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
从书籍中汲取乐趣,让学习生动起来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学习#
让科学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
——试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科学教学
【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科学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为科学教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生活也为学生科学探究及创造活动提供了舞台。如何实现让科学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最后让科学知识回归生活,在生活中熔炼、升华。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
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们生活中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提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应回到生活中去,回到大自然中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提出:教学做合一。由此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科学课改理念不谋而合,具有前瞻性,陶行知教育思想正在指导着我们科学的新课程改革。科学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重视生活化的科学是时代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
作为新时代的科学老师,我们应让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真正实现让科学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
一、走进生活--让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虽然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主要途径是在课堂,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不能把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束缚在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应该走进生活,让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因为,教室外的世界才是孩子们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这片天地充满活力,富有神秘,学生定会被其吸引,我们要善于挖掘孩子眼中的闪光点,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1、探究材料生活化
科学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如果教学中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实验材料,使之更具生活化,这样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如:气球,既可以揭示空气的存在,又可以演示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既可以演示静电现象,又可以用于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既可以去揭示弹性,又可以用来解释反冲力;还可以去体会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等。又如:饮料瓶既可以用于比较水的的多少,又可以制作成生态瓶、太阳能热水器的保温箱、水钟等等,这些材料虽普通但用处却非常大,而且容易收集。
再者,一些教师难于组织到位的材料若交给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取来,反而能够集思广益。如:教学《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去搜集各种各样的花,你会惊奇的发现,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其中不乏有不完全花的代表:缺雌蕊的花、缺雄蕊的花、缺花萼的花、只有雌蕊或雄蕊的花。材料的齐全让学生对花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刻;而且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材料,能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对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非常有效。
2、教学情景生话化
从学生生活经验或某些事物出发再恰当地导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缩短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所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如:教学《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从学生生活经验引入,出示磨损的鞋底,让学生看看鞋底有什么变化,并猜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一眼就看出由于长期与地面摩擦,鞋底被磨损了。接着引导学生对已有经验回忆,说说直接把鞋子放地上,这样会产生摩擦吗?马上就有学生笑着说:“不动怎么会产生摩擦呢?”这时,老师顺势总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
再者如果老师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好几颗水果糖,端起水杯喝过后说:“放了这么多糖,水怎么不甜呀?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这对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他们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争先恐后地给教师献上计策来:“用筷子搅拌。”“把水换成热水。”“把方糖打碎。”……这样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顿时也活跃了起来。
3、教学过程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课堂教学要从“生活经验”出发。生活经验的激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小游戏、一些问题、一些实验操作或图片、网络等等去激活。但无论用什么方式,作为老师,始终要把生活经验作为关注点。我经常把学生带到室外,去观察大树、观察花朵、观察蚂蚁、观察云、观察影子的变化;去测量温度,研究光与热的问题;还经常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去饲养蚕宝宝、种植凤仙花,观察记录动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让学生去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生态瓶中生物的生活情况。
通过这些方式,让课堂教学走进生活,这样既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锤炼、升华自己的科学知识及生活经验。
4、课堂思维生活化
在科学课堂上,有时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会影响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这时,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将其思维生活化,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如:教学《茎越长越高》一课时,其中学生理解“茎的运输作用”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茎内的小管子是没法看见的。此时,我就建议学生想一想家中的上下水道,上水道把自来水运输来;而下水道把脏水运输走。茎内的许多小管子就像我们家里的上下水道一样运输水分和养料。顿时,学生茅塞顿开。我们科学教学要这样,让学生的思维贴近生活,在生活化的情景中不断活跃、不断创新。
二、回归生活--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学习了“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后,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老师还必须安排一个“知识回归”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加强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我们要加强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家长的溺爱,小孩挑食的、肥胖的现象很严重。因此,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膳食观念,让他们健康的生活显得不仅必要而且是迫在眉睫!于是,我带领四年级学生由浅入深地开展了以《我们的膳食均衡吗》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调查,突然发现自己一天中通过食物补充的营养很单调,大部分学生喜欢吃含糖类、脂肪丰富的食物,心中顿感疑惑:这些营养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人体还需补充那些营养?……组织他们一起充分地讨论后,再上网搜索,查阅相关资源,最后形成科学认识——我们的膳食要均衡: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每日吃适当的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意识!
2、补充与科学教材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现实生活中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多种多样。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注意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水珠从哪里来》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夏天吃冷饮时,棒冰周围为什么会冒“冷气”;冬天教室玻璃上又为什么会蒙上一层“雾气”呢?学生一联系本课所学的知识,很容易了解都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珠的缘故。又如:学习了《空气的热胀冷缩》后,我同样引导学生思考:夏天给轮胎充气为什么不能冲得太满,而冬天又为什么又要冲得满一些?学生一联系本课所学的知识,很容易了解: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这样联系实际的补充教学,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既深化了科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3、重视科学课外实践活动
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的途径除了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外,还要把科学知识的探究引向课外更广阔的课堂,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从不同角度开发实践能力。如:学习了《做一个指南针》,知道悬挂式指南针的做法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去探究,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能不能制作其他形式的指南针?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及查资料等方式,用泡沫塑料制作了水浮式指南针,还用软木塞及按扣制作了支撑式指南针等不同形式的指南针。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探究生活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更加热爱科学,同时让学生不但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而且让科学探究延伸至课外。
三、总结
科学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科学与教材中科学的联系,使生活和科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体会科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实践证明,融入生活的科学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而不可缺失的条件则是科学教师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对生活的细心关注和应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各方面的帮助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生活教育》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学院主办2010年第7期
2. 佚名《如何让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出自《小学科学网》
3. 楼佳萍《关注科学课教学方法,凸现生活化课堂空间》, 教师综合版2010年第二期
网址:让科学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43918
相关内容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蒋离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科学网—为中国找回“生活美学”
科技改变生活:从过去到未来!
生活中的科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科学(实用12篇)
从悲剧中学习,用科技工具找回生活平衡
从生活中学习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先让孩子“问”起来
中国生活美学的来路与去处
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 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