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建筑在烟火气中重生
发现城市中的独特建筑:老街巷中的百年老店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闲暇时光记录#
①复原后的原生态庭院。
②老建筑内景。
③游人在宽街博物馆前拍照留念。
■实习生 佟波 本报记者 王坤/文 韩伟/摄
当1917年的砖石遇见2025年的晨光,这座哈尔滨百年老街的老商号、1917年由民族资本家毛守和建造的清水红砖小楼,如今以“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之名,在主理人宋兴文手中重生。
并非简单的老建筑翻新,而是一场跨越百年历史长河的文明对话——以老楼为“显影液”,开放包容的哈尔滨百年城市基因在巴扬琴声与咖啡香的烟火气中重新“显影”。以多业态的活化实践为“时空折叠术”,让斑驳的百年老墙与当代艺术展共生,百年前商贾云集的账簿与怀梦的创业主理人同台……散落的历史碎片,重生为可触摸的“城市记忆共同体”。
7月6日,“东和昶1917”在道里区西十三道街43号全面开放。不仅是一次濒危老建筑解危的成功实践,它更是宋兴文“建筑保护+创新运营”的破题之作——为冰城书写一部多元化投融资、保护传承城市人文历史的“活态历史”样本。
“错构”的“时空折叠术”
“显影”开放包容的城市基因
当湿版摄影的银盐溶液在“希罗卡雅时光馆”晕开,人们在1904年老巴夺烟庄原址,拍下一张来自19世纪工艺的黑白肖像……
庭院的老榆树下,1948年老电影《哈尔滨之夜》胶片转动,银发观众轻声跟唱;露台爵士夜演的音符,与1926年巴拉斯旅馆留声机的旋律共振……
宋兴文用“更加大胆、有那么点儿离经叛道”,来形容自己当初的构想。“东和昶1917”项目,被宋兴文视为“老建筑活化利用2.0版本”——作为项目投资人,他从2017年开始集中做老建筑开发,第一个作品是哈尔滨斯大林公园内的江畔餐厅。
今年6月开始,“东和昶1917”的各种业态陆续开放。当多数老建筑改造止步于外观修缮或单一业态植入,“东和昶1917”以“毛氏旧居”为圆心,用三层空间叙事,织就了一张穿越百年时空的生活网——
宽街博物馆、希罗卡雅时光馆、宽街中古杂货铺、门洞画廊、老俄侨餐厅、宽咖啡酒吧、宽小馆新派哈埠菜创意私厨、宽院花园、宽街民宿、后窗哈派咖啡——多种业态,在使用面积500余平方米的老建筑间,展开“时空折叠”:在希罗卡雅时光馆,人们可以体验湿版、胶片摄影,感受百年前的影像艺术;当19世纪影像工艺与中西餐桌烟火并置,碰撞出的是哈尔滨人舌尖上的中西合璧,“艺术即日常”;在复原百年原生态庭院的露天庭院看一场露天电影,“穿越”百年老街热闹氛围;老门洞里的开放式艺术空间,将集体记忆与历史娱乐生活场景重叠,复活“东方小巴黎”的“夜生活肌理”;爵士舞台、日咖夜酒、咖啡与民宿,让味蕾与居住式沉浸成为历史叙事的载体……
脱胎于宋兴文此前端街“老俄侨文化复合体”1.0版本,集文博、艺术、餐饮、休闲、住宿于一体的城市文旅新地标“东和昶1917”,不仅用文化复合体的创新实践做到“复原”,还嵌入了一系列饱满多元的日常元素。
表面上看,各种业态之间,更像是一种碰撞与错构。宋兴文有意制造了一种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交融。在他看来,西洋音乐与咖啡文化不是舶来品,而是冰城百年日常;多元交融并非文化断层,而是哈尔滨最珍贵的基因图谱。“就是要利用这样一种‘错构’的生命力,全景再现与呼应中西交融下哈尔滨百年城市生活与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让它们重新产生‘心跳’。”
关键是,“东和昶1917”与国内同类活化项目有着本质差异——复原哈尔滨在中西交融的百年历史长河中“人的生活”,而非“建筑标本”。
复原城市风貌,国内有多种解法。复原百年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人的生活,对宋兴文来说,几乎无解法可参,“复原生活,比修复建筑更难”。
但至少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共识:哈尔滨人在国内更早地开始喝咖啡、吃西餐、赏爵士、品西洋绘画……很多人觉得海派文化有情调,而论优雅时尚的文化生活,哈尔滨曾走在全国前列,比肩上海。在宋兴文看来,多元文化正是哈尔滨重要的文化印记,因此哈尔滨百年历史风云下城市生活,是真正体现中国人开放包容的“哈派生活”。
在“东和昶1917”二楼的老俄侨餐厅包房,毛家老屋近百年的老镜子、老梳妆台等老物件,如今都被宋兴文保留在原处。东和昶既是毛守和曾经创建的商号,也是他的住所。这里的一切细节,都成为刻在这座老建筑上的“年轮”。它们见证了一代民族工商业者,在当年这里的街区创业兴业,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闯出一片天地。这里承载着哈尔滨民族资本家曾经的创业传奇,也记录下他们中西合璧的生活日常。
因此,“东和昶1917”绝非单纯的怀旧和复古。“不是为了恢复而恢复。”宋兴文说,“穿越历史的长河,它一直就在它原本应该在的地方——这就是历史。”
如今,人们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在这里吃俄餐、品咖啡、拍婚纱照、办沙龙……走进来、坐下来、住一晚。
这正如宋兴文所期待的,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这个“历史场景”,真正与老建筑建立起内心上的联系。同时,他们也正成为新的“场景”。
当历史叙事嵌入年轻化的视角和语境,流量也能转化为文化认同。“东和昶1917”为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打开“五感”,提供一种情绪、一种感受——历史,便更容易触摸。
C位博物馆
历史不再是标本,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呼吸
先有老物件,而后有“东和昶1917”。
仅32平方米的宽街博物馆,是多种业态中的绝对C位。宋兴文将毕生收藏的百件珍品浓缩于此:1912年哈尔滨首份中文报纸《远东报》的创刊号,记录着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呐喊;从德女中当年的校服,折射出1924年冰城女子教育的破晓之光;哈尔滨最早的华商照相馆“视明馆”拍摄的中国人老照片,记录下百年前普通哈尔滨人的面容与时尚细节;“老巴夺葛万那烟庄”烟标——这件东北首家现代烟厂的证物,与东和昶商号广告信函等百封旧信函、老照片一起,共同“拼图”宽街百年风云与市井烟火漫卷……
哈尔滨从不缺少媲美全国一线城市的人文历史资产。对老建筑活化利用,宋兴文的底层逻辑始终是必须基于老建筑本身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活化利用一定要挖掘历史、复原历史,同时保护它的文化性。“唤醒老建筑所承载的城市记忆,唤醒它的灵魂,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实践。”
“东和昶1917”最大的潜在商业价值,正是它本身蕴含的历史人文。文化的生命力,决定了它的商业生命力。在宋兴文看来,“博物馆是必须要有的,没有博物馆,没法讲清楚这栋建筑和这条街的历史”。
这座始建于1917年的清水红砖小楼,所处街道非同寻常。这条始于1902年、全长仅220米的街道,是中央大街辅街中最宽阔的一条,因而得名“宽街” 。在哈尔滨历史上,宽街创造了多个“第一”:1904年老巴夺兄弟在此创办“葛万那烟庄”,开创东北现代化制烟业先河;1906年哈尔滨第一家中文报纸《远东报》在此诞生;1912年哈尔滨第一家印书售书局“商务印书局”在此开办……上世纪20至50年代,这里更是哈尔滨著名的“饭店一条街”,先后聚集了几十家中西餐馆,从海成轩、南味馆到五芳斋、福泰楼,再到巴黎饭店、老都一处……南北风味在此交汇,中西佳肴于斯共荟。
这座小楼之于宋兴文,更像是一种“命定的缘分”。此前,它在中央大街几乎默默无闻。宋兴文“入眼”的老建筑,并不在乎名气,看中的是“老”。但最早接手时,发现不仅留下的历史物件少,甚至后人连毛守和的老照片都没留下。
这激发了宋兴文强烈的好奇心。他寻着史料,开始在自己多年来数以万计的历史收藏“悠长隧道”中展开寻找——几乎没什么难度,他很快寻到了这座小楼的老照片、老物件等诸多历史痕迹。范围不断扩大到整个宽街,“物证”种类多到难以想象,宋兴文拿出来一一精准对应,才发现他手中收藏多年的每一块历史碎片,都将当年宽街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
宽街博物馆是他打造的第二个街道历史博物馆。曾经收藏的无数个“无意间”,如今冥冥之中成就了今天“东和昶1917”的C位。
在宽街博物馆内,有一张清末两个中国长辫男子下棋的生活影像照。影像,一直是宋兴文收藏的重要专题。他一直想收集100家华商照相馆的影像资料,目前已成功找到90多家。在一个旧物网站,他曾看到过一张清末老照片,挂价3000多元。“以往我收来的大部分照片,最高的千八百块。”宋兴文回忆,这张照片至少挂了4年多,一直无人来收。他也曾有过犹豫,觉得有点儿太贵了,但每天日思夜想,最终还是咬咬牙把它买了下来。
这张老照片如今成为宽街博物馆的“镇店宝物”之一:正好与他收集的另一张清末3名女子老照片相得益彰,共同佐证着宽街上曾经蓬勃的影像业。
“东和昶1917”业态中的希罗卡雅时光馆(视明复古照相馆),对应着早期宽街上的一家照相馆。它是哈尔滨历史上最早的华商照相馆之一,名叫“视明照相馆”,它也是哈尔滨早期商业文化的重要见证。巧合的是,关于这家照相馆的历史,同样可以在宋兴文当年的收藏、如今在宽街博物馆的诸多展品中循迹。
正是无数“命运的巧合”,带给了宋兴文极大信心,“在哈尔滨,没有破解不了的历史,就看是不是真的用心”。
老建筑的活化之路
商业与使命的平衡
宋兴文和这座楼的缘分,始于“一见钟情”。
此前做端街文化复合体时,受种种局限,没有更多发挥空间,宋兴文便一直将目标锁定百年老街中央大街。
宋兴文回忆,初见这座小楼,它尚未显露真容——被一层黄色涂料覆盖,如同蒙尘的史书,让他“莫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感”。当时,小楼里住了十几户人家,不到一年时间,宋兴文先后租下3户老屋。当他试图联动整栋楼活化,想说动其他住户,却被一口回绝。
2023年11月,专业机构一纸鉴定的D级危房,让先期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的宋兴文一时陷入两难,却也为他带来转机——几个月后,其他业户与他陆续达成协议。尽管成本要翻数倍,宋兴文还是决定放手一搏,请来专业团队,不到两个月时间,将D级危房加速解危为B级。
那时候,他天天跟工人们一起泡在施工现场,常常一个人灰头土脸穿梭在“脚手架森林”——在工人们从墙缝间抖出的尘土中,展开一场又一场空间想象的头脑风暴。
那时,宋兴文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张清晰完整的业态图景。而后,他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想法,一寸一寸展开实践——神奇的是,“东和昶1917”如今的模样,与他那个最早出现在脑海中的场景并无二致。
相比之前的项目,这座老建筑基本是一个完整结构,包括14个老屋在内,总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它给了一直以来“内心跃跃欲试”的宋兴文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也让他“把从前的遗憾与尝试,尽可能发挥出来”。
宋兴文始终“小心翼翼”——所有业态,全部基于老建筑的原汁原味。“如果是纯商业开发,完全可以把14个老屋打通,因为每个老屋也就十几平方米到三十几平方米,比较零碎,其实并不好利用。”打通无疑是最轻松、也是最常规的商业逻辑,但“那就不再是老建筑活化利用,而是单纯的商业开发。老建筑活化,不能沿用纯商业逻辑”。
极致的理想化会与商业盈利存在一定冲突。宋兴文告诉记者,比如“东和昶1917”目前二楼的包房设置,全景还原了百年前中西合璧的生活全貌,但宋兴文追求更为“苛刻”,甚至“不希望二楼都是菜味儿,希望更多是咖啡的香气”。为此,他用最大的空间做了最小的容客率。“目前,这里的一切基本是我理想中的样子。”而关于商业盈利,就分阶段来达成,在后续运营中再考虑调整和平衡。他坦言,很多想法还要徐徐图之。
为了更好运营“东和昶1917”,宋兴文首次采用“主理人共治模式”,引入了摄影师、园艺师、咖啡师、画家、书法家等多位主理人,共同参与经营和分成。这其中,有的是宋兴文承担成本,采用分成机制邀请主理人,有的是邀请主理人带自己的业态过来,自己负责经营,比如后窗哈派咖啡。
在朱敏看来,后窗咖啡能够成为“东和昶1917”的一个业态,是“终于有了根与魂”。作为在哈尔滨拥有20年历史的本土咖啡品牌代表,朱敏近些年始终专注于从城市人文历史寻找“哈派咖啡”的制作方法与文化起源,因此与宋兴文产生深刻交集。初到这座老建筑,朱敏几乎是“开盲盒”,仅凭斑驳老墙上一面“一见如故”的旧窗,选定了二楼一角的老屋。
作为后窗品牌的“东和昶1917”分店,定位分明:开启研发哈派咖啡历史的“寻根之旅”。奇妙的是,尽管是独立装修,但最终的陈设风格与美学思想,与“东和昶1917”整体如出一辙,交相呼应。
在宋兴文眼中,每个主理人有着独立鲜明的个人特质,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思路。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也都“眼里有光”。
城市启示录
冰城“保护性开发”的样本
用民间资本活化业态,赋予老建筑可持续生命力,维系城市中人与历史的情感联结——“东和昶1917”将安全红线、文化底色与商业活水三维咬合。这种模式,正与哈尔滨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新政形成共振:2024年出台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实施意见》,明确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租赁、租金抵扣维修成本等方式参与老建筑活化。“东和昶1917”的活化模式,正成为城市更新的“哈尔滨样本”,为保护性开发提供更多模式选择。
“很多老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甚至可能只剩下一个立面了,历史遗留很少。”在宋兴文看来,老建筑越来越少的今天,它的价值一定在于为它重新注入灵魂。在宋兴文眼中,哈尔滨还有不少类似东和昶大楼的宝藏老建筑,“东和昶1917”为这些老建筑活化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样板,“未来有机会,还会做更多尝试”。
这个样本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文化传承为根基,以商业运营为动力,让历史建筑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位置——最好的保护不是让历史成为标本,而是让它继续在人间烟火中生长,成为容纳城市新生活的“文化容器”。
宋兴文常常一个人站在这座百年庭院的二楼,默默望着楼下,看红砖墙前拍照打卡的人来人往。他知道,当越来越多人在社交媒体分享这里的一切,宽街尘封的记忆,正以一种新的生命方式得以延续。
他向记者透露了“东和昶”这个名字的由来;这座老建筑当初所开设的商号,最早文献记载的名字叫“东和昌”,后来易名“东和昶”和“东和昇”。沿用中国商号的取名传统,宋兴文最终为这里取名“东和昶1917”,是希望这座百年老建筑,永远为太阳所照耀。
在他看来,老建筑更像是科幻影片里的“虫洞”:既可以回到过去,也能去往未来。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抗消亡,也希望在这座老建筑的“年轮”里留下“宋兴文的印记”。
他希望百年之后,当哈尔滨人触摸到这座老建筑时,感受到的不仅是穿越百年的砖石,还有这一代人留下的印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沉淀出时光的温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百年老建筑在烟火气中重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43033
相关内容
百年正太“重生记”——看历史老建筑如何变身城市文化新地标“潮流范+烟火气” 解码天津老街区的“上新路”
武汉重燃“烟火气”
老街区里潮流新|“潮流范+烟火气” 解码天津老街区的“上新路” 国内要闻 烟台新闻网 胶东在线 国家批准的重点新闻网站
【老济南】老济南旧建筑的重焕光彩
观千年姑苏文化版潮流生活美学胜地中的艺术烟火气
老街区里潮流新|“潮流范+烟火气” 解码天津老街区的“上新路”
携手百城,共筑烟火人间:老板电器与中房协共启“好厨房”赋能新篇
九龙坡:老旧小区逆生长 老城再添烟火气
全国人大代表盛弘:用充满“烟火气”的建议让百姓生活更加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