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受智能手机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您是否想过,它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泄露个人隐私、甚至国家社会重要信息的“通道”?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检察院保密办公室特别提醒您:保密无小事,人人皆有责! 提升日常保密意识,从管好、用好您的手机开始。
一、敏感内容“不乱拍”
手机APP常会请求访问您的照片、位置。拍摄身份证、户口本、银行卡、合同文件、工作证件、甚至某些特定场所(如军事设施周边、未公开的工程项目等),一旦被恶意软件窃取或手机自身存在漏洞,这些敏感信息就可能“飞”走。
二、特定场合“不乱带”
手机里的APP可能“暗藏玄机”,被远程操控变成“窃听器”或“偷窥眼”。带入重要的会议场所、办事窗口(如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办理时)或其他要求保密的区域,不仅可能被监听,其定位功能还可能无意暴露地点。
三、重要事情“不乱聊”
普通手机通话像“隔空喊话”,信号容易被截获。在电话、语音消息里谈论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家庭详细住址、未公开的商业计划、涉及国家社会安全的敏感话题,风险很高。
四、关键文件“不乱传”
微信/QQ发文件、用邮箱传附件、随手存网盘?这些网络通道普遍缺乏足够的安全保障(如强加密和严密监控)。身份证照片、合同、财务报表等重要文件一旦通过这些方式传输或存储,极易失控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
五、隐私信息“不乱发”
朋友圈晒车票/证件?家长群发孩子身份证号?工作群讨论敏感业务?微信群、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的信息都经过“云端”。您发的图片、文字、定位,都可能被收集、分析甚至泄露。一张“无心”的照片,可能暴露大量个人信息。
检察官提醒您
晒照要谨慎:晒车票、机票、证件、家门钥匙前,务必打码遮盖关键信息(二维码、条码、证件号、地址门牌)。
定位要三思:发朋友圈、微博时,慎用“实时定位”功能,尤其在家中、孩子学校等固定场所。
群聊有边界:不在非工作群聊敏感工作内容,不在大群聊个人隐私。
小程序要留心:使用图文识别、AI写作等小程序处理文件时,警惕隐私条款,避免上传敏感内容。
责任编辑:白马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