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路上“鸡飞狗跳”?学了很多育儿知识也不好用?原因可能出在这

发布时间:2025-06-25 17:43

学习育儿课程能提升科学育娃知识 #生活技巧# #育儿建议# #育儿课程学习#

文:蚕豆麻麻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升级当父母后,更容易意识到要“靠知识养孩子”,这样才容易把孩子养育好。于是,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我也会去看一些育儿类书籍、听相关音频、参加一些培训,甚至去尝试教资考试,想通过这些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育儿知识。但是,想把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养育中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比如,书上说,面对哭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要有耐心,先接纳和引导孩子的情绪,尽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不要说教等。但与孩子的真实相处中,很少能一直做到如此理智,更多的是鸡飞狗跳,事后对吼孩子吵孩子的行为又充满后悔和自责。

不晓得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对如何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教养孩子心生困扰?

直到读了资深心理咨询师刘颋颋老师所著的《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以下简称《这样和孩子相处》)一书才发现:“靠知识养孩子”这个理念是对的,更是一种进步。但若要陷入“用知识和技巧养育孩子就可以”的误区,便容易出错了。

作者刘颋颋,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督导级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精神分析流派下的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咨询时长超过8000小时,积累超1000多个咨询案例。

在《这样和孩子相处》中,她指出,“靠知识养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自己,也没有理解我们的孩子,对于儿童的成长,可能只知道表面的相关知识,却没有理解这些知识深层的内在逻辑。”

对此,作者根据自身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空间育儿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探讨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四大主题:

一、深入了解亲子关系的本质

二、分析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会遇到的养育困境

三、改善和发展父母的内在空间,陪孩子一起成长

四、探讨养育孩子的有效方式,足够好的原生家庭,成就自带光芒的孩子

《这样和孩子相处》整本书通读下来,很多案例故事带给个人比较多的情感共鸣,也引发对一些自身问题的联想、理解和思考。比如,面对娴宝画好画给我看时,此前会使用评价性的语言说:“哇,你画得真好,比昨天的那张有进步呢!”。

读完作者的理论,在以后的沟通中多提醒自己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可能会说:“我看到你画了一个蓝蓝的白云,白云下有个绿绿的大树”。因为这样更容易和孩子建立一个舒适的分享空间,而不是让孩子为迎合我的价值观而去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个人还特别喜欢每个小节下面的“反思空间”,那一个个反思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个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的方法。下面,我将摘取三个对自己帮助比较大的“反思问题”做个简单的分享。

如果你也想从心理学层面对亲子关系有所深入的学习和认知,推荐把刘颋颋老师这本《这样和孩子相处》加入到自己的“2022年读书清单”中,领会不一样的育儿育己感悟。

反思空间一:如何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作者指出,“孩子和成人一样,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并用“空间”的概念解释,“孩子的心理空间往往处于养育者的心理空间之内,就像大房子套着小房子。因为孩子还无法完全独立地生活,对成年人的依赖性很强。

也正因为这样的依赖,以及孩子的弱小和不成熟,他们的外在空间和内在空间的需要往往会被成年人忽略,甚至侵入。但也正因为孩子的弱小和不成熟,他们才格外需要成年人对他们的内在空间给予足够的保护和尊重。”

那如何做到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呢?作者提供的反思方法如下:

请暂时放下自己内心对孩子的评价和期待,把你的孩子当成一个普通朋友,想一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尝试写下你的观察,需要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1、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他的优点是什么?他的缺点是什么? 3、他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 4、他通常什么时候希望和别人在一起、希望和别人沟通交流、需要别人的回应? 5、他通常什么时候希望自己独处,当他独处的时候,喜欢做什么? 试着写下自己的观察记录,然后和其他照顾者及孩子的老师交流一下。看看他们和自己的观察有什么差异。

通过这样一个观察方法,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娴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意识到在与之相处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点要去做改进。

反思空间二:如何做到原初的爱?爱自己,爱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这句很有煽动性的宣传语,在作者看来是不妥的。这句话意味着父母需要不断做出牺牲,而父母的过度自我牺牲,是对孩子的控制。因为当孩子享用了家庭的所有资源之后,他将不得不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而没有办法真正做自己。

作者指出,“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一味的牺牲、失去自我。恰恰相反,成为父母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将有机会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育儿先育己。让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内在空间变成“养育”自己的空间,建立一个足够好的空间,让孩子和自己都有机会成为独立而真实的自我。

在具体反思上,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1、仔细观察一下自己住的房子,有没有什么地方是你一直想要做出调整和改变,但拖延了很久没有做的?现在可以尝试去完成自己这个搁置已久的愿望。 注意点: 1).调整和改变的幅度不要太大,因为改变需要从小步开始,先尝试体验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2).这个调整的需要是满足自己的,而不是家庭或他人的。 2、完成上一步后,请你观察一下孩子的房间,并做类似的调整和改变。比如,可以给孩子床边放个小书架,让孩子放自己喜欢的睡前读物等。 3、请体验一下,满足自己的愿望时,你感受到了什么?帮助孩子做类似的调整时,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两者之间是否有一些联系,让你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这个方法还没来得及去尝试,我能想到尝试后,自己的那份满足感和娴宝将会有的开心。

反思空间三:如何做好引领,把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部电影叫《心灵奇旅》,涉及哲学层面的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是什么?通过一个学生的故事,这个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时成绩优异,却在大学阶段彻底迷失,让我们体会到,引领孩子的生活、引领孩子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与意义,有多么重要。

如何建立一个引领的空间?作者给出了三点建议:

1、要切身体会,不要讲大道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不依懒于父母说了什么,而是用什么方式说,以及做了什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在潜意识层面上的沟通与互动。”

难怪很多时候,我会发现娴宝有自己很多的影子,那说话、发脾气时的语气、表情以及处事风格等。

2、把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生本能”,在生本能的驱动下,我们想获得更多新鲜的体验,希望拓展自己的生活,期待发展与成长。

孩子也一样,不同的是,“孩子与成人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关注事件的过程,而不是事件的结果。”就如学习走路的孩子,即使每次的摔倒让他感到疼、会哭,却没有一个孩子会因此而放弃学习走路的体验。

3、认识孩子自身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作者认为,当我们指引孩子未来的方向时,应该重点考虑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性格特质和兴趣所在。让孩子走出我们的“房子”,进入外在的空间,进入未来的空间,让孩子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未来的道路。

同样的,作者在最后也给出了类似的反思方法:

假设今天你的孩子正面临高考,你会怎么帮他选择学校和专业? 1、你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能力和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2、完成大学学业之后,你希望孩子具备什么能力? 3、大学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有优秀的老师、丰富的社团活动等,你希望孩子怎样利用大学的资源? 最后,请回答以下非常重要的问题。 1、你为什么希望孩子读大学? 2、如何孩子选择不上大学,他还可以选择什么?对他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这个方法非常值得去好好反思,虽然现在娴宝还比较小,但方法是相通的,可以关注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应该具备的能力等,进而来指导自己平日该去关注的点。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过《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后,对这句话就更容易有新的体会了:“靠知识养孩子”没有错,但与之相比,更应该靠爱来养孩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孩子,更应该爱自己。刘颋颋老师在书中有说,“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一味的牺牲、失去自我。恰恰相反,成为父母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将有机会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愿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能把握好这样一个新阶段,在育儿路上,实现自我的丰盈,拥有更多爱的能力,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可爱的孩子们。

网址:带娃路上“鸡飞狗跳”?学了很多育儿知识也不好用?原因可能出在这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90317

相关内容

育儿=鸡娃?一边激励一边泪目,哪里是出路?
育儿=鸡娃?一边激励一边泪目,哪里是出路?
育儿秘籍大公开!好用到流泪的带娃神招✨
儿童房这样做好规划,在家带娃再也不用愁
育儿带娃小知识‼全都分享给你
带娃旅游=受折磨?不不不,可能是你的姿势不正确!
家长必读 | 这种能力,靠鸡娃鸡不出来,却决定孩子的未来!
育儿带娃小知识,助你轻松做妈妈
中班育儿知识下学期最新6篇
重新发现儿童|从早教到“鸡娃”:科学育儿观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