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律饮食才能让孩子更健康!

发布时间:2025-07-07 21:29

健康饮食搭配规律运动,才能达到理想体重。 #生活常识# #日常生活小窍门# #运动健身建议# #健康饮食与运动#

节律饮食才能让孩子更健康!

说起胃病,很多成年人都深有感触,这种七分吃三分养的病,稍不注意就会疼上一疼,给你点颜色看看。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0%,中国肠胃病患者就有1.2亿,儿童胃炎患病率高达45%~84%,成年胃病中较为常见的消化性溃疡有2%~5%始于儿童期。而导致儿童肠胃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食无定时、食无定量的饮食习惯。

很多家庭的孩子吃饭没有规律,他们往往都是跟着父母的时间走,食无定时,尤其到了周末,吃饭时间变得更是随意,甚至还会三餐并两餐。此外,过度喂养也是现在很多家庭存在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老人带孩子的家庭,老人很怕孩子吃不饱,营养跟不上,孩子明明已经饱了,却总被老人要求再多吃一点。这种食无定时、食无定量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定时定量的饮食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健康,还能为他们成人后的身体健康铺平道路。

饮食无节律不仅仅是胃病的开始

由于儿童肠胃功能和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肠道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很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众多父母在喂养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如饮食过度、无时间规律等,这些均会影响消化功能,继而引发肥胖等一系列身体问题。

01

胃肠道“作息”不可轻视

我们常听老人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这是非常经典的理论,意指喂养儿童应当节制饮食,即为适量。无论哪一种食物,即使再有营养,也不能吃得太多,否则不但不能让孩子健康,反而会增加肠胃负担,扰乱肠道的正常消化进程。最常出现的就是儿童积食,其中父母喂养不当以及调护不周成为了导致儿童积食的导火索。

儿童的自控能力很弱,在选择食物的时候,碰到喜欢的就会进食过多,反之,则吃得很少或者干脆不吃,任其发展就会造成饥饱不定、进食不规律。但胃的消化和胃液分泌则需要“工作”和“休息”交替,如果破坏了胃肠道正常的“作息状态”,就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引发一系列胃部疾病。

中医认为肠与胃是腑,脾为脏。儿童阶段的脏腑形态结构并不成熟且生理功能也相对不足,生活中饮食稍有不节,便容易损伤脾胃从而患病。而脾胃受伤是百病之源、后天之本,伤着了,也就无从谈起健康成长。

02

肠胃过劳可导致儿童肥胖

目前儿童肥胖是严重的问题,且儿童肥胖率十年来以9.1%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2]。而导致儿童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如有些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多吃些,觉得这样才能身体好;有的家庭就餐时间不固定,孩子饿狠了,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这两种都会造成孩子饮食过度,不仅加重肠胃负担,还增加了肥胖几率。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每天进餐少于三次者,57.2%患有肥胖症,51.3%胆固醇增高[2]。

另外,快餐、零食毫无节制地摄入,尤其儿童多偏爱高油脂、高糖的垃圾食品,不仅会影响下一顿正餐的食欲,长期下去还会引起营养不均衡,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胃肠道、肥胖等疾病,甚至还会为青少年和成人期发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埋下隐患。

03

注意预防秋乏

俗语说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饮食节律从婴儿期抓起

定时定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妈妈认为孩子的饮食节律是随着其生长逐渐形成的,但饮食节律实际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他们天生就有生物“食”钟,如吃奶量、几时吃都有自己的规律,妈妈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来掌握宝宝最初的饮食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消化能力还很弱,少食多餐有助于各个器官的发育。在按需哺乳和按时哺乳两种喂养方式中,新生儿期应按需哺乳,以增强生理和心理各个层面的满足感,例如一天喂6~8次奶,大约360ml~640ml的奶量。

孩子半岁以后就可慢慢转变为按时哺乳,3小时左右喂食一次,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进食的好习惯。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膳食模式也会过渡和转变,从辅食期之后,食物种类和食量逐步由少变多,由单一变多样,逐渐过渡到成人化饮食。2~3岁是培养孩子一生饮食习惯的重要时间,此时父母更应该持续帮助孩子建立合理膳食规律,每餐定时定量。

从小培养孩子的饥饱感

俗话说“孩子不知饥和饱”,一般是由于孩子控制饥饱感的神经不是很敏感或发展不完善引起的。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培养孩子对饥饱的感知。

01

少盛多添

儿童阶段需要父母按照每次少盛,多次添加的原则给孩子盛饭,这样不但可以摸清孩子的饭量,而且让孩子养成少盛多添的习惯,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

02

细嚼慢咽

我们的胃肠对于饥饱的感知是不同步的,食物会先入胃,再由胃入肠,大脑接收肠道中神经节内板状末梢的报告大约需要20分钟。由于吃饭速度太快,当已吃饱时,大脑会因为没有收到吃饱的信号,造成还没有吃饱的假象,最终导致饮食过量。所以让孩子学会感知饥饱感,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充分咀嚼,建议每次用餐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上,让儿童养成认真吃饭,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03

掌握“饭量”

让孩子懂得自己吃多少很重要。父母可以利用家庭就餐让孩子逐渐掌握和应用更多有关“饭量”的词义,比如通过盛饭,告诉孩子一勺饭与一碗饭之间的量级区别等,培养他们准确表达自己的用餐需求,提前为幼儿园做好过渡准备,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就餐习惯。

儿童每餐定量知多少

定时定量并非随便说说,父母要合理控制孩子每天的进餐次数、时间和进食量,让三者形成规律。对孩子而言,因为其胃容积比较小,加上运动量大,常会在下一餐来临之前会感觉到饥饿,因此《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指出,保证儿童每天不少于三次正餐和两次加餐,加餐在两正餐之间上、下午各一次,与正餐应间隔1.5~2 小时。如晚餐时间比较早,可在睡前2小时安排一次加餐。到了吃饭的时间,父母就应安排孩子按时进食,养成饮食规律。

因为混合食物(即荤素搭配的食物)的胃排空时间是4小时~5小时,一日三餐的间隔时间一般为4小时~6小时,推算加餐时间后,儿童参考的就餐时间为:早餐7点~8点;加餐9点~10点;午餐12点~13点;加餐14~15点;晚餐17点~18点。父母以此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就餐时间就可以啦。

说完孩子的饮食时间,在定量上,可以参考中国营养学会和妇幼营养分会推荐的《中国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图一)。根据孩子年龄,将每日所需的这些食物的量分配到一日三餐和加餐里,大力嬷嬷以4~5岁儿童的主食谷类最低限为例,通过换算:100克谷物≈150克熟主食≈每天一共吃3两米主食。

当然这里的推荐量只是一个参考。孩子的个体有差异,但只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按照上述定时定量的方法培养饮食习惯,就可以让孩子远离疾病,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时毓民 .容易忽视的儿童消化性溃疡 .家庭用药 .1 (2014):60-61.Print.

[2]翟秀华 .儿童的饮食习惯与肥胖病 .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1 (2005):72-73.Print.

网址:节律饮食才能让孩子更健康!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40193

相关内容

保证孩子的膳食营养均衡才能让孩子更健康
孩子怎么饮食更健康
孩子如何饮食才健康
怎么才能让孩子均衡营养更健康?
节假日间饮食要注意哪些呢、如何饮食才能更加健康呢?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宝宝健康饮食,孩子健康饮食习惯做好六件事,儿童饮食习惯,孩子健康饮食注意事项
儿童健康饮食食谱:营养均衡,让孩子健康成长
五大饮食建议 让孩子吃的健康
培养孩子健康饮食习惯 让孩子参与食物烹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