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污染防治对策
了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垃圾分类的规定 #生活技巧# #环保生活理念# #环保法律法规#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 嗅觉阈值包括可以嗅觉气味存在的感知阈值和能够定出气味特性的识 别阈值 即认知阈值 由于垃圾从收运车卸料 然后压缩再行转运 存在垃圾暴露 渗沥液污染等现象 易产生恶臭 污染 影响周边环境和居民正常生活 1 据上海 市绿化和市容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统计 恶臭污染 已成为市民对生活垃圾问题主要的投诉内容 2010 2011 年 上海市共受理生活垃圾中转设施 恶臭污染投诉 27 件 填埋及生化处理设施恶臭污 染投诉 42 件 因此 笔者对大型垃圾中转站的建 设 中转模式和恶臭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以完善管理措施 有效控制恶臭污染 有利于中 转设施有序运营 1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污染调查 1 1调查内容及方法 选择上海市已经投入运营的 2 座生活垃圾中 转站开展恶臭污染调查 2 座中转站分别采用水 平和垂直压缩工艺 设计中转能力分别为 650 t d 和 1 000 t d 采用感官恶臭评价方法分析恶臭污 染水平 由 3 4 名满足参与恶臭评价工作的人员 组成恶臭评价小组 为便于识别评价 恶臭强度 等级划分为 4 级 见表 1 1 2调查结果 1 2 1污染状况 相比于中转站内恶臭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 恶臭强度等级普遍超过 2 5 级 中转站外恶臭 污染较轻 恶臭强度等级不大于 2 级 其中 站 外地面行车线道路恶臭强度等级为 2 级 站外地 面行车线以外区域和末端高空排放口恶臭强度等 级仅为 1 级 1 2 2恶臭污染因素 1 2 2 1垃圾渗沥液 中转站内外均受到进站垃圾收集车的渗沥液 污染 形成了经常性的 大面积的恶臭污染源 从实际情况来看 虽然各中转站都制定了完备的 保洁管理制度 但及时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够 特 别是站外 行车线道路恶臭强度等级仍可达到 2 级 通过实地勘查发现 进入中转站的垃圾收运 车的滴漏是造成地面恶臭散发的主要原因 1 2 2 2中转压缩工艺 垂直压缩中转站站内垃圾恶臭污染面较大 涉及到卸料大厅和转运大厅 垂直压缩只是将 转运桶作为压缩腔 当转运桶移走后 就会出 现放置转运桶的区域无空间阻隔 使转运大厅 与卸料大厅连通 形成卸料大厅恶臭向转运大 厅扩散 水平压缩中转站站内垃圾恶臭污染面较小 只污染到卸料大厅 水平压缩设有固定压缩腔 垃圾转运只是由与压缩腔连接的转运箱完成 因 此 始终保持卸料大厅与转运大厅间空间的阻隔 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污染防治对策 冯文庆 浦东新区惠南城市管理署 上海201300 摘要 通过对不同压缩工艺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污染调查分析 发现恶臭污染主要来自卸料口和车辆渗沥液滴 漏 中转压缩工艺对站内恶臭污染分布有直接影响 提出了恶臭污染防控措施和治理方案 关键词 生活垃圾 中转站 恶臭污染 防治 中图分类号 X5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 8206 2013 04 0011 03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Odor Pollution in Domestic Waste Transfer Stations Feng Wenqing Huinan Supervisory Bureau of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201300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odor pollution from domestic waste transfer stations adopting different compaction process the odor sources were mainly the discharge opening and dripping leachate from vehicles And the transit compaction process has direct impact on odor pollu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station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treatment plan for odor pollu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domestic waste waste transfer station odo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收稿日期 2012 11 13 恶臭强度等级嗅觉对臭气的反应 1 级 无臭或微有臭气感觉 感知阈值 2 级 略有臭味感觉 认知阈值 3 级 臭味明显 4 级 臭气较强烈 表 1恶臭强度等级分类 环境卫生工程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Vol 21 No 4 August2013 第 21 卷第 4 期 2013 年 8 月 11 环境卫生工程第 21 卷 表 3垃圾中转站臭气主要污染物在不同区域的平均含量 采样点位现场臭级 苯 g m3 甲苯 g m3 二甲苯 g m3 苯乙烯 g m3 二氯甲烷 g m3 蒎烯 g m3 柠檬烯 g m3 丙酮 g m3 二硫化碳 g m3 对照点0 57 838 111 50 237 03 00 701 4 垃圾出口外侧2 020 773 549 90 878 73 10 429 12 1 垃圾入口通道3 037 3132 170 91 793 511 920 241 42 8 站内操作区4 522 855 425 91 564 912 336 120 62 5 使卸料大厅恶臭无法向转运大厅转移 1 2 种中转压缩工艺工作区内恶臭污染情况见 表 2 1 2 2 3垃圾卸料 通过比较同一中转站内 3 块区域的恶臭强度 等级 可知卸料口附近恶臭污染最严重 是站内 恶臭控制的重点区域 1 主要原因 垃圾收运车 在卸料口卸料时有严重的扬尘产生 加剧了恶臭 弥散 水平压缩在垃圾收运车卸料过程中 不能 随时启动半潜式推头将垃圾推入压缩腔造成垃圾 暴露 垂直压缩因直接由小吨位垃圾收运车将垃 圾卸入大吨位转运桶 造成转运桶必须长时间敞 开箱盖等待垃圾卸入 因此 不论采用何种中转 压缩工艺 均存在垃圾暴露问题 其卸料口恶臭 污染严重 1 2 3站内恶臭浓度分布 卸料口作为恶臭污染的最严重区域 站内恶 臭浓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特点明显 即距离卸料 口越远 浓度越低 2 调查发现 在转运大厅地 面渗沥液污染较少的情况下 距容器区越远恶臭 强度等级越低 并且在中线以外基本无臭味 3 见图 1 1 3调查结论 1 中转站内部的恶臭污染主要来自卸料口和 外来驳运车辆滴漏渗沥液 外部的恶臭污染主要 来自外来驳运车辆滴漏渗沥液 因此 中转站的 恶臭控制重点为卸料口及外来驳运车辆的渗沥液 滴漏 2 中转压缩工艺对站内恶臭污染分布有直接 影响 垂直压缩工艺由于卸料大厅 上层 与转 运大厅 下层 连通 致使卸料大厅内恶臭污染 易于向转运大厅扩散 水平压缩工艺由于固定压 缩腔的空间阻隔 致使卸料大厅内恶臭污染值往 往高于转运大厅 3 中转站内卸料口是整个中转站恶臭污染最 严重区域 是最重要的固定污染源 因此 该区 域的臭气污染防控措施主要体现在 2 个方面 一 是卸料口区域臭气的大量集中收集和达标处置 二是区域性封闭卸料作业和恶臭外溢防控 2恶臭污染防治对策 2 1过程性防治 在中转站运营过程中 垃圾收集车大量集中 进出产生的流动臭气 主要的防治措施 优化 中转站内的交通运输系统 尽可能缩短收集车辆 的行驶路线 减少和控制车辆卸料排队现象 车辆进出站前进行车身和轮胎冲洗 进站前提前 排净渗沥液 确保收集车辆箱体密闭性 及时 更换密封件 杜绝跑 冒 滴 漏现象 4 2 2区域性防治 通过使用美国 EPA 方法 5 对某垃圾中转站 臭气排放进行跟踪检测 得到了臭气主要污染物 在站内不同区域的实际状况 见表 3 由此可见 垃圾中转站臭气主要污染物成分 有二氯甲烷 甲苯 柠檬烯 二甲苯 苯 丙酮 蒎烯 7 种 典型恶臭物质有苯乙烯 二硫化碳 2 种 且垃圾中转站臭气的主要成分 二氯甲烷 甲苯 在不同区域的含量变化复杂 较易受外围 空气的影响 6 因此 针对在垃圾收集车进行卸料作业时 由于压缩装箱时垃圾的暴露而散发的臭气和灰尘 主要的控制措施 降低垃圾外暴露面积 缩短 暴露时间 中转站作业车间设计为封闭式 进 压缩工艺 恶臭强度等级 卸料大厅与转运 大厅连通情况 卸料大厅卸料口转运大厅 水平压缩 341 5 2阻隔 垂直压缩2 5 32 5连通 表 2中转站内恶臭污染情况 12 第 4 期 出口设置风帘 整个作业在微负压环境中进行 防止臭气外逸 7 在垃圾收集车卸料时 卸料 机构和垃圾收集车应形成封闭结构 抑制灰尘的 飞扬 在容器上方设置 1 组消毒防尘喷雾系统 在收集车卸料时 喷洒一定量的雾状液体 控制 灰尘的飞扬 并与监控系统联动工作 8 中转 站设臭气和灰尘净化处理系统 卸料大厅的臭 气和灰尘由设置的吸风罩抽吸 经处理达标后 排放 以上海浦东周浦生活垃圾中转站为例 设计 处理规模为 300 t d 建筑面积 3 652 m2 采用卧 式推入装箱技术 主要工程内容包括主体车间 卸料大厅 坡道 通风除臭间 污水处理设施等 在项目设计和运营过程中 针对臭气 灰尘的区 域性产生特点 主要采取的防治措施 整个作 业车间为封闭式设计 在收集车辆进出口处设置 了风幕 设有完整的吸风系统并能形成负压 防 止臭气外溢 并在卸料大厅四周布置植物液喷淋 系统 降解臭气 垃圾倾卸口处设有除尘除臭 抽吸风口 收集后的臭气经净化装置及臭气吸附 剂吸附后排放 在卸料槽上方设置喷淋 除臭 系统 降低扬尘 降解臭气 车辆卸料时自动启 动喷雾降尘 喷雾的同时加入化学除臭剂 通过 除臭抽风系统进行活性炭吸附和药浴处理后高空 排放 3结论和建议 1 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的流动污染源主要来 自进出站收集车辆渗沥液滴漏 通过优化站内交 通运输系统 强化车辆冲洗保洁管理 提升收集 箱体密闭程度 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站外行车道 路臭气污染 防止因车辆行驶造成站内外臭气空 间上的移动 2 垃圾卸料作业是造成站内臭气污染的最 主要因素 卸料口是整个中转站恶臭污染最严 重区域 通过采取风幕 喷淋 除臭 吸附等 区域性防控措施 最大限度控制卸料作业产生 扬尘 集中收集臭气 经处理后最终实现合理 达标排放 3 中转压缩工艺对站内恶臭污染分布造成 直接影响 垂直压缩工艺中 为降低转运箱内 垃圾暴露面积和时间 建议上下 2 层大厅之间 设置自动关门装置 在卸料等待时形成空间阻 隔 从而有效防止卸料大厅内恶臭污染向转运 大厅扩散 参考文献 1 张益 陶华 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实例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 社 2002 2 王家德 陈建孟 唐翔宇 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概述 J 上海环境科 学 1998 17 4 21 24 3 张淑娟 范瑞 垃圾压缩转运站压滤液污染及处理技术探讨 J 环境 卫生工程 2006 14 6 32 33 4 李夏 张益 大型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环保除臭措施 J 环境卫生 工程 2005 13 6 62 64 5 吕永 郑曼英 叶晓玫 生活垃圾转运站恶臭污染指标初探 J 中国环 境监测 2008 24 4 49 53 6 罗永华 方向平 曹渭 等 微生物除臭剂消除垃圾压缩中恶臭的效 果评估 J 微生物学杂志 2004 24 5 103 105 7 周琪 杨尚天 大气污染的生物控制技术 J 上海环境科学 1997 16 12 6 10 8 吕永 叶晓玫 王新明 垃圾转运站臭气污染物的区域分布研究 J 环 境卫生工程 2008 16 5 27 29 作者简介 冯文庆 1982 工程师 主要从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 刘冬梅 上接第 10 页 冯文庆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污染防治对策 元 t 计 人工费 以 2 000 元 人 月 计 折 旧费 年折旧率以 5 计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最新文档
医疗器材销售合同范本 个体前台劳务合同范本 物业房屋验收合同范本 摆摊玩具转让合同范本 会计实习劳务合同范本 食堂购买蔬菜合同范本 美甲店撤股合同范本 国外劳务合同范本 英文 个人简单租凭合同范本 工业地产开发合同范本 超声新技术新项目应用与发展 四川省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2025年全国新高考语文一卷评讲课件(共66张) 工程专项考核管理办法 电缆测试技术课件 应急管理局应急物资储备项目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政协大走访活动方案 公路养护应急培训课件 个人养老金课件 2025至2030中国氧化钪行业需求状况及未来趋势前景研判报告 udi追溯管理制度网址: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污染防治对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42635
相关内容
垃圾中转站恶臭监测解决方案《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pdf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垃圾中转站废气怎么处理方法|垃圾站恶臭异味废气处理案例
垃圾房杀菌除臭设备,垃圾中转站喷雾除臭机
生活区空气质量监测设备 石家庄垃圾中转站恶臭在线监测系统
生活垃圾场恶臭在线监测系统如何建设?
生活垃圾站除臭设备工程安装,果蔬垃圾除臭系统,资质全
环保部就《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答问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