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艺复新:道明竹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03 14:56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传承与创新的生活艺术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健康生活艺术# #生活艺术设计#

竹编:以竹叙事,编织文化新生

道明竹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巴蜀大地千年的文化记忆。它以竹为材,以编为艺,是成都地区独特的文化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竹编技艺曾一度面临传承的困境。如今,在非遗推动下,道明竹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古老的竹编技艺中,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竹编工艺品,让竹编重新走进大众生活,也成为推广成都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

白静波:中国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残疾人非遗导师、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崇州市传统工艺促进会(非遗)会长、非遗项目“百年皮匠”第四代传承人

白梓忆:95后海归非遗传承人,成都市艺滋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近年来,道明竹编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了了解这门古老技艺的现状与未来,优衣库采访了两代非遗传承人:白静波与白梓忆。白静波是中国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也是崇州市传统工艺促进会会长;白梓忆则是白静波的女儿,95后海归,肩负着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到文化与市场的融合,代代相传,他们的故事是道明竹编的复兴之路,也是非遗文化之路上的生动写照。

1.请先介绍一下道明竹编的历史文化背景。

白静波: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是成都崇州37个非遗项目其中之一。道明竹编起源于崇州道明镇,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长江上游农耕文明的象征,以我们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原材料,通过精细的编织工艺,制作出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早前,道明镇从事竹编的大概有3万人,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竹编逐渐被塑料制品取代,不光是道明,长江以南的竹编行业都陷入没落。2018年,我去普查时发现崇州专业从事竹编的匠人只有170多人,现在人慢慢多起来了,大概有200,300位。

2.两位作为非遗传承人,为什么要提倡守艺?

白静波:手工编织里有竹编、藤编、草编、绳编,所有编织里面,为什么我们把竹编放在第一位?是因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实际上是竹文化。源远流长的竹文化,赋予了中国人竹的情结,竹编其实是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守艺,其实守的应该是竹编背后的文化,传播也应该传播的是竹文化,而不是说简单传播竹产品。

白梓忆: 我从小在传统手工艺的环境中长大,但真正对非遗产生兴趣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我大学学的是环境与开发,有次在学校报过一堂茶道体验,体验过程也很开心,快下课时老师说其实茶道来自于中国,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茶完全不了解,如果不做点什么,我的下一代可能更不了解。

有人说与其做传统的竹编,不如去打工,在道明从事竹编的人也越来越少,我心里就萌生出一定要守住这份文化,将它传承下去,让竹编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3.请问如何将传统竹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白静波: 我们从2016年开始尝试将竹编与现代生活用品相结合。比如,开发了竹编与瓷器结合的瓷胎竹编“熊猫抱竹”“白匠手作”系列产品,瓷胎竹编最早是由清代崇州人张国正发明制作,我们通过设计介入,既保留了竹编的传统韵味,又增加了实用性。另外我一直在做非遗走进校园,与川内15所高校合作,邀请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竹编产品设计,让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的火花。

白梓忆: 我们还尝试将竹编与时尚元素结合,开发了一些轻量化的非遗文创产品,比如竹编首饰、竹编包等,在年轻人中广受好评。通过创新设计,我们希望让竹编成为一种时尚符号,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和喜爱。

4.有典型代表作品吗?请说说创作背后的故事。

白静波:我和小白共同设计的这款“熊猫抱竹”竹编盖碗,融入了成都特色——熊猫,以及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德化白瓷”和“瓷胎竹编”。我先联系到德化白瓷传承人李永生烧制器形,再和道明竹编多位传承人一起探讨,选择生长2-3年的本地慈竹,经过刮青、破竹、开篾、起蔑、开丝、拉丝等多道工序,用细竹蔑丝在盖碗上进行编织。同时为了解决市面上大部分瓷胎竹编竹丝和瓷胎遇热水脱落分离的问题,我还专门研究在瓷体上设计一道很细的凹槽,保证竹丝不滑落更加贴合。

“熊猫抱竹”在成都大运会期间,作为国礼在金牛宾馆惊艳亮相,去年还出现在“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展区、金熊猫之夜、第37届百花奖等重要场合,也把成都的非遗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白梓忆:一个小小的文创产品,承载了我们40多个人、耗时两个月的心血,光是熊猫的设计就前前后后做了30多份设计稿。第一代“熊猫抱竹”采用传统国画形式,很有年代感,目前是第二代,采用贴金的艺术形式,从色彩和熊猫造型上更加立体生动一些,也更符合我们年轻人的审美。

5.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白静波:最大的挑战是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一方面,要保留竹编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如何通过工业化、标准化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这其实是很多老一代传承人在认知上的难点。他们会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如果你都用机器了,那我干嘛?但事实上一个竹编产品市场售价一两百元,背后的付出远不止这些,成本下不来,也严重制约了发展。

此外,传承人的培养也是一个问题。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周期长、收入低,很难吸引年轻人加入。为了改变现状,我们通过举办省级非遗竹编培训班、提供居家就业机会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竹编制作,了解竹编历史文化。

白梓忆:我觉得是如何去平衡与市场之间的供销关系。每次大家一问价格就摇摇头,你们漫山遍野都是竹子,凭什么卖这么贵?成本和产量限制了它的商品属性,更多时候是以伴手礼和礼品存在。

6.传统非遗应该如何抓住年轻消费群体,如何让非遗文创成为年轻人生活里的日常消费品?

白梓忆: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非遗故事可能才是关键点。比起消费,年轻人更在意是不是好玩的,比如先试一试竹编体验怎么编,至于是否愿意买单,可能是下一步的事。大家愿意消费的不只是非遗文创产品,还包括它背后的故事、文化情怀,文化自信也起到了很大一部分作用。

7.对竹编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许吗?

白静波:全世界的竹种植面积每年都在递增,产能很大,所以现在都在提倡以竹代木,以竹代钢,以竹代塑,但这也就意味着必须要用工业化的方式介入,广泛推广竹产品。我们也在积极制定标准化,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量和市场竞争力,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更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白梓忆: 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真正实现了环保零污染制造生产,希望未来竹编可以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以竹代塑不仅是生态保护的中国智慧,也是非遗竹编行业的新方向。

8.作为95后新生代,如何理解“旧艺复新”。

白梓忆:我所理解的复,其实不是重复老一代人的技艺,而是复苏这些旧有的文化,能够通过竹编文化复苏与现代生活做结合,用旧文化托住新时代的需求,因为只有需求才能决定它更长远的走下去。

文章来源:优衣库

网址:旧艺复新:道明竹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20546

相关内容

我国传统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年轻传承人 让道明竹编在创新中重获生机
我国传统竹编工艺之现代传承与产品创新研究
记非遗竹编传承人谢绪娇与她的“竹间美学”
匠心修复,旧物焕新 —— 家具修复手艺人的坚守与传承
中式竹编灯具创新研究
腾冲北海:竹编艺术的智慧传承与生活美学
自制古装短剧,传承与创新的艺术之旅
淮扬菜大师邓晨:传承与创新的烹饪之路
一剪一刻皆是传承与创新:太原剪纸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之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