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当时间成为消费资本,解码有闲社会的经济新变量
学会基本的当地语言,避免消费陷阱 #生活技巧# #节省生活成本# #经济生活技巧# #低成本旅行建议#
意见领袖 | 薛洪言
在成都的茶馆里,退休教师王阿姨正和老友们计划一场文物修复主题的研学旅行;长沙的街头,刚结束兼职的00后小李在剧本杀店门口排队——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社会的新图景:有闲阶层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崛起。
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炫耀性消费”的经典批判,到当代“时间宽裕但收入下降”的群体特征,有闲阶层的内涵已悄然重构。当中国经济从“生产驱动”转向“消费驱动”,这一群体既是激活内需的“经济湿地”,也是时间价值异化的矛盾焦点。他们的消费选择,既可能孵化出泡泡玛特、村超等新消费形态,也可能陷入“低技能-低消费”的恶性循环。
如何在“有闲”中挖掘“优闲”,在“时间冗余”中创造“价值增量”,成为解码中国消费升级的关键命题。
有闲阶层:消费升级的动能与时间价值的异化困境
有闲阶层的出现,本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刻度”。正如柏拉图所言“闲暇是人生的精华”,当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积累到足够水平,人们得以从生存性劳动中抽离,“自由时间”便与“自由现金流”共同构成新的经济变量。这种“双重自由”,恰是消费升级的核心动能——收入决定消费的“支付能力”,时间则决定消费的“实现可能”。
未来十年,中国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有闲人群潮”,一边是数量庞大的就业不足的年轻人,一边是每年超2000万人步入退休年龄(1962-1975年“婴儿潮”期间出生人口总量约3.53亿,年均2521万人)。这两大群体的共同特征是“时间宽裕但收入下降”:年轻人因岗位不足主动“慢就业”,退休人员因养老金替代率(全国平均45%左右)收入缩水过半。
当“时间变得便宜”遇上“收入明显下降”,中国消费结构正经历剧烈重构:重资产的房产、汽车消费收缩,轻资产的奶茶、电影、演出、户外等“时间耗散型”消费崛起。
这种转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轻型消费的繁荣能吸纳就业、激活内需,但也隐含通缩风险——当时间的“机会成本”降低,人们更倾向于“用时间换金钱”,导致劳动力价格下行;当收入预期走弱,“预防性储蓄”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将长期存在。
一方面,有闲阶层依然是消费升级的“内生动力”。在宏观经济循环中,他们更像一块“经济湿地”:当房地产深度调整、外部需求收缩等冲击袭来时,富裕的有闲者购买奢侈品、豪车,拉动高端消费;收入下降的有闲者转向奶茶、剧本杀、短途游,激活下沉市场。
成都、长沙的消费繁荣,贵州村超、淄博烧烤的现象级热潮,无不是有闲群体的时间与需求集聚后,对消费市场的“精准滴灌”。更重要的是,有闲阶层的“无用之用”——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投入、对基础研究的好奇、对小众文化的探索,往往成为新消费场景的“孵化器”。从泡泡玛特的盲盒经济到蜜雪冰城的“平价快乐”,从老铺黄金的国潮复兴到户外露营的全民热潮,这些消费独角兽的崛起,背后都站着一群“有时间为热爱付费”的有闲者。
另一方面,当“时间宽裕”与“收入下降”成为有闲阶层的共同特征,时间的价值正在经历深刻异化。
生产性时间贬值首当其冲:失业青年本应用于技能提升的时间,被廉价娱乐(如日均5小时刷短视频、沉迷游戏)吞噬,形成“时间贫困陷阱”——充裕的闲暇不仅未能转化为人力资本,反而加剧了技能折损。
象征性时间通胀紧随其后:退休群体跳华尔兹、听演唱会等“炫耀性有闲”行为,因脱离生产体系而丧失传统的社会地位象征意义,沦为鲍德里亚笔下“无所指的消费符号”。
更严峻的是创造性时间挤压:按照《百岁人生》描绘的图景,长寿时代本应释放的“学习、艺术”等创造性时间,被两类群体的生存焦虑吞噬——青年人忙于零工谋生,老年人困于医疗储备,无形资产的积累陷入停滞。
当时间无法有效转化为技能或创新,反而成为廉价消费品,社会将陷入“低技能-低收入-低消费”的恶性循环。换言之,上述时间价值的异化会直接动摇工业社会的根基。
有闲群体的分野:制度性闲暇与被迫剩余
凡勃伦笔下的“炫耀性消费”,在当代中国呈现出更复杂的面貌。这种复杂性,本质源于有闲群体的本质分野——退休群体的“制度性闲暇”与失业青年的“被迫剩余”,其差异远超年龄,更在于时间来源的合法性与社会意义的赋予。
退休群体的闲暇被默认为“earnedleisure”(挣得的闲暇),是养老金制度授予的“人生奖章”。他们的消费逻辑延续着中产生活审美:3万元欧洲游的“代理消费”不仅是自我满足,更是通过资助子女购房、孙辈教育确立家庭权威;跳广场舞、上老年大学的“第二人生”追求,本质上承接了凡勃伦所说的“代理有闲”功能——用时间证明一生的劳动价值。
而失业青年的闲暇则被贴上“社会冗余”的标签,是市场排斥的“剩余标签”。他们的消费逻辑是防御性的:用盲盒收集替代奢侈品,通过汉服圈、电竞社群的“亚文化圈层”重建归属感;当越来越多的青年认为“学习无法改变命运”,其廉价娱乐中的“炫耀性有闲”(如炫耀游戏战绩),不过是对“非生产性人口”道德指责的无力反抗。
这种分野的根源,是工业社会“劳动荣誉观”的解体。退休者的闲暇被社会默认“正当”,其消费行为能获得传统价值体系的包容;而失业青年的闲暇则被视为“越轨”,其任何脱离生产的行为都可能引发“寄生虫”的批判。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批判的“非生产性人口”困境,在当代以更隐蔽的方式重演——当青年的时间无法被劳动市场“定价”,他们的消费行为便失去了社会认同的锚点。
破解困局,需超越传统经济政策,从时间价值重构和群体差异响应入手。唯有将闲置时间重新锚定为生产要素,才能避免社会福利系统崩解。
其一,建立“时间银行”的跨代循环。瑞士模式证明:青年人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积累“时间积分”,未来可兑换为自身养老支持。这使青年人的过剩时间转化为“生产性资产”,退休群体的需求则成为“时间定价”的锚点,形成代际闭环。
其二,发展分层的银发经济。针对退休群体的“创造性闲暇”需求,高端市场可推出定制研学旅(如文物修复主题游)满足文化实现需求;普惠市场可构建社区“技能交换站”(厨师教烘焙、教师授诗词),激活其生产本能,这与日本“1厘米宽1万米深”的银发经济模式形成呼应。
其三,创造青年闲暇的“转化接口”。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新业态从业者社保管理办法,通过打破劳动关系壁垒、创新缴费机制、强化平台责任等,为超2亿灵活就业者构建起“兜底有保障、选择有弹性、服务有温度”的社保体系。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补贴政策、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覆盖面,并推动平台与社保系统深度融合,让新业态从业者真正实现“劳有所保、保有所依”。
有闲社会的消费升级与内循环新逻辑
有闲社会的深度演进,正以“时间要素”为杠杆,撬动我国消费升级的底层逻辑重构,并为经济内循环注入更具韧性的新动能——这种影响远超“消费规模扩张”的表层,而是触及“生产-消费”关系的再平衡与社会资本的再生。
当“时间宽裕”从个体选择演变为社会常态,消费行为的本质正在从“商品占有”转向“价值共创”。退休群体参与的文化体验、青年群体投入的社交场景,不再是单向的消费行为,而是通过“时间投入”与供给端形成互动:消费者的体验反馈直接影响产品设计,参与过程本身成为价值再生产的一环。这种“消费即生产”的模式,使有闲群体从市场末端的“需求者”跃升为价值链条的“参与者”,其“时间支出”开始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增量。
这种转变对内循环的重塑,集中体现在“需求-供给”匹配效率的提升上。传统工业社会依赖“规模经济”满足标准化需求,而有闲社会的“时间消费”天然带有“长尾特征”——小众需求通过平台经济的“数据中介”快速传导至生产端,推动供给侧从“批量制造”转向“精准定制”。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不仅降低了传统制造业的库存风险,更推动中国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深耕”转型,成为内循环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更深刻的影响在于社会资本的积累与释放。有闲群体的“非生产性时间”正转化为“社会连接资本”:知识经验的代际传递、文化创意的跨界融合,构建起更紧密的社会信任网络与文化认同。这种资本的增值,使内循环超越“商品流动”层面,演变为“信任、文化、资源”的多维度循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可持续的支撑。
当然,这种转型也暗含挑战:当大量时间涌入“轻消费”领域,长周期价值领域的投入可能被稀释;当青年群体的闲暇过度用于低质娱乐,人力资本积累将面临断层风险。但有闲社会的真正潜力,恰在于其“时间弹性”——当每一分钟的闲暇都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消费升级便不再是“买更多”,而是“创造更多”;内循环也不再是“转得更快”,而是“转得更有意义”。这或许才是有闲社会最深刻的经济启示:时间,终将成为丈量文明的新尺度。
结语:从有闲社会到优闲社会的文明跨越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揭示的“炫耀性消费”逻辑,在当代中国呈现出更复杂的面貌——它不再是财富的证明,更是时间价值重构的缩影。当每年超2000万有闲人口的时间从“生产要素”异化为“廉价消费品”,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消费结构的调整,更是文明范式的转型。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将“时间宽裕”转化为“时间资本”。“时间银行”的代际循环、银发经济的分层创新、青年闲暇的制度赋能,这些探索不仅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更是对“劳动荣誉观”的重新定义——闲暇不再是“非生产性”的标签,而是可以流动、交换、增值的社会财富。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闲暇是哲学与艺术的母亲。”当退休者的经验在社区学堂传递,当青年的创意在互助养老中萌芽,当每一分钟的闲暇都能成为连接代际、创造价值的桥梁,我们方能真正实现从“有闲社会”到“优闲社会”的跨越。这或许才是消费升级最深刻的意义——不是追逐更多的商品,而是让每个人的时间,都成为尊严与文明的注脚。
(本文作者介绍: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网址:薛洪言:当时间成为消费资本,解码有闲社会的经济新变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31869
相关内容
“闲置经济”窥见当代人消费变革闲置经济:折射消费变迁
闲置经济升温折射消费时代变迁
解码消费新趋势 年轻人为何中意“二手经济”?
消费市场吹来“绿色风”,闲置经济有望成为三万亿新蓝海
日本进入“第五消费时代”!孤独经济催生万亿新市场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休闲消费研究
全球消费市场十大趋势之一!闲置经济为何会爆发?
文旅流量变消费增量,济南区县游释放经济新活力
《金融博览?财富》|二手经济,消费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