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黑客虽然是一个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英文中已经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Lifehacker。
你可能不一定听过这个词,但是你肯定很熟悉这个现象,也许你自己就是一个生活黑客。
比如:你特别讲究做事的效率,使用过番茄钟这类的时间管理工具,或者你健身的时候会戴个运动手环,随时记录自己走了多少步……
你做的就是生活黑客们推崇的事情。
如果再进一步,你经常研读“励志与成功”类的学问,并且发明了一套自己的生活管理系统,那你就是一个生活黑客。
生活黑客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喜欢使用黑客的思维看待生活,破解生活规则,积极地利用科技和工具提升自我,找到高效的生活捷径,系统化地生活。
1、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生活黑客的热门领域。
大家肯定多多少少都有听说过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比如GTD、“每周工作4小时”之类。
戴维·艾伦(David Allen)发明的GTD——Getting Things Done——系统的精髓:Done。把这个任务做完,done了,你就不用想它了。不用想是目的,done是手段。
可是任务太多做不过来怎么办呢?GTD要求你用一个“外部系统”去记录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要做什么事情,而不要用自己的脑子记。脑子是用来想事儿的,不是用来记事儿的。
有了可靠的任务记录系统,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不用担心自己还有哪些该做的事儿没有做,你就达到了心止如水的境界,你就可以好好享受工作本身,你的效率就会提高。
但是,效率≠效能。效率是怎么做,效能则是做什么。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建议我们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这两个维度分类,认为应该优先做那些“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
其实他这个思想不是原创的,艾森豪威尔早就说过,“重要的事儿都不紧急,紧急的事儿都不重要”。
这个道理是如果你整天光想着“done”,你可能会被当前的任务蒙蔽双眼,而忘了考虑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时间管理的第二个理论基础是“要事优先”。
使用外部任务列表达到心止如水,再加上要事优先,这就是时间管理的根本原则。
单论时间管理,只要你能把握心止如水和要事优先这两个原则,你就会是一个效率和效能都很高的人。
那你说我现在效率已经挺高了,有没有一个特别科学的时间管理系统,能让我的效率再提高15%呢?我真诚地认为那是不可能的。记事本再厉害也不可能每天多给你一个小时。
所以生活黑客们就想到,那我为啥不能每天多一个小时呢?
2、从睡眠中挤时间
现在很多人正在尝试所谓“多阶段睡眠”,也叫“多相睡眠”法——把一天平均分成若干段,比如说分六段,每段四个小时之中,睡20或者30分钟。这样加起来,你每天只需要睡两到三个小时。
这个睡法的理论支持是人只有“快速眼动睡眠(REM)”是真正有用的。你躺床上睡八个小时,有用的其实也就两三个小时。而短睡直接就进入快速眼动睡眠。
在实践上,很多动物就是每天睡好几次,很多人睡觉其实也是时睡时醒……并没有一项特别有说服力的研究,说多阶段睡眠有什么大问题。
所以生活黑客们积极尝试。有的人坚持了七天就受不了了,但是科学实验似乎是说头十天是最难的,十天之后才能适应。有个生活黑客坚持了四个半月,证明多阶段睡眠的确可行……
但是他们也同时证明,多阶段睡眠是不可持续的。不是生理上不行,是生活上不行。别人没法跟你协调。
3、花钱买时间
任务列表不能解决大问题,多阶段睡眠也省不了多少时间,所以这个事实是,你根本就不应该指望有什么“时间管理法”能让自己以一当十。
要想真把效能提高十倍,你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请别人帮你做事。
蒂姆·费里斯在《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里用的词是“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和“外包(outsource)”——你要把工作外包给别人去做,这样你就能享受不用自己动手的被动收入了。
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隐藏前提。
4、绕不开的前提
历史上所有高效能人士的所谓高效能其实都是建立在别人的付出之上:包括时间管理的祖师爷本杰明·富兰克林,当初之所以那么高效,也是因为他的妻子和他的奴隶们在默默地帮他。
这公平吗?你说做饭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我都是叫外卖,你看我效率多高——但你这其实有点作弊的嫌疑,因为你购买了外卖送餐员的(服务)时间。
你有这个用钱换时间的选项,他可没有。那这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这哪里是黑客精神呢?
所谓GTD、所谓“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都有一个隐藏的假定,那就是你自己完全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不但几乎不受别人指挥,而且可以指挥别人。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非得要等到实现自我掌控和自由之后才能去做这些生活黑客们所做的事,我们指挥不了别人,但可以先指挥好自己,把部分事情的效率提高了,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做其他的事情,或许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慢慢的,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处于自己的掌握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