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这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其实这个老太太
是一个文艺老清新
更是一个瓶子控
她收集了来自96个国家的3500个瓶子,她笑称这是自己的“金库”。
她没有像小清新那样在墙上种植开心农场
也没有在书房里挂些花花草草
这位老太太说:“世界已然那么拥挤,可是我们仍然不断地在生产废物。它们在我们身边如此普通,如此触手可及,也如此廉价,可是对于我来说,它们都是可以盛开的花。”
在海底飘游的水母,这造型和灵动感你仿佛感觉得到它们畅游时的快乐。
这霸气十足的龙虾君还原度简直神了!你看出它的身体是瓶身做的么。
我去!摊上这家伙,凶多吉少!
老太太把捡来的瓶子重新切割,互相组合,搭配上一点点想像和灵机一动,它们就是你案头上情趣盎然的多肉植物……当然,有时候为了一种特殊颜色的塑料瓶子,还是够磨人的。
这个老太太就是捷克艺术家Veronika Richterová
她个性鲜明的色彩、表现主义的语言、极具西方意味的审美形式,以一种从心灵出发的纯朴情怀传播着对大自然的爱心。
不仅仅是花,它们还能变身成为一只白色的飞蛾,一只有毒的雨蛙,或者一只萤绿色的水母,她用一双巧手、一颗善心,将垃圾变美学,结合生活、艺术、文化、在世界各个角落散播创意的种子,点亮生命的价值。
不只是外国,在中国,也有着同样的剩余美学。
艺术家宋冬以“废弃物”为创作的主题,让废弃物在艺术馆重新盛开。
宋冬为创作收集来各种各样的废弃门框和生活废弃物。
加以打磨加工上色
变成富有想象力的装置艺术
宋冬以当代艺术的手段完成了对日常物品价值的重新确认,这组有着浓重中国家庭气息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和强烈共鸣,他将个体记忆与大众记忆交织在一起,去呈现从市井生活的窘迫中爆发出的创造力。
这组作品均改造自垃圾废料,它们在被废弃之时便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艺术家将这些日常之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剥离,呈现出有着独特视觉愉悦感的抽象装置。宋冬的探索从日常之物出发,不断发掘日常生活中间最具价值和意义的层面,建立起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转换通道。这个“通道”看似建立在空间场景乃至形式的外部转换中,实则是内在的认知转换,宋冬以一个自相矛盾的自造词“抽象现实主义”来描述这种转换。
除了借以收集物品来缅怀、填补精神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代人的生活哲学,这与历史时期中的中国社会所处的现实有关,对于经历过物资极度匮乏年代的人而言,“物尽其用”成为一种生存之道,这种思想带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痕迹。宋冬以家庭作为艺术的主题,情感真挚质朴,同时也让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直面“消费”话题,以对抗消费的方式,激起观众的共鸣。
仓苍认为,消费主义对于世界发展是推动的,但它同时也推动着毁灭。因此设计师在视觉结构组成的世界里,往往会生活轨迹里的拾荒者。灵感+视觉垃圾的善用,往往能够产生不常规的美学。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审美教育条件下,人们会在美观和实用之中倾向后者,但总有一天,当心灵深处的美学感召能突破外界物力局限时,美,会跨越一切障碍,击中我们每一个人。垃圾美学不仅是对资源的回收利用,更是一种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全新视角。生活处处有美好,即使偶尔有些负面垃圾,也可以在不经意间成为通往幸福的道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cangyeshuomei或者搜索“仓爷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