6 街道空间活力研究
自2015年来,针对街道空间活力的研究发文量呈现递增趋势。国外学者Siavash Jalaladdini等从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和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角度讨论了街道活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以街道空间活力为主题的论文发表趋势
来源:CNKI网页。
关键词共线分析显示街道活力的定量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其中POI(兴趣点)数据及手机信令数据的应用较广泛。当前较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利用GIS软件对不同街道的活力进行等级划分和分析,以及利用SPSS线性回归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街道构成要素对活力的影响。
街道空间活力研究热点
来源:笔者自绘。
1.2.7 街道空间品质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简•雅各布斯和列斐伏尔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研究先驱者开展了街道空间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的讨论。2010—2014年间,街道活力研究开始有所涉及。2015年部分学者开始探索街道品质。2016—2021年,街道演变进程及街道案例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呈递减趋势。2014—2021年,针对街道品质的研究趋势高涨,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2.3%。
以街道空间品质为主题的论文发表趋势
来源:CNKI网页。
清华大学龙瀛团队从量化评价方法和体系、同济大学徐磊青团队从空间感知的量化测度对街道活力均做出了积极的深化和有益的推进。街道品质的研究对象从聚焦于大城市转向不同规模的城市;研究数据由传统街景数据、城市地理信息数据转向更大尺度、精细化的开放数据,精准化定量研究有待提升。
街道空间品质研究作者共线图
来源:笔者自绘。
Time-line view视角下街道空间品质研究热点
来源:笔者自绘。
02
街道空间品质概念解析
结合近10年来国内外城市已发布的《街道设计导则》的内涵,本文更倾向于将街道定义为: 街道作为城市居民认知城市及感受城市生活的载体,是重要的城市线型开放空间,在宏观方面,街道是城市的骨架,重要的街道成为串联城市各类型功能区的轴线;微观方面,街道空间是使用者驱动和停留的场所,街道两侧建筑是使用者感知城市的界面,街道生活是城市特色和品质的缩影。空间品质指基于以人为本理念满足空间使用者需求的标准,该标准是通过使用者体验来衡量,初体验是空间的“外观”,再体验是空间的“性能”,深度体验是空间背后的“文化”,呈现的是物质空间环境对使用者的物理及生理适宜性,是一种针对空间多元环境的复合标准。
03
街道空间品质研究的计量分析
将街道活力与街道品质进行关联对比,发现街道活力是体现使用者对街道空间使用情况的流量和热度表征,是街道品质的影响因子之一,街道品质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对街道空间质量进行评判的主客观相互结果,而街道活力和品质并非呈现简单的正相关。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证实,街道活力增长到一定阈值后,空间品质或会呈下降趋势。总体而言, 聚焦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更具有规划干预城市空间品质的现实意义。
3.1 品质影响因素研究
3.1.1 空间影响要素
国内早期研究多从城市规划和交通层面探求街道设计的公平性。自然环境同样作为影响街道品质的重要因素,相关学者对街道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其定量评价提供了有利参考。
3.1.2 感知影响要素
列斐伏尔、凯文•林奇、简•雅各布斯和扬•盖尔等著名学者对街道空间人性化要素如何作用于城市品质与活力进行了开创启迪。国外学者 Angela Curl等对影响街道宜居性的要素进行探究;Kara E MacLeod等重点关注了街道的安全性维度;Ruben Talavera-Garcia等、黄建中等则推进了对人性化角度街道的可步行性研究。
3.2 品质评价研究
3.2.1 定性评价
J Ernawati等以围护结构、可读性、宜人性、复杂性、联系性和形象性为品质构成要素,提取人们对街道设计质量的评价;陈婧佳等从空间失序的视角,总结出以促进公共健康为导向,实现精细化城市管理和人居环境提质增效的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3.2.2 定量评价
街道行为特征与空间要素间的复杂关系使街道空间品质的评价和研究仍缺乏完整的评价要素体系和精细化标准指导,致使个案化的零星改造仍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和满意度缺失。现有研究成果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拓展了视野,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
04
研究趋势与展望
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收集及可视化解读,生成基于不同视角形成关键词共线图、时间线知识图谱、云聚类图谱等,对本次研究起到较大的帮助。
4.1 研究趋势
4.1.1 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为主走向定性、定量相互交融
近年来,定性描述历史已久且成果颇丰,定量解析自2016年开始随着开源数据的广泛运用而呈递增态势,当前以实际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而构建同类型街道品质及街道活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多。在对街道活力和品质的量化中,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街景图片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手机信令数据或以驻留意愿为代表的调查,并通过主客观评价方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影响街道品质及活力的因素。客观评价方法常见的有机器学习技术协助构建模型进行影响要素评定,也包括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网络分析;主观评价方法通常通过实地调研并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有效信息,最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语义分析法提取并确定评价体系中的影响因子。
4.1.2 研究范围: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从个体化到系统化
国内研究样本街道多来源于北京、上海两座超大城市,也涉及部分省会城市,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城市商业性街道及生活性街道,部分学者选取文旅资源本底较好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深入研究,但对以街道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公共空间而言,亦存在差异化分类指导的缺失。学界与业界对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范围逐渐从微观尺度走向宏观尺度。
4.1.3 研究应用:从空间优化策略走向品质提升的精细化规划管控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街道作为城市打造高品质生活的载体应承担更多的功能,推进大尺度精细化的研究有助于探寻促进公共健康的建成环境营造策略。当前研究应用多以某一条或某一类型城市街道作为更新实践对象,但 如何将街道研究的量化成果运用到规划管理中则较少涉及,且从提出构想到策略落地需要经历长时间的验证。
4.2 研究展望
4.2.2 基于城市当下疫情防控的健康街道品质研究
未来应考量街道在城市不同运转状态下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行弹性的街道空间设计,并结合使用者日常需求洞悉不同类型街道品质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上,国内外街道空间的研究仍需要从健康视角提出全面、系统的设计指导,在实践研究中进一步挖掘街道空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 未来国内的街道设计导则也需提出推进街道活动空间供需平衡、减少街道伤害风险的本土化街道健康性专项研究的指导思路。
4.2.3 基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智慧街道品质研究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与各领域相关技术的交融必将对城市空间未来的规划设计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交通系统的完善,进而丰富居民日常出行方式且提升通勤效率、为私家车及公共交通工具提供更精确的导航和应急设施以及实现街道空间的高效利用。
05
结 语
本文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原文见《上海城市规划》2022年第6期《街道空间品质研究的当下及未来——基于近10年国内外可视化文献的计量分析》。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世界步行日 | 街道视觉可步行性评估及其对居民步行活动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全周期管理视角下的街道更新实践后评估——以武汉市沿江大道卓越段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龙瀛:街道可步行性——围绕步行指数与步行环境的几个探索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网址:理论研究 | 街道空间品质研究的当下及未来——基于近10年国内外可视化文献的计量分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15087
相关内容
基于文献计量的个性化定制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近20年自愿简约的研究趋势与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的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的量化分析及优化研究
基于提高生活质量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室内空气质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街道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昆山开发区为例
基于空间与非空间分析的老年宜居社区研究
基于人性化的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知识图谱视角下的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