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饮食》(《学会吃饭》)(美国 珍·克里斯特勒 艾莉莎·鲍曼合著)
——颜从吾 优秀书籍学习 整理保存66
(2025.3.29)
本书是一本将正念理念与饮食行为结合的心理健康指导书籍。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1. 正念饮食的理论基础
书中提出,正念饮食是一种通过非评判性的觉察,重新建立与食物关系的实践方法。它强调在进食过程中关注感官体验(如味道、质地)、身体信号(饥饿感、饱腹感)以及情绪状态,从而打破自动化进食模式。
书中通过33个训练,引导读者从“认识饮食模式”到“改变饮食行为”,例如通过“500大卡挑战”逐步减少热量摄入,而非依赖意志力强制节食。
2. 饮食与心理的关联性
作者指出,许多饮食问题源于情绪化进食(如压力、无聊时暴食)、外部刺激(如社交压力)或惯性行为(如“光盘行动”)。书中通过案例说明,正念饮食能帮助我们区分生理饥饿与情绪饥饿(如在观影时无意识吃完爆米花)。
3. 实践方法
感官觉察:进食前观察食物颜色、气味,咀嚼时感受味道变化(如第一口与后续口感的差异)。
身体信号识别:通过静坐练习感知饥饿感,并在饱足感出现时停止进食,允许“浪费食物”以避免过食。
情绪管理:当情绪引发进食冲动时,用正念呼吸或替代活动(如散步)转移注意力。
二、本书的核心思想
1. 破除“食物二元论”
书中强调“食物不分好坏”,反对将食物标签化为“健康”或“不健康”,主张通过正念选择既能满足味觉又能滋养身体的食物。例如,允许适量享受高热量甜点,而非压抑后引发暴食。
2. 内在智慧与外在智慧结合
内在智慧:通过觉察身体信号(如胃部饱足感)和情绪需求(如是否因焦虑进食)做出饮食决策。
外在智慧:结合营养知识(如热量计算)优化选择,但不被数据束缚。例如,选择“真正想吃的食物”而非盲目跟从他人。
3. 自我接纳与非批判性态度
提倡以宽容心态对待饮食行为,允许偶尔过量进食而不自我批判。例如,以周为单位平衡热量摄入,而非苛责单次失误。
三、启示与价值
1. 对个体的意义
改善饮食心理:帮助情绪性进食者打破“吃-罪恶感-更想吃”的恶性循环。例如,一项针对肥胖群体的研究表明,正念饮食干预后95%的人摆脱暴食症。
促进健康减重:通过觉察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而非依赖节食。
2. 社会价值
应对肥胖问题:我国卫健委将体重管理列为重点,正念饮食为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科学工具,尤其适合高压环境下易情绪化进食的现代人。
推广健康观念:书中融合心理学与营养学,推动公众从“控制饮食”转向“与食物和解”的长期健康观。
3. 教育应用
家长和教师可借鉴书中方法,培养青少年对身体的觉察力。例如,通过“美食家练习”引导孩子品味食物,减少对高糖零食的依赖。
四、总结
本书的核心在于通过正念练习重塑人与食物的关系,将进食从本能行为升华为自我觉察与关爱的过程。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减重或改善饮食失调,更在于帮助我们建立与身心的深层联结,实现“自在饮食”的生命状态。书中提出的“弹性饮食观”和“非批判性接纳”原则,为现代人解决饮食焦虑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的方案。
#正念# #正念早餐# #膳食哲学# #每日一正念# #正念素食# #膳食学# #正念享瘦# #正念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