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故道白云》:佛陀的十大生命品质
西安大雁塔聆听佛教禅宗故事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历史文化游#
最近看完了一行禅师的《故道白云》,禅师以朴实而诗意的语言,“如是我闻”记录了佛陀波澜壮阔又宁静平和的一生,让人无限感怀,也给人无尽的启发。总结起来,佛陀有以下几大生命品质,值得我们去临摹和学习:
一、永远平静、厚重平和
无论是年轻的悉达多太子
还是成道后的佛陀
无论深处于深宫大院
还是日后出家修行
悉达多永远是一个平静的人
不急不躁 理性淡定
心智沉稳 厚重平和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生命品质
为其证道归真奠定了先天基础
惟其平静 而后生定
进而契入甚深禅定
引发无上大慧
证得无上菩提
二、遍学五明、礼贤诸师
悉达多从年轻时开始
就广泛学习当时所有的五明、外道
礼拜所有的古圣先贤
不带任何执着 偏见
虚心学习并进行了切身的实践
好比庄稼 只有广泛吸收各种营养
最后才能结出丰收的果实一样
悉达多的广学多闻 进无止境
证得的境界经常超过老师
其后哪怕与老师分道扬镳
悉达多依然保持了最初的恭敬
成道后很多老师皈依佛陀
佛陀同样以礼相待 感恩戴德
三、为法忘躯 舍生忘死
悉达多拥有了一切
江山社稷 荣华富贵
但他可以放下一切 不起贪着
他和妻子做了无数的慈善
但发现这并非终极的救赎之道
为了究竟解脱 普度众生
决心离开王宫 出家修行
(耶输陀罗亲自为其打点行囊)
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遍学诸法 六年苦行
期间几近饿死荒野
幸有牧羊女施乳糜获救
其后了知苦行并非证道之途
但其中艰辛绝非常人所能安忍
——而这一精神依然是证道之本
而后更于菩提树下发下弘愿
终于破迷开悟 证得无上菩提
由此启示 若非有为法忘躯
舍生忘死之坚志
希求证道 几无可能
四、没有尊卑贵贱、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在古印度种姓制度盛行的时代
悉达多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高贵出身
而产生等级观念和尊卑贵贱
相反 他喜欢朴素的生活
他看到扇扇的女仆因为劳累而流汗
而产生愧疚之感 直言让他们休息
他认为所有人应该平等
甚至主动与“不可接触者”为友
对包括“贱民”在内的所有人一视同仁
即便是对小孩也有保持尊重
平等对待 信守承诺
成道后以后被尊为佛陀
对于无人照顾的路边病人
毫不犹豫出手相助并告知弟子
“你们要像救护佛陀一样救护所有人”
或许他了知众生本自一体
因此可以无我利他 不起分别
不放弃任何一个众生
扪心自问 我们是否有这一境界
是否形成了决定胜解
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五、永远宽容、理解、接纳所有的人和事
佛陀永远理解、宽容、接纳所有的人和事
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和对抗
没有远近亲疏 也从不记仇
成道之后更为智慧圆融
哪怕是恶意诋毁自己的人
哪怕是企图谋害自己的人
甚至如提婆达多那样“出佛身血”的人
也总是以谦卑、退让避其锋芒
以无限的慈悲和智慧加以化解应对
自始至终没有烦恼、嗔恨之心
更没有针锋相对
或许是因为他了知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更看到了众生的无明和烦恼
了知缘起、业力的种种显现
而这一切若非以慈悲、智慧以待
只会不断造作新殃
进而种下轮回、地狱之因
自他相害 无有止境
六、永远无我利他 永远自他相换
佛陀是一个真正无我的人
他总是能够替他人着想
并做出最为中道的抉择
当旱季饥荒 大家无法乞到足食时
佛陀会和大家一样挨饿
当弟子建议迁徙其他地方时
佛陀坚持留在原地
安定人心 共克时艰
当养马人以喂马的麸糠施舍僧众时
佛陀和大家一起共食
并告知弟子 只有无法乞食时
才接受养马人的供养
并叮嘱不要过多接受
以免导致马匹缺乏食料而挨饿
当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弟子
选择离开自己的老师而皈依佛陀时
佛陀会让他们慎重考虑
不要让他们的老师引发烦恼
要保持对老师的尊重甚至供养
当佛陀吃完生命的最后一餐
并感觉腹痛 身体不适(最终导致入灭)
他告诉供养人将剩余的事物埋入地下
不要再给其他人供养
并告诫弟子 不要迁怒于供养人
甚至还要赞叹其供养功德
佛陀会替所有人、所有众生考虑
总是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做到了完全的无我
做到了全然的自他相换
七、永远讲真话、实语、不妄语
佛陀是实语者、真语者、不妄语者
无论是面对普通的民众
还是国家之间的外交冲突
他总是永远真诚
对所有人、所有的事情
如是直面 没有任何遮掩逃避
没有任何算计 谋略和耍滑
坦诚以待 理性分析
不偏不倚 中道决策
而这些看似不够机巧的方式
却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当我们永远真诚时、永远讲真话时
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的智慧
它可以相对更好、更有效率
更加圆满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八、永远处于禅定中、活在当下这一刻
无论言行举止、行住坐卧
佛陀永远活在醒觉当中
永远活在当下这一刻
从不心猿意马 三心二意
当他乞食时 乞食就是最重要的唯一
当他走路时 走路就是最重要的唯一
他永远活在“专念”中
永远活在禅定当中
从中生发出无尽的智慧
由此无论说话、做事
他总是可以做到恰到好处
总是处于中道和圆满之中
而这种禅定智慧
既是佛陀证道之因
也是证道后的智慧显现
九、永远处于“正遍知”中 全然了知
佛陀了知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了知万事万物的前世今生
使得他看待事物具有了全然的视觉
从一碗水可以看到整个宇宙
从一片树叶可以看到
种子、阳光、雨露 土壤
缘起和合 前世今生
最终成长为树木丛林
并且永远不断生灭变换
总之 佛陀有一种无尽的智慧
从“无始”到“尽未来”宛然照见
所以佛陀告诫我们每一念
每一句话、每一个言行举止
看似无关紧要 微不足道
都会引发无尽的因缘和合
产生无尽的业力果报
最终需要每个人一一承受
由此我们要保持觉察 保持专念
了知一眼万年 一即一切
这也是活在当下的真正意涵
十、永远自足、自由、自在的人
无论是从前的皇宫生活
还是荒山野林的苦修
无论是先前的高床大卧
还是露宿山林 稻草为床
无论是山珍海味
还是日食粒米 饿昏倒地
悉达多对一切都可以概括承受
哪怕成道后被尊为佛陀
也与弟子一起同甘共苦
旱季无法乞食时同食麸糠
甚至回到迦毗罗卫国时
也依然与弟子一起上街乞食
当别人供养衣钵时
佛陀告诉弟子“三衣一钵”便可够用
而精舍或大或小 量需为准
不求奢华 更无贪著
总之 佛陀永远对一切随遇而安
永远不会执着任何外在物像
因为他熄灭了内在的所有无明和贪着
所以他可以一直心如止水
一直自由、自足、自在、安乐
由于了知诸法空相 无自性空
故而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修行的契机
一切都可以修行转化
一切都可以导向极乐净土
最终导向无上菩提
结语
请铭记佛陀的十大生命品质
并时时临摹、效仿、策励
或许这就是一种方便修行
毕竟每个人都具佛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佛陀
只是我们一直颠倒妄想
而没有将其发掘和唤醒
修行之路 山高路远
千里之行 始于跬步
如果我们在日常 在每个当下
从每一次境遇开始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从观察自己的呼吸开始
从看护每一个念头开始
假以时日 持之以恒
或许有一天也会拨云见日
豁然洞见诸法实相
获得无上自在解脱
获得无尽的轻安快乐
也许 这就是成佛的旨归
这就是修行的究竟真谛
网址:一行禅师《故道白云》:佛陀的十大生命品质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79717
相关内容
星云大师: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一行禅师:生活即是禅修
明真法师:佛陀的日常生活淡泊节省讲究卫生--学佛网
佛教“茶禅一味”的理念
佛教故事:禅师教你最简单的快乐之道
佛家禅意禅语句子(精选4篇)
黄庭坚诗禅交融的生命实践
佛系禅意店名大全
《生活禅纲要》序 || 生活禅——人间佛教新成果
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