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对于美国长期逆差担忧的一个举例:节俭镇与挥霍镇。设想有两个大小相等、彼此孤立的岛屿,分别叫做“挥霍镇”与“节俭镇”。这两个岛上,土地是唯一的资本资产,岛上居民生活原始,仅需食物且只生产食物。每位居民每天工作八小时就能生产足够维持自己生计的食物。长久以来,两个岛上的情况正是如此:各自规定每天工作八小时,整个社会都能自给自足。
不过,最终节俭镇那些勤劳的居民决定开始认真地储蓄和投资,他们将工作时间延长到了每天 16 小时。这样,他们依然只用每天工作八小时所生产的食物来自给自足,同时还能将剩余的一半用于出口,卖到唯一的贸易伙伴——挥霍镇。
挥霍镇的居民对此欣喜若狂,因为他们因此可以不用辛劳工作,却依旧享受着充足的食物。当然,双方是有交换条件的——不过在挥霍镇看来,这似乎无伤大雅:节俭镇为换取食物,只要求获得“挥霍债券”(当然,这种债券也是以“挥霍元”为计价单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节俭镇积累了大量挥霍债券。挥霍镇的一些经济学家预感到了问题:他们预见到,为了既能维持居民的饮食需求,又能偿还或仅仅是支付债务利息,最终挥霍镇的居民将不得不工作超过每天八小时。但挥霍镇的人对此厌听预言,毫不在意。
与此同时,节俭镇的居民开始感到紧张。他们不禁要问,一个懒散岛屿的欠条究竟有多可靠?于是,节俭镇改了策略:虽然他们仍然保留一部分债券,但大部分债券变卖给了挥霍镇的居民,换回挥霍元,然后用这笔钱购买挥霍镇的土地。最终,节俭镇完全拥有了挥霍镇。
到了那时,挥霍镇的居民就被迫面临一个严峻的公式:他们不仅必须恢复每天工作八小时以维持基本生活——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商品可以拿来交换了——还必须额外工作,用来偿还债务,并支付节俭镇所购买土地的租金。
有人可能会辩称,挥霍镇未来必须永远向节俭镇运出的未来产出的现值,只相当于节俭镇当初所放弃的产出,而因此双方其实得到了公平的交易。然而,由于挥霍镇的一代人享受了免费的好处,而后续几代人则永远为此买单,用经济学术语来说,“代际不公”现象就非常严重。
为什么现在美国的制造业无法回流
,为什么美国人不愿意去干制造业
,或者说
,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要知道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制造业可以说是全球遥遥领先
。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全球化带来的不平衡问题
,有些国家劳动力成本高
,有些低
,有些技术高有些技术低
,资本为了赚更多的钱
,必然会选择更便宜的劳动力或者用技术壁垒获取优势
,任何国家都一样
,如果完全自由贸易
,那么本国弱势领域就再也难以翻身
,那么想要弱势的领域重新拥有竞争力
,要么选择关税壁垒
,要么内部再平衡
(比如财政补贴落后领域
)。大家可以去看看这个访谈,下面有个评论说,美国贸易逆差、制造业空心以及贫富差距问题不是靠关税就能解决或者说不是某个国家造成的,更多的是内部分配问题/阶级矛盾,我之前也说过这个观点,但这肯定不是全部的原因。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