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历史风貌同时保障居民生活品质与建筑安全

发布时间:2025-07-05 00:30

遗产保护,保护历史建筑 #生活乐趣# #公益活动参与#

转自:劳动午报

本报讯 (记者 盛丽) 记者从北京市住建委了解到,本市近日发布《居住小区类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为全市居住小区类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提供了详细的操作规范。

《导则》对居住小区类历史建筑修缮工程的查勘测绘、材料、施工及验收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居住小区类历史建筑修缮需遵循三大核心原则,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保障居民生活品质与建筑安全。强调修缮过程中必须使用“同质材料”或“类似材料”,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工艺、形制和风貌。针对门头、雕花、特色饰面等“有价值部位”,要求制作1∶1样板比对确认后施工,确保历史建筑的原真韵味得以留存。

在严格保护有价值部位前提下,《导则》允许适度更新设施设备,提升建筑防火、抗震、节能性能,改善居民厨卫、采暖等基本生活条件。同时规定,新增管线需隐蔽处理,减少对建筑外观的视觉干扰。要求修缮前必须进行详尽的查勘测绘和结构安全鉴定,针对地基沉降、结构老化等潜在隐患,需制定科学加固方案,确保建筑安全耐久。

为确保修缮工程准确还原历史风貌并切实提升居住品质,《导则》构建了一套覆盖修缮全流程的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修缮前必须完成对场地环境、建筑结构、设备管线、防灾能力的综合查勘。对修缮使用的木材、砖瓦、灰浆等传统材料制定了细致的检测指标(如木材含水率、砖体密实度),确保其性能符合保护要求。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尤其对“有价值部位”和结构加固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管控。特别规定,拆除的构件需编号存放,复建时严格遵循“原位归安”原则。附录详细列出了清水墙清洗、木门窗修复、坡屋面瓦作数十项传统工艺的操作要点和质量控制标准。鼓励采用三维扫描、动态监测等数字化技术记录建筑信息,建立数字档案,并与城市智慧化系统联通,实现长效监测。制定了涵盖院落环境、主体结构安全、有价值部位保护、节能性能等9大类16项详细验收要点,并附有专用《交付验收记录表》,确保修缮成果经得起检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在保护历史风貌同时保障居民生活品质与建筑安全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26643

相关内容

保护与再利用,让历史建筑焕活归来
【历史建筑】如何活化利用? 有机更新,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
横桥历史文化保护与再利用
智慧楼宇一体机的智能安防系统:保障建筑安全与居民生活质量
东山“觉园”老建筑获新生:传统风貌建筑活化利用
保护与利用并行,让老建筑更好“活”在当下
历史建筑结构改造与再利用技术
一幢历史建筑重焕新生的记录
花东区旧房改造,重塑城市风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历史环境中的传统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