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当代 从艺术到生活 从中国到世界』《中国生活样式工作坊》研讨会回顾

发布时间:2025-06-10 02:20

了解武术的历史,从中国到世界各地的传承与融合 #生活乐趣# #运动乐趣# #运动历史#

8月7日上午,《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系列学术研讨会之“中国生活样式的空间表达(设计工作坊)”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在艺术展览场景(展厅内)中举办,是一场直击展览现场而生发的学术讨论。本次研讨会旨在传承传统中直面当下,从而思考未来中国式生活样式中的文化、艺术、设计方面的问题,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生活样式的表达形态,促成生活样式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向。

研讨会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承办。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清华美术学院教授苏丹先生担任,其他与会嘉宾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朱乐耕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伟,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自然生态基金执行主任罗艳,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新闻总监王洪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建筑学院党组织书记傅祎,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上海工艺美术》杂志主编、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周南,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浙江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兼职教授朱阳等。众多学者、艺术家、企业家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与社会实践,围绕展览主题展开了异彩纷呈的学术讨论。

首先,朱乐耕先生介绍了本次展览作品的创作情况,阐述了他一直以来倡导的陶艺创作理念,即站在国家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与发展以及对文化自信的强调,以及对中国本土化艺术在当代的转化与思考。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延续传统文化形式是文化自信的表现。陶瓷艺术不仅对中国,而且对西方生活样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后,朱阳先生阐释了本次研讨会主题的缘起,他认为生活是人类所有行为的终端,艺术与设计及其它学科在生活中被融于一体,因此今天所面临的社会文化转型是一个社会整体的问题,需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合作平台。因此跨文化、艺术、设计、商业四个领域进行共同探索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成立,本次展览展出的《花的三重境》便是在这个专委会平台上发起的“恒源祥线逅绒瓷艺术工作坊”中完成的。之后,朱阳继续介绍了本次展览策划过程中所应用的当代性的中国式美学、中国式的艺术形式、新形式在全球语境中的表达方式、艺术与设计融合的美学编码理论等四个问题,并归纳了展览中所涉及的表演与艺术场景、场景流、艺术再生产、美学性的文化差异、从美术馆蔓延到生活场景、美学编码等概念,他提出生活样式是贯穿文化生活艺术的美学主张,所以这次展览不仅仅是美术馆中的艺术展,其中以美学编码理论创作的《花的三重境》艺术场景作品,还有平行的设计作品,如日用陶瓷、服装、配饰等,这些设计作品将美术馆中的艺术所展现的美学蔓延到生活场景中。

接着,方李莉女士从宏观上阐释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在传承中创造”的内涵。她认为朱乐耕的陶瓷艺术创作离不开其生活的土壤,离不开国家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为其创作提供了多种可能,使其艺术创作由陈设瓷走向环境陶艺,并走向国际。在传承中创造,即指朱乐耕自身在传承中创造,也指朱乐耕父子代际之间的传承与创造,并且最终指向探索一种中国式的当代艺术。因此这个展览体现了从朱乐耕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朱乐耕艺术工作室近40年时间里的传承和创造,所以这不仅是一个艺术家个人的探索,也从这样一种视角展现了中国艺术现代化、当代化发展的一个历程。方李莉女士还谈到,本次展览充分体现了场景流,展馆变成了剧场,各种形式的互动互补形成场景流,为人类学的介入提供了契机,因此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本次展览的系列研讨会。

随后,傅祎女士认为,此次展览充分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既有历史的,也有未来的,既有艺术的,也兼具传播学等学科特点。特别是本次展览呈现了以艺术介入的方式制造了田野,引导观众的互动,观众的身份实现了多重化,提出了社交谱系、算法下的艺术、镜像、虚拟与未来的叠加、历史文本解构拼贴、社交平台参与模拟的表现多意性、数字孪生等概念,给人以重要启示。

罗艳女士因工作临时离开,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潇琳代读发言稿。罗艳女士对美感、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阐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以及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等。

接着,王洪波先生以“现代陶瓷的功用与表达”为题进行了发言,基于美美与共的理念,他提出了陶瓷的形而上的意义的重要性,他认为朱乐耕的陶瓷艺术具有两种指向性,其一体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二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本展览既有传统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指向未来,令其深受启发。同时他认为本次展览也揭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一方面是艺术对生活的定义作用,同时艺术也是对生活的拓展,是对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延伸。他特别提及此展览将会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即不仅给不同国家的人带来文化和思想的共鸣,更能给人带来某种启示。

周南先生认为,本次展览是一场艺术的盛宴,同时也拓展了工艺美术和美术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两者的边界。本展览的关键词概括为:数字、互联网、后家庭、后熟人,希望如此精彩的展览,在国内做新会展,把中国当下的艺术向世界更多地分享,同时也非常希望未来强强联合,从艺术端到生活端,把这两端紧密地连接起来,真正实现从艺术走向生活。

而后,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伟发言,他首先感谢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这次展览的支持,开幕以来他看过五次展览,每次都带来全新的感受。恒源祥集团是本次展览承办单位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的发起单位之一,陈忠伟先生是“恒源祥线逅绒瓷艺术工作坊”项目执行委员会的主任,本次展览中最重要的作品《花的三重境》是在这个艺术工作坊项目中创作的。陈忠伟先生表示,他是带着一种使命感与朱乐耕艺术工作室一同参与这次展览的,这个使命是基于国家文化与国家品牌战略的思考,涉及文化未来和国际化,同时也是对品牌走向国际化的思考。随后,他对全球认同、文化中心等问题展开了阐述,认为文化全球化、品牌全球化在于全球性认同,而全球性的认同前提在于自己的个性,需要找到自己的文化个性、品牌个性。与朱乐耕艺术工作室团队的此次合作在于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以艺术实践的形式提出解决的思路,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文化、艺术与生活有机结合,由此推动成立了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契合习主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构建适合的全球化表达方式,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此次展览的作品《花的三重境》,主题缘起于朱乐耕艺术团队连续的镜像作品,特别是2021年在澳门举办的《生命镜像——朱乐耕陶艺展》给了很大的启发。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了镜像理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对镜像精神的感受与表达,这是对人、对己的要求,镜像体现了哲学、数字、生活三个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人的表达变得越来越自信,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越来越模糊,生活样式的表达就变得越发有意境,如果说农业时代是一种集体的表达,那么现在的工业社会就是一种阶层式的表达,越来越个体,在表达中更注重自我,而现代技术能帮助自我进行多元转型。

因此本次展览具有深刻的涵义,从艺术作品创作到展览策划,再到展出和学术研讨,都是对生活样式的研究和实践,展览结束并不意味着活动的结束,恰恰是一个开始,是从艺术走向生活的开始。比如我们开发的“花的三重境”衬衫,上面是艺术作品《花的三重境》上的数字青花装饰图案,因此它不再仅仅单纯是衬衫的概念,而是一个从美术馆到生活的艺术场景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美学式场景氛围,表现出了一种美学意境。

最后,陈忠伟先生提到,好的艺术作品、好的美学共鸣是跨越国界的。未来希望一起讨论用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走出国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表达和传播,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当中的生活样式的表达。

研讨会最后,苏丹先生做了此次学术研讨的总结,他认为朱乐耕先生的勇气令人钦佩,将巨大的静态展厅做出动态的镜像式艺术场景,非常成功。这个艺术展的展厅气象不是传统工艺美术的气象,而是具有实验性的当代艺术的气象,其讲究空间的语言,具有呼吸感,留给观众足够的互动空间,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此次展览既是实验性的,也是回顾性的,从一个静态的展厅展柜走向动态的空间,从而塑造了环境。特别是将学术研讨融于艺术创作,实现了互补,非常成功,期待更大的惊喜。

撰稿人:东南大学范晓颖博士

审定:恒源祥线逅绒瓷艺术工作坊执行项目组

审核:顾红蕾

网址:『从传统到当代 从艺术到生活 从中国到世界』《中国生活样式工作坊》研讨会回顾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23133

相关内容

从他者到自我——中国当代艺术嬗变历程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从当代艺术、环境美学到生活美学——从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观东西方美学新主潮
从“一国民俗学”到“世界民俗学”
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传统手工艺如何回到当下生活?
中国工艺美术传统与当代生活
[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 中国民俗学网
中华手造让传统工艺回归生活
从追求永恒到生活艺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